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自己”用法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承校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98-100
"自己"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三种作用照应、强调、类指.照应功能是"自己"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可以分为"近距离照应"和"远距离照应"两种情况.起强调作用和类指作用的"自己"也能进行照应,但只能表现为"近距离照应". 相似文献
2.
贾崇柏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以”是古代汉语里一个用法较多的虚词,它的一些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仍在沿用。值得注意的用法有下面四种: 一、用在动词前面的“以”用在动词前面的“以”,它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它前面可有逗号,也可无逗号。如: (1)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团结抗战以求解放……(《毛泽东选集》第二卷,537页) (2)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 相似文献
3.
喻芳葵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7,(3)
形容词的动化用法,是指形容词用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并且在它的后面带上宾语,让原来的静态形容词,增加上动态意义。这种现象,源远流长,在古代汉语中就已大量存在。归纳起来有三种用法。 相似文献
4.
李素英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87-90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5.
毛向樱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
汉语副词的灵活性给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副词“都”的意义和用法学界研究存在义项数量和语义指向两个分歧,留学生在使用“都”时存在遗漏、语序错误、混用、赘余四种偏误问题.语言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的用法的讲解应该先从“都”的基本义入手,进而分析基本义与派生义的区别,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6.
邢福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69-73
文章讨论"人定胜天"的古代原本用法和现代通常用法,包括五个部分:一为一次小调查,这是引言;二为古代原本用法;三为现代通常用法;四为两种用法的比较;五为作者的几点议论.作者认为,语言历史发展表明,"人定胜天"已经先后出现了两种很不相同的用法.兼顾古今汉语的词典,"人定胜天"词条下面应立两个义项.对"胜"和"定"的解释,两个义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先秦能代表上古时期语言面貌的十一部经典著作,逐个分析其中出现的“尔”字,并对其用法做了详尽的考察和统计,同时整理了“尔”字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丁忱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4,(1)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电大《汉语》(中册)“组合”一章,实为全书重点之所在。书中细目虽明,然内容丰繁。今就其要领试列图示并论其要旨于下,以祈示正。(见左图) 左图示即为“组合”问题之要点。下面分述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蔡开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132-133
日语助词是学习日语的难点,了解及掌握"は"和"が"的基本用法,以及与汉语中主语的微妙区别,是学好日语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顺全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74-79
副词"都"和"又"的主观化用法都表示强调语气,"也"则表示委婉语气。在极性表达和程度表达方面,"都"和"也"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强调表达用"都",委婉表达用"也";在增量表达方面,"也"和"又"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委婉表达用"也",强调表达用"又"。和强调表达相比,副词的委婉表达要受更多的限制,强调和委婉不是对称的。因此"也"和"都"、"也"和"又"的语气表达不是完全平行的。 相似文献
12.
金桂桃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7,20(3):391-394
主要考察了“回”表短时量用法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及动因。动量词“回”表示短时量的用法产生于元代,繁荣于明清时期,衰退于“五四”时期,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基本上消失了。其产生、发展及消亡的原因,一方面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另一方面与其同义词“会”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季宛茹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3):121-125
“什么”的否定用法在母语使用者中的高使用率使其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语言项目,但语言学界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并不深入。通过对两大语料库以及现行教材的分析,总结出现行教材中该语言项目的编写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汉语教材的编写起到一定补充作用,从而提高“什么”否定用法的习得效率。 相似文献
14.
15.
论近代汉语词缀“生”的用法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生”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词缀。它产生于唐五代 ,发达于两宋时期 ,元明时则逐渐萎缩 ,今天仅在现代汉语的个别方言中保留了其用法。其语法性质是词缀而非助词 ,基本意义是表达一种认定事物情状的类别义。“生”来源于汉语口语 相似文献
16.
李斌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1-35,60
考察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都"类范围副词的分布情况,42本方言词典中收录的"都"类范围副词共54个,"都"基本上是一个南北通用、方普共用的范围副词,除"都"外,某一方言区不存在占绝对优势的通用"都"类范围副词。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不料”复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731-735
“不料”复句必须构成信息焦点的对比(即A、B焦点的对比)。当“不料”复句表动态的意外事件时,焦点对比是相对的;表静态的意外状况时,焦点对比是相反的。信息焦点A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信息焦点B有[-可控]的语义特征。“不料”与“没想到”、“没料到”语义相同,但其构成的复句在信息焦点和句法表现上都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18.
郜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79-82
本文考察了“被”字短语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的语法意义。“被”字和光杆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是“被”字短语的基式。“被”字短语的扩展式是指那些在动词前后分别或同时出现其他符合要求的成分的语法形式。在动词前出现的成分在语义上虽然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施事、工具、原因甚至是受事,但概括的说来,更主要地是表示“出现什么人、物或事件”。在动词后出现的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现代汉语的"有"已产生完成体用法,但在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和完成体的表达》中提及的四种语法格式中仍不是完成体用法。"有"作为完成体肯定标记应满足以下条件:一,位于实义动词前;二,不依附其他语法形式;三,意义完全虚化。应审慎对待处于语法化过程中的"有"。 相似文献
20.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2)
副词教学在外国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又特殊的位置,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在众多的语言偏误中,副词偏误占很大的比例。汉语范围副词都与泰语概数副词luan看似相同,实则有同有异,只有了解了都与luan的异同,才能从根本上区分它们,避免使用偏误的出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