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百喻经>中的"都"全为范围副词.按其语义指向,可分为四类.拿它与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的用法相比较,有两点不同<百喻经>"都"语义指向谓语时,句子主语一般是表示个体概念的单数名词,"都"强调动作本身的彻底性、周遍性.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百喻经>"都"语义指向宾语时,总括宾语表示的全体对象,不受条件限制.而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总括宾语时受限.<百喻经>中的副词"相"主要有三种用法"互相"、"递相"和"偏指",与现代汉语副词"相"的意义差不多,都主要表示"互相","递相"义和偏指用法很少.  相似文献   

2.
“都”和“全”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两个词,他们以副词的身份出现在语句中,充当状语,表示总括是他们的总的语义指向。《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副词“都”释义为;表示总括全部;对副词“全”释义为: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相当于)“都”。副词“都”和副词”全”的语义指向是表示总括,但是在不同语言环境的制约下,还有着不同的作用(语义指向).本文试对副词“都”和副词“全”作些分析说明.1、总括作用。副词“都”和副词“全”表示总括,强调总括的对象没有例外的情况。例如:①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②你们说的全是废话。例①断定…  相似文献   

3.
两汉、魏晋以后,“死活”开始结合成词,这个阶段的“死活”相当于一个名词,主要用作主语、宾语。唐宋以后直至今日,“死活”一词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仍然用作名词,主要用作宾语,很少用作主语;一部分当做副词,用作状语,同时,作状语的“死活”又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4.
范围副词一般可分为两类:总括范围副词和限止范围副词。本文研究的是前一类。笔者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把总括范围副词进一步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的意义相当于“一起”、“共同”,第二小类的意义相当于“都”’、“全”。本文的这一部分只谈第一小类。本文主要从出现频率、语义指向、与主语、谓语结合的紧密程度、分布特征四个方面对这一小类词进行描写,进而探究造成范围副词用法特点差异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5.
副词的语义归纳和语义识别关系密切,但两种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不同。多功能副词的语义识别需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音因素、句法结构因素、相关词语的语义特征以及语用推理等百科知识。现代汉语副词“都”具有总括范围和强调极性两种基本功能,这两种功能在真实文本中的实现有相应的文本因素表现。准确识别副词“都”的功能对于正确理解话语的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i6在布依语中可以作为副词和语气词两种词类使用。作副词时,位置固定,置于中心语之前。布依语副词?i6常见的位序有四种:?i6+动词、?i6+形容词、?i6+副词和?i6+名词(词组)/代词(词组),其语义指向可从“指”“项”和“联”三个角度进行考察。在语义表达中,布依语副词?i6不仅能联系句中的被比较项,还可以联系在句中并未显现而仅在意念中潜在的比较项。作语气词时,?i6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常位于句首和句中。句首语气词?i6表示叙述即将开始;句中语气词?i6突出强调句子后面的内容,在吸引听话人的注意方面起作用,可表示停顿和舒缓语气。  相似文献   

7.
英语动词从其在句中是否被主语人称和数所限定来说 ,可分为动词的限定形式 (fi niteform )和非限定形式 (non finiteform )。这两种动词形式也可分别称为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非限定动词是动词的非谓语形式 ,可分为不定式 (infinitive)、动名词 ( gerund)和分词( participle)三种。这三种动词形式可以在句子中代替名词、形容词和副词 ,用作各种句子成分 ,又可以带有自己的宾语、状语、表语等 ,从而构成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短语和分词短语。非限定动词与限定动词不同 ,在句中不可单独用作…  相似文献   

8.
《国语》《左传》“其与几何”的“与”历来有四种解释 :加强语气或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或助词 ,倒装句的语气词 ,副词 ,实词。考察的结论是 :“与”和“其”都是表示反诘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9.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感知心理动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感知心理动词指甲骨文中与人的感觉、知觉、言语、心理等相关联的词语,分为认知和情感两类,共有25个。在句法功能方面,它们主要作谓语,作其他成分的极少;所带宾语绝大多数是对象宾语,受事宾语很少;大多可以带副词作状语;补语一般是“于”字结构,其位置比较自由,可以在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动词后。  相似文献   

11.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中是否已有范围副词,各家尚有不同意见。殷周金文中能肯定为此类副词者计有咸、具、皆、率、並、凡、一七词。这七个词皆为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但具体用法又有所不同,其中咸、具、皆、率、一为一类,用于总括其前主语或其后宾语所指事物的范围,为典型的此类副词;凡为一类,主要用于总括数量范围;並为一类,有表示皆尽义和共同义两种用法。与同时期的传世文献相比,殷周金文中此类副词的个体数量和总体出现频率还比较有限,但因其时代之早以及材料之可靠,其于传世文献的补正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语篇中"移位"的两种形式:左向移位和右向移位,认为它们是语篇结构的一种衔接手段,有助于分析篇章结构、理解意图、确立主题和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14.
“相”字有互指和偏指两种用法,这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相”字偏指时的词性问题上,各家的看法就很不相同了,有人认为是副词,有人认为是代词。认为是副词的人也承认这时的“相”具有称代或指代的性质和作用,因此便出现了“指代性副词”、“称代性副词”、“代词性副词”、“副词活用兼起代词作用”、“省略宾语”和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8,(6):37-38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时常对及物动词后宾语的补足语感到困惑,其主要原因是在句子中能作宾补的成分较多,有名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带“to”或不带“to”)、分词(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等形式。其实稍加分析,不难看出能作宾补成分的主要有分词和不定式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布依语副词位序有如下特征:1.有的副词前置于中心词,前置副词一般位于中心词之前;2.有的副词后置于中心词,后置副词位于句末或句末语气词之前;重叠副词的位序一般后置;3.有的副词可位于中心词之前,也可位于句末或句末语气词之前;4.语义相似的副词可同现。通过对布依语、壮语、泰语副词的位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壮语、泰语副词的位序与布依语非常相似,依此推断壮侗语副词位序演变的顺序是“中心词+副词+(句末语气词)”→“中心词+副词+(句末语气词)”或“副词+中心词”以及“副词1+副词2+中心词”或“副词1+中心词+副词2”→“副词+中心词”。  相似文献   

17.
遵义话有一种特殊的语法形式,即“x的+量”式。其中,“x的”表示的是“的”字结构,“量”则表示量词。遵义话的“x的+量”式,实际上是两种结构,一种是名词性的,一种是形容词性的。本文主要讨论这两种结构的构成方式和语法功能。一、名词性的“x的+量”式就语法功能而言,名词性的“x的+量”式,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也可以后接疑问语气词作疑问句,少数情况下还可以作定语。例如:  相似文献   

18.
“as”这个词,看起来很简单,用起来却很复杂。它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代词。介词和连词是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副词和关系代词是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在运用时,虚实相互交替使用,给人以捉摸不定的感觉。“as”用作副词,主要是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这比较容易区分。但“as”用作连词或介词,或是用作连词或关系代词时,这介词或代词容易混淆,一时很难掌握,因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给翻译带来麻烦甚致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它仿用古语较少,接近当时口语,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文献。《世说》(《世说新语》的简称,下同)中与否定词连用的单音节副词比较丰富,本文只限于对用在“不”和“无”前面的“都”“了”“略”“曾”四个副词的讨论。讨论的基本问题有两个:(一)这四个副词在与“不”“无”连用时,有两种词汇意义:一种是“全然”“丝毫”“一点儿”,是来强调谓语部分所表述的带有否定性质的情况的;另一种是“都”“全部”,是来强调主语所指的人和事物的全部或者主语所指的人和事物在每一次特定条件下都毫无例外地发生了诸语部分所表述的情况。这两种词汇义的区别应引起语言学界的注意。(二)这四个副词在《世说》一书甚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著作中,虽然可以作为语法功能相近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是……的”结构中“判断动词 结构助词”、“副词 语气词”两种不同的分析及其区分这两种不同分析的方法。并指出这种结构还存在两种分析同时兼有的特殊情况,进而讨论这种特殊情况的区别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