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九歌”释九《楚辞·九歌》之“九”字,自东汉王逸以来,皆不得其解。“九歌”名之为“九”,但却包括了“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古来许多研究《九歌》的学者,皆料缠在数目字上,不少人削足适履,力求符合“九”篇之数。因而有人以为“国殇”、“礼魂”应与“山鬼”合为一篇(如林云铭:《九歌总论》);有人以为“湘君”、“湘夫人”系一篇,“大司命”、“少司命”系  相似文献   

2.
《楚辞·九歌》各篇的次序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对于这个排列次序,除《东皇太一》与《礼魂》,外,中间九篇,历来学者多疑之。闻一多《楚辞校补》谓今本《东君》、《云中君》“部居悬绝,无义可寻,其为错简,殆无可疑。余谓古本《东君》次在《云中君》前,《史记·封禅书》、《汉书·郊  相似文献   

3.
沅湘自然崇拜和《楚辞·九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维英 《云梦学刊》2001,22(3):33-36
《九歌》是南楚、沅湘间的祭神乐舞歌曲,经屈原加工再创作后而流传于世.《九歌》自然神祗的原型为东皇太一(太阳神)、云中君(雷神)、湘君、湘夫人(湘水配偶神)、大司命、少司命(星神)、东君(月神)、河伯(黄河之神)、山鬼(巫山女神).《九歌》的出现,既是取悦自然神祗,亦为支配大自然.  相似文献   

4.
<正> 三十年来,我有幸在屈原《九歌》产生地的沅湘之间从事民间文学、民间风俗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心得,似乎对理解其中一些困惚之谜不无小补。一、《九歌》是男神占统治地位这一时代的产物在研究《九歌》中,有将其中诸神,硬拉成配偶神,如把东君与云中君配成一对,把大司命与少司命配成一对,把河伯与山鬼配成一对等等。什么样的社会基础便产生什  相似文献   

5.
在《楚辞》中,有一组《九歌》;在《九歌》中,有一篇《东君》。 《九歌·东君》是一则神话,也是一首诗歌,确切地说,它是以诗歌形式记下的一则太阳神话,是神话与诗歌的结合。它是民间的口头文学,也是作家的书面文学,更确切些说,它是我国古代的伟大作家屈原,在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  相似文献   

6.
古神话中,许多自然神都有与之相应的人格神存在,如日神有东君,云神有丰隆,风神有飞廉,龙有龙王,河神有河伯。令人困惑的是凤凰似乎总是一只鸟,为物,没有有人格的凤神。有的学者甚至惊讶:《楚辞·九歌》里龙多得出奇,而凤竟一无所见。果真如此吗?经过仔细考察,发现《楚辞·九歌》中有一大神云中君实际上就是凤神。  相似文献   

7.
《楚辞·抽思》:“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憺憺”《章句》未加注释,《楚辞补注》说:“安静也”,《楚辞集注》说:“安静”。《补注》《集注》的解释实出《楚辞章句》。因为《章句》在《云中君》“蹇将憺兮寿宫”及《东君》“观者憺忘归”二句中注云:“憺,安也。”我们以为,将《云中君》《东君》中“憺”释为  相似文献   

8.
《九歌·东君》所祀之神为日神,自王逸以下无异词。然而,在《九歌》所祀诸神祗中,东君名列第七,失之偏后,颇不合太阳神的尊贵身分。故学者多认为《九歌》诸神次序,今已错乱,非复先秦旧貌,谓“‘东君’(当)在‘云中君’前”(闻一多《楚辞校补》),即次于东皇太一之后,坐第二把交椅。若此,《九歌》祭典,首“上皇”(东皇太一),次太阳神(东皇),似乎各得其所。其实,并不尽然。  相似文献   

9.
《九歌》新论(一)黄震云《云中君》为雷电之神《云中君》,一般以为是云神,言出王逸《楚辞章句》云:“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王逸没有说出根据什么,后人只是未加深究相从之。但王逸在《天问》注释说:“屏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时,则云起而...  相似文献   

10.
《楚辞·九歌》描写不描写——进而歌颂不歌颂——“杀人祭神”或“人神恋爱”呢?这要做归类分析。第一类祭祀太阳神及其“升格”的《东君》和《东皇太一》,祭祀轩辕星云雨风雷女神的《云中君》以及借以“招魂、起殇、却敌”的《国殇》,安魂、娱人、乐神的《礼魂》,都肯定不带“人  相似文献   

11.
“山鬼”漫议黄震云,蒋成德《楚辞·九歌》中有《山鬼》一篇,关于“山鬼”,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庄子》曰:‘山有,。楚人所饲,岂此类乎?”只是一种猜测。《山带阁注楚辞》卷二干脆说是鬼的一种,颇为省事。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二以为是孔子说的木客,也就是...  相似文献   

12.
<正> 《楚辞》中的《九歌》,诗计十一,题则作九,“九”为何义?王逸语焉不详,朱熹本阙如之义,后之学者,约分两派:一、以“九”为实数。林云铭《楚辞灯》、王夫之《楚辞通释》、王闿运《楚辞释》等均主此说。他们多调整《九歌》篇数以就“九”数,但从十一篇整体观之,均未尽当。二、“九”非数字。这一派可推郭老为代表。郭老《九歌今译》说:九与纠古通,纠有缠绵悱恻的意思,“九歌”就是缠绵悱恻的歌。说《九歌》的部分篇章缠绵悱恻,倒也不错,但统以“缠绵悱恻”概之,却难以说得过去。闻一多先生《古典新义·天问释天》“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句下云:“九鬼……一声之转。”平心先生载于《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的《卜辞金文中所见社会经济史实考释》一文,给我们研究《九歌》的“九”,也提供了一个重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来,研究楚辞的学者,对王逸《楚辞章句》中《九歌》的篇目与篇名不符总是迷惑不解——“章名曰九,而十一篇何也?”因而对《九歌》的结构提出了各种看法。大致有四种观点:(一)“九”是虚数,《九歌》原来就有十一章;(二)《九歌》实际上只有十章。比如,明代学者汪瑗认为《礼魂》是前十章的“乱辞”(见《楚辞集解》);而清代学者王夫之则认为《礼魂》是前十章的“送神曲”(见《楚辞通释》);(三)十一章可合并为九章,比如,明代学者黄文焕将《山鬼》  相似文献   

14.
《天问》中的“九天”源本先秦神话传说,意指天帝与众神所居住的由九重天垣环绕的天庭。神话中的天庭以人间都城的形制为模板,通过想象的放大而虚构出来。神话对天庭的想象受到星象的启示,而星垣体系的构拟又仿效宫城的体制和布局。《楚辞》中的“九神”指的是太一、黄帝、太皥、炎帝、少昊、颛顼、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这九位司掌“九天”的星神。  相似文献   

15.
《楚辞·九歌》文化艺术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诸神寻踪与文化探索 《九歌》所祀十神,除首章《东皇太一》所祀为主宰神,全能神;第十章《国殇》所祀为战神,两章为单独祭歌外,中间八章《东君》与《云中君》,《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皆为按阴阳观念组合的祭歌。所祀四对神祗为阴阳神,亦即具有恋人神或配偶神的性质。《九歌》十神,寻其踪迹,或为楚产;或来自齐,显示了楚齐文化同源分流,至战国而又有更多的文化融汇的特征。下面,即据《九歌》的整体结构,对诸神的性质及文化渊源寻踪探迹。  相似文献   

16.
小引一、本索引按年代为经,以内容为纬。每年的具体排列顺序为:楚辞、屈原(屈赋)、离骚、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歌、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二湘、二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招魂、卜居、渔父、远游、大招、宋玉、九辩、风赋、其他。二、目录体例:论文目录/作者//刊名.年.  相似文献   

17.
《少司命》为礼命之官关于《少司命》,一般延用王夫之《楚辞通释》的解释:"大司命统司人之生死,而少司命则司人之子嗣有无。以其所司者婴稚,故曰少。大则统摄之辞也。"王夫之的根据是《大司命》中有"何寿夭兮在予"句。《少司命》中有"竦长剑兮拥幼艾"句。其实前者并未明言人之寿夭。至于挺着长剑,拥着幼艾岂能言司子嗣之职,实属想当然。幼艾,王夫之解为婴儿,拥剑护儿,使人宣子,所为司人之生命也(《楚辞通释》卷二),而《山带阁楚辞》却以为"幼艾,犹言老少。以喻良民也"(卷二)。诸书于此纷纭,无共识。考诸屈原其他作品,多次…  相似文献   

18.
《九歌·山鬼》是《楚辞》研究中的一项难题。上古鬼、神通作,山鬼即山神。《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于山即巫山,故山鬼乃巫山神女。这“是《九歌》研究中的一大创获”。此说发轫于顾成天《九歌解》,经孙作云《九歌山鬼考》的补充论证,闻一多《什么是九歌》和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等的引述推广,《楚辞》研究者大致已普遍接受。但是,山鬼的其他种种底蕴和所思恋的“公子”(灵修)为谁之类问题,至今尚人言各殊。准此,我打算对《山鬼》作出若干新的探讨,力求揭示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对于西王母神格的推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西王母原型本义的讨论,历来众说纷纭。如果以《山海经》所载为基础,兼以观照后世的形象演变,西王母应该具有"司命"的神格,亦即可能是昆仑神话体系下的司命神。这种情况与《楚辞》的大司命、少司命,或是楚地的司祸、司灾诸神相当。而汉代对于西王母、司命的看法,或许是西王母与大司命、少司命等相关崇拜融合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九歌·东君》与古代救日习俗张树国(青岛大学中文系)关于《东君》是祭祀太阳神的说法,由上途以未,到现在几乎已成定论。但一些细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释,诗旨也显得很模糊。本人认为,若要正确读解《东君》这首诗的密码,至少需要明确的是:①《东君》中模棱两可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