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扬对新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影响深远。体现在三本全国统编教材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将意识形态与审美同时纳入考察范围,为后来教材普遍接受;二、在苏联体系基础上加入批评论,提倡“四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文学理论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二十世纪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逻辑进程 ,在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传统的基础上 ,分别从二十世纪初、“五四”时期、2 0 - 70年代、新时期这四个大的历史阶段阐释了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特征、其演进发展与历史局限性 ,从而深入揭示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近百年里的历史与逻辑进程。文章最后对台港地区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批评进行了评价 ,因而构成了对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的全方位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3.
朝鲜古代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原因,接受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但是,朝鲜文学在接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它努力发展民族文学特性,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总是有选择地吸收中国文学的精华是其突出特征。朝鲜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接受也是如此。“朝鲜对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利用,第一,重在实用上。第二,重在实用上。第三,重在诗歌方面。……具体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以诗话形式出现的文艺批评很感兴趣,在文学批评上,他们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取得的成就,就在诗歌上。”那么,作为朝鲜古代文论的主要形式一朝鲜诗话是如何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是最适合研究本土华文文学的国家。从对方修、王润华、杨松年等人的评论作品的评论中 ,可看出新华文学评论与研究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它是世界华文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一支华文文学理论批评力量。它在探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马华文学的关系、中国作家对新华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史编写和作家个案、新马华文学不同阶段的文体研究及文学史资料整理方面 ,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该国缺乏对文学基础理论与美学探讨的著作 ,尤其是在重写马华文学史方面 ,不似马华文学界有锐敏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几位前辈学者就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陆续出版了几部颇有见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著。但它们大都只是从先秦诸子的文学见解,论述到清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主张与理论批评活动。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往往只字不提。“中国文学批评史”实际上也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是为了总结、整理与继承这方面的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扫描五四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园地时,无论我们的视线向哪一方面展开,我们都不能不对茅盾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给予特别重视·茅盾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不仅与新文学前进的脚印密切吻合,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内涵和理论格局。其理论内涵为:以文学的本质论为起点,以文学的价值论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茅盾,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始终把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我们留下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将会在茅盾的文学宝库里吸取营养,丰富自己。 茅盾的文学理论批评,同他的创作一样丰富,涉及的领域极为广阔。然而,我们在这个领域里的探索却显得过于冷寂。本文试图对茅盾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隅——散文理论,作一点探测。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恢弘的文化视野和新颖的批评方法,向陈旧僵化的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和后结构形式主义批评发起了挑战,在英美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新历史主义接受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将文学置于一定历史范畴进行说明的基本前提,但它反对将历史仅作为文学的背景和反映对象而将文学看成历史的附带现象的做法。它认为,文学与其背景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同时涌动的动态关系。它把文学看成是现实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结合部,认为文学参与意识形态的形成、文学对意识形态起着能动的影响,这一关系见之于颠覆与抑制的二项对立。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比较诗学的理论视野内,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论诗,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已经出现。尔后,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曾经有过和文学理论相近似的论述,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到了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象《诗大序》、《离骚序》,《楚辞章句序》等阐述某些文学理论问题的文章。但是,较为系统和专门论述文学某些重要理论问题,对当时和后代影响比较大的,要算曹丕及其《典论·论文》了。这里,我们根据现存的有关资料,对曹丕提出的文学理论,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泓峻 《南都学坛》2010,30(5):57-61
对于新中国文学理论建构而言,具有权威性的话语资源,首先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其次是苏联文论。在有限的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著中,毛泽东不仅对许多文艺内部的具体问题缺乏学术性的论述与探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苏联文论承接的是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文论传统,这一传统又与整个欧洲学术传统相衔接。虽然它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对许多具体的文艺问题,都有学理层面的思考与探索。20世纪50年代苏联文论开始"解冻",这一理论动态也能够迅速被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影响。建国初期,在中西方古典文论及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失语的情况下,苏联文论成为国内理论工作者试图填补毛泽东文艺思想留下的理论空白、突破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局限,校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偏颇时,唯一能够借用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文学伦理学要成为完善、成熟的文学理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些工作既包括现实意义上的实践和应用,也包括理论意义上的话语建构。在创作实绩方面,文学伦理学需要有体现当下伦理学精神的文学创作、中国文学史、理论影响下的创作实践等三方面的支持。只有在充分的伦理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有充分的对伦理文学的“创作谈”,才能有伦理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面,需要在清理中外典型的伦理题材文学作品和中外文论有关文学伦理的思想观念基础上,进行文学伦理学体系的学术建构,确定框架和范围以及主要内容,进一步实现话语的建构。在理论应用方面,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实践形态,把文学伦理学应用到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叙述之中,将深刻而长远地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伦理学要成为成熟的文学理论,必须要有广泛的实践应用,应用于文学史书写和文学研究,这不仅是理论建设的需要,在根本上也是寻求文学研究和文学书写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西方文论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冷热交替的过程。我国学界曾经的理论热一方面标示着对理论和方法创新的渴望与追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西方文论的过度崇拜和理论运用的失范以及运用者自身的理论匮乏。文本阐释与文学研究中运用某种理论和观念,体现了阐释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审美与人文的价值判断,符合文学评论之规律和规范,与西方文论之主观预设不是一回事,文学之跨学科研究也不等于“场外征用”。要理性对待现当代西方文论,不能因为其有某些缺陷而无视其对我国文学研究曾有的作用和依然存在的借鉴价值;不能因为理论热之弊而忽视理论之重要性,忽视理论引领对文学研究之必要性,忽视理论引领对文学研究之必要性,忽视我们责无旁贷的理论原创与理论建设的历史责任。理论热后呼唤的是融合了古今中外之优良理论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文学理论,以及有理论深度和学术理性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4.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普列汉诺夫等苏俄文论家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成为国内知识分子自觉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的重要资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首先开始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理论进行系统译介和研究工作的人便是鲁迅.作者从鲁迅与普列汉诺夫的学术缘分,普氏“唯物史观”对鲁迅“进化论”思想的重建、鲁迅的“硬译”原则等三方面分析鲁迅对普列汉诺夫“唯物史观”的接受这一问题;以阐释文化立场在译介对象的选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刚刚逝去的上一世纪末和当下的文坛上 .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竟成为某些人称颂的“亮点”和效仿的“时髦”。它主要表现在对中国 2 0世纪文艺发展的总结和反思上 ,更表现在对一些大师作家及文学成就的揶揄与贬损上。文章在对一个时期以来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进行扫描和梳理之后 ,还对其进行了“学理”透析 ,认为 ,当前有些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以理想取消现实 ,是英雄史观的重新抬头 ,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左的非此即彼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领域内的典型反映 ,应彻底摒弃之  相似文献   

16.
“崇高”与“雄浑”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西文学和文论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论的有关可选概念与西方传统的“崇高”范畴相比较的适切性问题,并强调“雄浑”在中国文论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作者也借此提示这种比较的意义:它作为更大范围的比较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西文化总体语境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论“走出去”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我国政府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前不久,中国作家代表团前往欧美,分别举办了中美、中德和中法文学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了中国当代小说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联袂启动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但是,中国文论走出去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诚然,多年来学界对于域外中国文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介绍、翻译和研究。但是,那是从域外汉学研究角度进行的,而始终没有将这个问题从正面提出来讨论过,甚至目前几乎还找不到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样一组专题讨论,将中国文论走出去的问题首次明确提了出来,并就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诸如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历史和现状、方法和路径、障碍和对策,以及话语输出、对外翻译和经验教训等问题。事实上,至今只有中国古代文论走出了国门,而中国现代文论由于过度的西化,还没有能力走出去。所以,我们探讨的范围只是在中国古代文论方面。由于我们学力有限,面对这样一个颇具前沿性的新问题的探讨,可能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这个问题明确地提出来,请学界同...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思潮不是前苏联文学理论中所谓“创作方法”的应用,创作方法不是一个科学的文学理论概念。文学思潮是文学的历史运动,是对现代性的反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现代性的不同立场和态度,产生了不同的文学思潮。现代性发生以前,没有形成文学思潮。现代性开启了时间性,也开启了文学的历史,形成了文学思潮,并推动了文学思潮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三十年来文艺理论和批评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文艺理论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能有些领袖人物在一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没有广大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的促进作用,就成了没有群众基础和脱离群众实践的无本之木。缺少少数领袖人物和广大群众的互动关系的理论是缺乏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20.
感悟式批评强调灵感、想象、即兴、直觉,这与以自由、浪漫、超越、灵性的巴蜀文化传统在精神上不谋而合。新时期以来, 出版业的振兴、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与之对应的是文学批评的热度持续,但此时的文学批评开始大规模引进建立在西方哲学、 社会思潮理论背景上的批评模式,而更具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批评却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忽视,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显然 也受此影响。那么在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感悟式批评融合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 题。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式批评中获取灵感,阐释其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