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一个民族及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女性教育质量对女性素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体系中女性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为了能够实现教育公平,就需要树立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加强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由于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对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以及男女平等现代性别观念夹缝中,当代女性极其容易在这夹缝中迷失自身意识与自我满足,因而社会性别意识及女性意识教育的推动对当代女性价值体现具有重要的重要。本文站在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传统社会、民国时期以及现代社会教育女性教育进行分析,并对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性别不公平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伴随伦理学的社会性别转向,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伦理学家基于研究主体性别的差异,在伦理思考的文化内涵上,显示了与男性伦理学家的不同。从伦理道德上看,女性伦理学家的理论内涵体现了社会性别视域中的女性关怀伦理,突出了女性关怀生命、关注个体、关心他人的文化内容。具体到女性关怀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以吉利根、诺丁斯等为代表的理论家们试图挣脱男性树立的秩序/等级模式,通过塑造以关怀相联结的乌托邦世界,再现基于关怀的世俗伦理,确认女性关怀的伦理自我。  相似文献   

3.
王欣 《现代交际》2011,(9):90-90
本文通过对《江格尔》中女性形象的分类讨论,探究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女性的角色扮演和社会地位,依据社会性别理论,管窥史诗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并运用性别刻板印象理论解释男女性别的不平等性,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客观地说,大自然造就了男女两性,在赋予两性不同的构造和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两性各自的性别优势。但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文化却贬抑了女性的自然优势,构建起男尊女卑、男优女劣的社会观念,并通过社会教化等手段使这种观念得到了整个社会乃至于女性自身的认同。因此,重新分析和认识女性的性别优势,对于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树立女性自信,促进女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观念是女性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当代女大学生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对于促进女大学生自我发展、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先进性别文化观念的内涵及其在女大学生中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7.
女性教育问题是社会性别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而妇女受教育状况是影响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理论为女性教育问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分析当代女性教育与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关性关系,阐述当前女性教育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女性教育发展进行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8.
童梅 《社会学研究》2012,(4):67-83,243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网络具有性别偏好,这导致了男女求职结果的性别分化,并部分地解释了职业的性别隔离问题。本文根据2009年8大城市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女性的职业性别隔离在何等程度上受社会网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8大城市在职者的社会网络具有性别同质化倾向,女性和男性更多地与同性亲朋交往;使用强关系成功求职的女性往往进入性别隔离的女性职业;使用弱关系成功求职的女性能摆脱职业性别隔离趋向,进入中性职业或男性职业。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男性。在我的手中,是一本关于女性问题的书:《关于性别的追问》。我翻开书,阅读;合上书,思考。正如女性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男性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在社会中,男性也有不同的角色。男性怎样看女性,这要由男性的不同角色决定,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就一个人而言。众多的人,更有不同的层面。但《追问》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想给出一些定义,对“女人”,对“女性美”……尽管封面上就有作者引用的雨果《九三年》中的名句“我说的是平等,我没有说相同”,但我读完书,还是有些疑惑:作者是倡导平等,还是倡导相同?作家、女作家,诗人、…  相似文献   

10.
"性别错置"这一概念大致借用了西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能指,特指生理性别上为女或者男,在性对象上是正常的(即爱恋异性),只是在气质上出现反向的现象,具体包含女性男性化与男性女性化两种。前者的代表有李宇春、周笔畅等,后者的代表有F4、木村拓哉、向鼎等。这一在当下青少年中得以流行的现象根源是根深蒂固的女性对男性的崇拜情结与消费社会下发达的大众传媒合谋的结果,而并非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女权主义是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重要运动与思潮。它旨在改变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社会性别的不平等状态,消除女性在传统婚姻家庭中的附属地位,促进男女平等和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笔者正是选择从女权主义角度切入,主要从男女平等和女性的独立自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女权主义思潮在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高校美女文化面临着泛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与市场经济中女性地位的衰落直接相关。而高校社会性别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大众文化的勃兴则强化着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高校美女文化的泛滥弱化了女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社会文化中男女不平等的局面,促使女性向传统价值观回归。为了重塑高校社会性别平等文化,应该使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教育进入高等教学体系并实现学科建设主流化,培养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本土佛教中的观音作为一个女性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不是偶然的,其性别特征的转变恰好符合了中国人的两种精神需求,一是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期待;二是社会对女性的规定和女性自身形象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徐蕾 《公关世界》2023,(5):108-110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其中的性别角色构建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透过广告我们可以洞见性别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选取20世纪50年代起的日本广告,分析其中女性角色的变化。发现女性地位在就业、教育、家庭与婚姻观层面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但同时受到现实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的限制,日本女性在社会中依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需要继续探究女性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性别平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男女两性的社会劳动格局,但女性并未因此从繁重的家务负担中走出,家务劳动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减少,究其原因,是性别观念的影响。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性别观念、现代化和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中亲密关系的缔结与维护深受商品经济逻辑的影响。在这一趋势下,青年女性在择偶约会中的性别实践随不同的情境变化。以商业性相亲场域为例,受市场化思维影响,大多数女性会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展现出与男性参与者平等的消费者形象。然而,当面对该领域里由传统性别角色固化带来的困境时,部分女性采取了自主客体化的策略,利用传统的性别角色来丰富自己在相亲活动中的收益。通过分析这种情境化性别实践的动因与自主客体化策略的局限性,揭示了当前我国商业化相亲场域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有引导儿童形成社会性别意识及性别平等意识的功能,虽然经过了几轮教材改革,但语文教材中仍存在着性别刻板和隐性的性别歧视问题,以语文五、六年级教材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人物形象所占比重远高于女性;男性的职业涉及政治、科技、艺术等诸多领域,女性以服务类为主;男性多表现出独立、坚强等品质,女性多为柔弱和温情。为减少性别的刻板印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编者应合理编排教材中男女性别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渗透性别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所讲述的内容围绕着"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而展开。《围城》的创作是从男人的视角看待婚姻和社会,以男性视角对女性形象进行审视的。本论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从性别视域针对《围城》展开研究,以女性视域和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为切入点,探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精神世界及生活状态,重审《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舞蹈表演是中国朝鲜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从古至今其表演的主体多由女性群落组成。然而,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性别观念也在变化,这些女性舞者所表现的舞蹈内容以及所传递的情感相差甚远。这是因为社会性别观念一经形成,将影响文化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朝鲜族女性舞者也以朝鲜族社会为她们赋予的女性观念规范着自身的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20.
谢秋慧 《现代妇女》2014,(10):291-291
由于土司时期社会各项制度都强调男权,限制了女性的话语权,使得史料记载偏向于男性,研究女性就只能从婚姻类型等民俗性的角度切入。充分挖掘土司文化中的女性角色对土司文化性别建构以及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积极意义,并可以促进民族文化化为传统记忆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