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信砚 《东岳论丛》2020,(8):41-52+191
在生态文明的本质问题上,"文明基础论"泛化了生态文明,其所谓的"生态文明"更像是"生态自然",因而它事实上会淡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而"文明新形态论"不仅混淆了不同系列文明的划分标准,而且其把工业文明与机械世界观、自然观捆绑在一起的做法也是没有根据的。人类中心主义决不仅仅是虚构出来的一种观念,而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其中,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并且构成了当代生态危机的价值论根源;而要克服当代生态危机,就必须坚持类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当代人类共同利益业已形成的情况下,坚持类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是不可能完全超越的;而在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中,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而又不走入非人类中心主义是根本不可能的。讨论生态正义问题不能完全不考虑社会制度因素,但也不能把生态正义问题与社会根本制度过度地联系在一起;生态正义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低纲领",强调生态正义只是为了应对生态危机,在实践上它也只能促进生态治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纲领",它只...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淮论坛》2001,(1):20-23
“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外来词 ,自西方传入我国理论界后 ,人们对它的涵义众说纷纭。其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用其词而不究其义 ,且对它的认识往往偏离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主流 ,而仅仅局限在传统观念上 ,甚至把“人类中心主义”等同于“人类征服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等 ,把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出现的主观根源都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 ,进而从根本上否认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为此 ,本文试图为“人类中心主义”正名 ,在着力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真实内涵 ,反思引起生态危机的原因的基础上 ,论证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可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态度和人类生存的永恒支点 ,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3.
环境危机正在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探讨环境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课题。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理性的阙失,而人类理性的阙失在工业文明时期和现代文明时期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理性的阙失主要表现为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自身面临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4.
自工业文明以来 ,全球范围出现了科学危机、技术危机、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国内外学界已经展开了对这些人类性问题的思考。无论是“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还是“普世伦理学”都体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哲学努力。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思考往往只从现象出发 ,没有凸显这些人类性问题所寓于的现代性境遇 ,因而不能充分挖掘“时代危机”的深刻根源。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时所指出的“无蔽状态”;胡塞尔在分析欧洲科学危机时所提出的“生活世界”,可以说是对现代性境遇的集中阐明。通过这一现代性境遇可透视“发展伦理学”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5.
新冠疫情的暴发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引发了学界、政界、企业界等各界的强烈关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部门可以做不同的事情,哲学可以对新冠疫情暴发背后的文化因素、文化观念——如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反思。汪信砚教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审思》一文可以说是这种反思的力作之一。汪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价值本位、价值追求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价值论思考,不仅对关于生态文明的许多流行观点进行了批评,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些原创性观点,但在"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社会制度、生态正义的关系"等问题上,学界有着与之不同的观点。我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即人类文明4.0,而非"生态化的工业文明"或"工业文明的生态化";要克服当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放弃非人类中心主义,也要走出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但并非回到类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即使实现了生态正义,也未必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生态正义",而是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只有立足于生态协调论,放弃征服论自然观,转向和谐论自然观,才能真正...  相似文献   

6.
人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和时代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21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人类将向何处去?这些事关21世纪全球文明发展趋势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新发展。一、21世纪全球文明走向21世纪全球文明走向主要有三大趋势。其一,工业文明持续发展的趋势。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工业文明在传统框架内的持续发展,二是指工业文明突破自身的传统框架而发生向新文明的转移,并逐渐转变为新文明的要素。后者属于从工业文明向新文明转变的范畴,而前者仍属于工业文明自身的发展。我们这里指的就是工业文明自身…  相似文献   

7.
承认“自然的权力”是“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前提。作为在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激化的情形下对人类行为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 ,“自然中心主义”警示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无疑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但是 ,它得出保护自然结论的前提——设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 ,承认“自然的权力”,承认自然是与人同样的“权力主体”——是错误的。“自然权力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离开社会联系这一中介孤立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不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 ,把人看成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 ,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一、广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目标社会历史发展现在正处在什么时代?将会过渡到什么时代?这些时代有些什么特征?对广东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什么挑战?这是我们制订文化建设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时代的划分来看,社会历史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时代,一是“前工业时代”,二是“工业时代”,三是“后工业时代”。在文化学领域,则有人把这三个时代分别表述为“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和“文化时代”。也有人把“文化时代”叫做“信息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才立琴 《兰州学刊》2002,3(6):12-13
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 ,人类正处于由环境危机引起的生存困境之中。历史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其深刻的思想根源 ,它导致了技术的滥用 ,加速了环境的破坏。正确认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引导科技的正确价值趋向 ,转变人类的环境观念 ,是人类获得新生之途。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遭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猛烈抨击。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而是在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自然存在物的工具价值,无限制掠夺自然、奴役自然也是我们要批判和否定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与中国的天人之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危及全球的时候 ,当地球负载的核武器足以消灭它数十次的时候 ,人们才意识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已经到来 ,可持续发展倍受重视 ,并且由此引发了关于走入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目前 ,这场争论已由最初的针对环境污染、资源相对稀缺等问题深入到人文价值层次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天人之际的研究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几种形态关于人类中心主义讨论的初期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者占有优势 ,他们以自然价值理论为基础、以现…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哲学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了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文明最深刻的觉悟之一,当是生态觉悟。生态觉悟发端于对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命运的关注。这种文明的觉悟蕴含着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生态哲学“生态中心主义”世界观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生态哲学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是对传统认识论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超越;生态哲学观“生态平等”的价值观在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的基础上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本文认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完全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必然面临种种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而造成这些理论难题的原因在于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立论基础,是消除存在论之“是”与价值论之“应当”的区别,从“是”中直接推导出“应当”。作者指出,人类之所以应当保护生态自然,最终是出于对人类全局的、长远的生存利益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1.英雄主义和自然主义 近来,“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类中心主义被解释为“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者们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不是万物的尺度”。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内在统一关系,仅仅从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其目的是维护中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和资本对利润的追求,秉持的是否定发展中国家发展权与环境权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其理论是维护特殊人群利益的特殊维度和地区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吸收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积极成果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他提出了以“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和”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以及“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辩证地处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换为新的发展方式,在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把捍卫民族国家的发展权与环境权与促进民族国家消除贫困和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共同繁荣有机结合起来,是超越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维度和全球维度的新型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6.
于英霞 《理论界》2006,(11):162-164
“人类中心主义”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这一理论曾经起过巨大作用,然而也逐渐带来日益激化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践和理论都表明“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被超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指明了方向,天人合一思想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形成新的价值观,指导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走进可持续发展文明。  相似文献   

17.
所谓"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其本真含义是否定工业文明的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自然观、发展方式、管理方式和生存方式,继承工业文明的技术成就,为人们创造出以劳动为基础的多种满足方式,追求的是人的身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发展。生态文明不仅包含科学知识和技术要素,而且包括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价值立场等意识形态要素,这就决定了单纯的工业文明的技术生态化,并不能形成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破除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所主张的以生态为本位的观点,定位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严格的生态法律制度和法规,切实践行"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18.
对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朱长超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长超同志发表在《社会科学》1997年第12期上的《向人类中心主义要回自然》一文(以下简称朱文),对人类中心主义发起了强烈的挑战,读后有一些不同看法,现提出来与朱长超同志商榷,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关于“平等”和“权力”朱文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自然应该也有自己生存的权利、繁殖的权利。”这种主张表面看来是人道主义到家,实质上是抹煞了人与物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它不过是一些哲学家头脑中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人们…  相似文献   

19.
“控制自然”观念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工业文明主导的价值观。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有用性的狂热追求导致人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自然不再仅仅是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的对象,而表现出反控的一面。自然反控性集中表现为生态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人的“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引发生态危机,而自然的商品化及人的需要是自然反控性的根源。因此,在商品经济中唯有从这两方面出发方可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产主义的建立是解决自然反控性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强调“两个文明”都不能偏废,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里,对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体现社会历史的真正进步 什么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传统的发展观往往突出某些单一的发展指标,多为物质和技术方面的指标。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把社会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而他认为这三个时代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人类的技术和发明创造的产物方面。丹麦学者汤姆逊把社会文明的进步看成以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标志,从而提出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社会进步概念。当代西方学者把社会历史的进步标志用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综合指标来表现,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经过了农业文明,其标志是锄头;工业文明,其标志是流水线式的机器生产;信息文明,其标志是电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