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志军认同自然是惟一的宗教,他对自然有着最为本真的理解和诠释。荒原是杨志军在多个文本中激情表现的自然形态,寄生荒原的所有生命都是杨志军的灵魂牵绊,在荒原生存的动植物都在他的记忆里保持了生命的骄傲和奔跑的自由。这是自然灵性的大力开放,也是人类自身的心灵救赎。杨志军有意识地选择了荒原的野性为他的自然意识注解,由此他在奔跑与寂寞、诞生与死亡的荒原版图中,完成并丰富了自然灵性的生命表达;在人对荒原的侵入和掠夺中谛听荒原的启悟,展示人类毁灭自然的灾难与困境,唤醒人类精神深处的自然情怀,最终选择在地球的最高处抵达自然的极地。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山水诗文蕴涵的自然审美观可概括为: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将生命融入山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相似文献   

3.
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其著作《爱弥尔》中他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天性,主张培养“自然人”,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适应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苗族崇拜一切有生命的自然物,诸如圣山、神山和神林等,其宗教观念在生态维护和全球生态安全中可以发挥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进行生态维护和生态建设,必须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宗教同样在其中发挥独特作用;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目标与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其生态维护的成效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相似文献   

5.
音乐自然学说,是笔者从“万物本源论”这样更为宏观的体系中发掘出的观点.笔者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联系,它们既然可以共存于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承享着同一本源.而音乐也是万物中的一部分,这显然是必不可少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将万物的本源称为“道...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地震带所带来的天灾,海洋带来的自然恩惠,让大和民族对自然既敬畏又依赖,进而发展出咏诵自然的“物哀”之情,对自然的情感激发了对“现世”的感怀和珍惜,这样的情感反映在他们的服饰文化上,尤其是图案上.他们从邻邦中国引入了汉族的服饰形制,结合本土的自然风物,创造出独特的纹饰图案.  相似文献   

7.
竹葵村黎族的自然崇拜包括对土地公、灶公、燕子的崇拜,畏惧猴子鬼、鹧鸪、乌鸦、鸡等。而黎族有无万物有灵的观念、能否把不同村落的黎族人对具体崇拜对象的观念和做法作为黎族集合体的信仰对象和做法以及黎族神鬼不分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商榷。  相似文献   

8.
一不留神,我与苦竹寨撞了个正着。 苦竹寨是一个古集镇,建于唐宋,盛于明清。曾是澧水上游“千帆林立的老码头、商贾云集的古集市、艄公荡魂的逍遥窟……”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侗族传统文化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生态环境意识,探讨侗族许多民俗文化事象中蕴涵的生态价值,并认为这些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在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显示了自身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提供了体悟的蓝本.  相似文献   

10.
自然物被神化后,仍用原来的名称称呼。《诗经·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诗经·瞻卬》: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诗句中的天用苍、昊形容,它是自然物的天;又能歼良人、降大厉,它又是被神化、有意志的天。自然物的天被神化后仍称为天,鲜明地表现在诗句中。《晏子春秋》卷一:齐景公因久不降雨而让卜人占卜原因,卜人回话:祟在高山广水。话语中的山、水分别用高、广修饰,它们是自然物的山水;又能作祟,它们又是被神化、有意志的山水。自然物的山、水被神化后仍称为山、水,显豁地表现在话语中。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国务院通过的《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是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促进高原社会、文化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宏观性的战略规划.高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如何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落实《规划》、全面建设青藏高原藏区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从自然地理环境,来分析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古代藏族关于自然崇拜的观念及其功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古代藏族出于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珍爱和顺从 ,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宗教观念。对自然的崇拜包括了对天地环境、动物及植物。崇拜自然是为了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保护自然 ,顺从自然规律。文章对此作了简述 ,并对自然崇拜观念和行为的功能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从法、英、美的人类学传统中选择四种讨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代表性路径,分别是由涂尔干引领的法国年鉴学派有关图腾制度、社会形态学的研究,英国埃文思-普理查德、埃德蒙·利奇等对生态、生计与政治制度的讨论,以及美国朱利安·斯图尔德倡导的文化生态学和后来克利福德·格尔茨对文化生态学的继承和发展。这四种路径在有关社会与自然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偏向强调社会的动力学抑或自然的动力学等问题的讨论上构成可相互参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不留神,我与苦竹寨撞了个正着。苦竹寨是一个古集镇,建于唐宋,盛于明清。曾是澧水上游"千帆林立的老码头、商贾云集的古集市、艄公荡魂的逍遥窟……"苦竹寨,位于桑植利福塔镇澧水上游右岸,距九天洞仅2.5公里。它依山傍水,座落在河畔青石台地上,是茅岩河平湖游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藏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独特的方式保护着大自然,进而产生了独特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深心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通过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可窥探古代藏族先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崇拜到竭力保护这一过程,本文阐述了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均衡互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与朴素观念。  相似文献   

17.
都说米兰、巴黎是世界时装之都.迪拜也绝对不比那些地方差。这么说的原因不是说迪拜的服装真正走到了世界潮流的前端.而是迪拜的服装实在是太有特色了。在迪拜,你可以看到迥然不同的服装风格:穿的清一色的黑、白长袍的本地人,从头遮到尾把自己蒙的只剩下一双眼睛露在外面;身着民族特色服装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穿着旗袍走在迪拜的大街上的中国女人;还有即使是在冬天也仍然穿着吊带衫、热裤走在大街上的欧美国家的女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与自然的冲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以广西境内的一个汉族村落--新罗村为例,考察村子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变迁,关注变迁过程中的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新罗村的过去与现在告诉我们原生态的自然并不能自动满足农耕文化的要求,人们必然要改造自然,为文化的植入培养温床,从而才能有生存空间;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冲破了原有的文化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中客观上维持了文化与自然平衡的神秘主义的内容必不可免地随之淡化.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文化对自然的这种不自觉关系还将加深.  相似文献   

19.
布努瑶民族创世史诗《密洛陀》在描述人类和民族的起源、发展过程中以创世精神表达出自然文化观。创世一方面指创造人类自身及其文化,一方面指创造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确认自然的文化意义和人化特征。自然文化观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多维视野,人与自然关系既有互动、互生、互为因果的关系,从而构成和谐互利的一面,又有对立矛盾、冲突的一面,人类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从而获得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平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蒙古语中生殖器名称为例,结合我国北方诸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探讨了生殖器名称与大地、树木、火等自然崇拜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