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
"是"字相关句式中有一类未引起充分关注,这里称其为P格式.文章从P格式中X的词性入手,研究形容词、名词、动词在此格式中的应用情况,并从语法、语义、语用角度分析其表现.从语义、语用角度论证得出,P结构是一个独立的句型,与"是"结构不存在子句和原句的关系.二者在语义、语用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论“除非”的功能及其句式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非”具有介词和连词两种功能,前者相当于“除了……(以)外”,后者引出假设复句中假设实现的充要条件。“除非……不”和“除非……才”两种句式是来源于同一底层结构的否定和肯定式,是“除非”众多句式中的一部分。从句式的历时演变来看,两种句式中的“除非”所具有的连词功能是一致的,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前者中的“除非”相当于“除了”,后者相当于“只有”,也不如有人所说两者都相当于“除了”或者都相当于“只有”。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典词源“诗余”论的承传,大致有三条:一是从总体上阐说词源于诗体的承传,二是分论词源于风骚之体的承传,三是分论词源于唐人近体诗的承传。上述传承,从不同视点上展开了词导源于诗体之论,共同构出古典词源“诗余”论的主体论说空间。  相似文献   

5.
根据致使结构理论对"使"字句的表意特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将"使"字句的句式意义概括为:致使者A无意识地引起被使者B的一个不自主的变化C。致使者的无意识性、致果变化的非自主性以及"使"字的弱动力性使得"使"字句体现出客观致使、静态致使的特点,同时"使"字句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这个分析结果对指导留学生正确掌握"使"字句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分析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兼语式构成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兼语式的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做出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在与类似句式比较中,进一步明晰了兼语式这种汉语特有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空间意义上,"离"表示两点间距离的长度,在语义上隐含着具有方向性的特点。"离"的意义非常实在,导致"离"的词性存在争议。但从语法功能分析,"离"仍应看作介词。介词"离"构成的基本句式是"Np1离Np2C",变化形式有"离Np2C有Np1"、"离Np2C的Np1"、"Np1 Vp离Np2C"等。这些句式在空间域、时间域和目标域都可以使用,但在不同的领域中Np1、Np2、C、"离"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8.
“倒装”与“错位”是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但是,什么样的句子是倒装,什么样的句子是错位,人们的看法却很不相同。例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将“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之类的句式说成是倒装,而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中却将这种句子说成是错位。还有人将“笛里谁知壮士心”看成是“定语提前”的倒装句式,将“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归入错插(即错位)句式中。笔者认为,倒装和错位是两种不同的句式,  相似文献   

9.
九江话是江西省九江市的市民所操方言,属江淮官话。 九江话里的“着”是一个后置的定位粘着语素,位于句末。它不是表示持续意义的动态助词。九江话里表持续意义的,一般是副词“在”或动态助词“倒”。如“小王在睏醒”;“钉儿高头挂倒一个书包”。九江话里“着”的意义,与北京话“吃了再说,管他挨批不挨批”中“再说”的意义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0.
“所以”句式本是用来提取介词宾语的一种形式。从语用的角度看,提取的介词宾语(OP)或置于句首,充当句子的话题:或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述题,置于句末的,通常是表示原因的语义成分。这种句子从语义——逻辑的角度看,就构成了由果溯因的因果复句。这种语用表达,后来固化为语法形式。由于提取的OP是语义的焦点,这种句式可以转换为以OP为中心语的定中词组。在原因不言自明或无须说出原因的时候,OP可以缺省。在韵律句法的作用下,“所以”成为一个固化韵律词,其后的原因语不得不再加“以”字提示。“以”和“所以”互动,催生出“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型,“所以”虚化为一个因果连词。“因为……所以”句型则由“之所以……是因为”句型而来。  相似文献   

11.
“差一点”句式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一点"句式是语法学界讨论较多的一种句式.对"差一点"句式的内部结构关系进行分化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归纳出"差一点"的语法功能和表意特点,并从结构上总结出此句式的形义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有所”句式往往包含着一种模糊的数量意义, 表示一种不定性的动量, 有“一点儿”、“一些”之类的附加意义。能进入这种句式的动词在意义上具有抽象性与可变性。“有所”句与“无所”句存在着意义上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3.
翻开文学作品就不难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1,飘逸的庸俗。敏感的麻木。洞察一切的愚昧。一往无前的退缩。没有追求的爱情。没有爱情的幸福。许恒忠身上和所有的人一样,有着无数个对立的统一。而最高的统一点就是两个字“实惠”。 (戴厚英:《人啊,人》) 2,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 (鲁迅《狂人日记》) 3,那未吐露出来的无声之声啊,是地平线下喷薄欲出的太阳一轮! (梁南:《没有喊出的声音更动人》, 《诗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14.
论“动补(V-R)结构”──兼及“S+V-R+O”句式李敏一、引言§1问题的提出对于“动补”结构语法学界已作了不少研究,但仍在着一些分歧,如对“动”与“补”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就不一致,即“动补”结构是以“动”为“正”,还是以“补”为“正”。一般语法论著...  相似文献   

15.
“他唱歌唱得好”这类句子,应该归在哪一种句型,现语法学界尚无定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这种句子是动宾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2)连动式;(3)主谓谓语句。除此以外,还有动词复说、重复谓语以及动补格式。本文认为“也唱歌唱得好”句式是一种主谓短语作主语的动补谓语句。文章拟从句式的起因,句式的分析、变换,句式的构造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并兼对以上三种观点提出异议,以就正于语法学界的前辈、先生们。为行文方便简明,V-O表示动宾短语,  相似文献   

16.
宋陈骙《文则》指出:“文有交错之体若缠纠然,主在析理,理尽而已,……《庄子》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末始也者。’又曰:‘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明祝允明在《罪知录》里说:“文体既立,其状自殊。”他列举了十四种类型。其中,有萦纡缠乱,反复钩连者,指的就是这种交错之体。 这种文字,“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散,彼因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大方处求之?”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这种交错之体,《庄子》用得最多最成  相似文献   

17.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三国时代开发福建的一部分东吴人曾移居永安一带。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使永安方言颇有特色,它可以与闽东方言(福州话为代表)、闽南方言(厦门话为代表)等并列为福建的一个大方言区,我们称它为闽中方言,它包括永安、三明、沙县。永安话的极[k(?)~4]和普通话一样,都是表示最高程度的程度副词。在普通话里,  相似文献   

18.
从语义场聚合组合关系的角度探讨"寂寞"流行语,分析其句式特征及句式背后隐藏的复杂语义关系和产生机制。"V+寂寞"搭配是语义偏离的基础。这一基本偏离在其他相关句式中建立了一个贯穿链条,形成"寂寞"语义偏离成连续性、连贯性,造就了"V+寂寞"与"V+N"语义偏离和句式偏离。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新格律诗句式的理论的简要回顾关于新诗的格律,在理论上曾经有过不少的争论,而问题往往都集中在句式的建立上,因为诗的格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而节奏正是体现在句式上的.关于建立新格律诗句式的理论,闻一多先生最早较有系统地提出过.他的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大约有两点.第一是提倡句式要整齐.他说“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调和的音节,字句必定整齐.(但是反过来讲,字数整齐了,音节不一定就调和,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  相似文献   

20.
论“信息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信息社会中人的本质为焦点,论证了从自然属性看,人是一种特定的生物圈,一种信息系统;从社会属性看,信息及其交流不仅是社会文明的推进力,也是人的个性成长与社会本质成熟的基本前提;此外,人的生存机制与实践方式也与信息密不可分;从而提出了“信息人”这一概念,以期对人的本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