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情感劳动是一种投入情感的工作过程,它具有价值性、公用性、社会性、相对性和潜在性等重要特征。本文在追溯"情感劳动"有关社会学家观点的同时,比较分析了被广泛认同的服务行业情感劳动与社会工作情感劳动之间的异同;并以互动论为理论框架,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试着探讨社会工作者要如何进行情感劳动。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作为人际互动型职业,情感乃其内在构成。科技—理性范式对社会工作的主宰持续激荡起社会工作对情感的想象,并生产出关系—情感的反思性路径。在社会工作视野中,情感呈现出多元化的意象,隐喻多重感性的力量。作为治疗实践的关系底蕴,情感表征社会工作实践的“动力”;作为社会工作教育与学习过程的反思性载体,情感承载着行动者的专业能力;作为劳动过程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劳动者的主体策略,情感意味着制度性的“迫力”与主体性的“权力”。多重感性之“力”的意象背后融合了情感与专业、情感与主体、情感与体制之间的争论与辩证关系。西方社会工作视野中的情感想象打开了本土社会工作理论想象力的“情感”之窗,进一步拓展了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更丰富多元的面向。  相似文献   

3.
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转型改变了情感伦理化的依附性表达路径,赋予情感以自主的实践空间。情感实践兼有理性面向和伦理底色。结合鄂西的田野调查经验,文章建构了代际互动中的情感分流路径,揭示了以制造边界为核心的情感调适逻辑。情感分流主要包含三个维度:一是伦理轨道中代际互动过程的分化,基于“父子之别”构造了生活本位的情感实践路径;二是在伦理轨道之外激活情感轨道,基于“嫁娶之别”构造了以资源流动为媒介的情感实践路径;三是面对代际互动的双轨格局,子代家庭基于“夫妻之别”构造了灵活的场景转换机制,维系了双轨格局的均衡稳定。“制造边界”的目标不是伦理的封存,而是理顺理性、情感和伦理的关系,进而在底线伦理之基础上拓展代际互动空间,塑造灵活、自由且富有弹性的代际关系。伦理、理性在融入情感实践的过程中赋予转型期家庭制度以开放性和包容性,展现了农民家庭秩序重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情感在人类日益发达和体制化的教育中备受冷落,人类的情感世界由于缺少了应有的教育滋养而日趋萎缩。情感教育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但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情感教育还做得不够。本文从情感主义伦理学原理出发,探讨人类情感教育的伦理根据、内容和特征,旨在说明情感教育是一种感性的、体验的、情景的教育,而非理性的、知识的、空洞的道德说教。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罕言“性”,但这并不表明孔子不重视人性。事实上,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人性论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春秋时代,论性者往往“以情释性”,而此情又是“喜怒哀悲”的自然之情。孔子则推崇“仁”。“仁”是一种道德情感,但又来源于血缘亲情的自然情感,因而具有沟通天人,连接天命与自然人性的特点,更具伦理价值。本文分析了孔子之“仁”的内涵,揭示出“诚”的情感是“仁”之本体,“仁”是在“诚”基础上的美善合一。同时说明,孔子重视情感教育,以体现于“诗”、“礼”、“乐”中的中正平和、真诚恻怛的感情来涵养塑造美好人性,起到化性成善的作用,并进而向“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的理想境界与和谐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6.
季塞南 《东岳论丛》2013,34(4):51-54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是深刻的政治、经济革命,而且是深刻的道德伦理革命。在"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农业社会以血缘、亲情为轴心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被打破,人们的情感方式、道德意识、伦理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承担着"教育和改造人民"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显示着当代中国社会感情矛盾与伦理冲突的整合与转型,解读"十七年"小说的情感教育模式和伦理叙事方式对理解20世纪中国家庭伦理的"最后之觉悟"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延续《红楼梦》里“僧”和“泪”的扮相,《断鸿零雁记》开辟了一个阴性的文化空间。在此空间中,弱化、感伤的男性表面上对女性充满尊敬和爱意,但这种情感的付出实际要求女性做出“对等”的反应。她们或死节或开明的形象,正是这种反应的表征,投射的是传统的男性同性社交欲望。这种欲望充满自恋色彩,试图在时代的变动中通过对家庭关系的展演,来促发男性知识分子回返传统道德秩序的意愿。破碎的家庭、飘零的个体,以及寻而不得的“幽灵式”的(女性)美德,有助于在公众中引发一种同情感。但是,向大众开放自我,引发同情,绝不仅是个人的展示,而是表演一种能够为大众所接受或需要的人格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满布小说的“哭泣”是一种情感劳动。它是组织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这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它可分为: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级。情感教育影响教育的成败,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政治思想教育的保证,与知识教育互为表里。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刺激、引发学生情感,与学生"共情",并将情感领域教学系统化、具体化、规范化,以至达成兴趣、思维、规律、习惯四个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轫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相似文献   

10.
杨慧 《社会科学》2022,(3):74-82
突发公共事件容易引起社会情感风险。基于灾害伦理的情感面向,可以将社会情感风险划分为道德性、文化性和结构性三种类型。道德性社会情感风险是指由于伦理抉择偏离了常规性社会道德标准,情感上的冲击使个体或群体陷入坚持原有道德价值判断标准与突发状况下进行价值标准调适的不确定性之中。文化性社会情感风险是指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问题处理与伦理抉择难题。结构性社会情感风险关注情感在社会结构中如何流通并塑造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贯穿于微观人际关系至宏观社会运行中并对其造成功能性影响。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情感伦理困境进行反思,能提升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服务的专业性与解决问题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当代动物小说神话历史根源进行考察,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向度是从有关动物原型情感基质的现代转承的角度加以展开,即以“万物有灵”与“动物崇拜”等原始朴素生态理念中所负载的重要伦理价值积淀及其在历史演进当中所发生的情感转承和叙事流变为考察依据,特别关照当代“动物叙事”类型表达当中潜隐的情感承传及相应的某种缺失、变体与位移。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当下这一特殊的文化语境下,动物小说文体本身所凸显的时代价值意义,特别是在“人与自然”框架下对人态、生态乃至民族集体记忆的思考与书写,都凸显了原始情感基质的内在维系、促发与导引性作用,当然,这也在客观上促成了当代动物小说所特有的思考深度与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2.
论舍勒价值情感现象学中的情感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理性在舍勒的价值情感现象学中是一个未明确提出,却始终隐含其中的重要概念,它标识的是人类精神结构中的非逻辑方面所具有的法则和秩序,即“感性的价值偏好的理性秩序”。与精神的逻辑方面——逻辑理性相比,情感理性具有优先性、在此性和不可证性三个特性。舍勒认为情感理性的认识对象只能是存在于本质领域的先天、客观、绝时的价值及其等级秩序,而情感理性在价值认识活动中具体展现为感受、偏好与爱之间的层层奠基关系以及存在于它们各自中的内在法则。因此,情感理性是客观价值秩序得以可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情感与认知相辅相成。如果缺乏积极情感,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只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会造成“情感空白”(emotionalilliteracy);反之,积极情感会创造出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既要关注认知,又要关注情感。关注情感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语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刘子秀 《中文信息》2022,(3):251-253
本文通过阐述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从在表演中融入想象、深度解剖舞蹈作品、正确掌握作品风格、了解编导创作意图等方面,研究如何在表演中丰富舞蹈演员的情感,并从扎实基本功、诠释艺术性、提升表现力、注重交融性、重视道具运用等角度,分析在表演时将舞蹈演员情感充分表达的途径,以期能为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内心情感与外在...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注重学生的成就意识 ,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将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要务所在。  相似文献   

16.
郭景萍 《社会科学》2006,(4):143-149
制度化是基于正式规别而发展的一套稳定的社会互动模式。社会化和社会控制是有效的情感制度化机制。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分别建构了“工作型”、“私人型”、“职业型”、“公共领域型”和“价值型”的制度性情感特征。情感制度化存在着不同的功能性要求,其失调有可能引发一些冲突。情感制度化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积极、手段是否恰当是影响情感制度化带来冲突的主要因素。按照冲突论的观点,情感制度化带来的一个情感冲突恰恰是它压抑了应当引发冲突的情感,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阻碍社会变革的保守力量。  相似文献   

17.
谢雍君 《学术研究》2008,2(3):131-137
在明清时期,阅读戏曲作品和观赏戏曲演出是女性接受情感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至情"的哲理启发、情爱的心理感染和自觉的伦理意识,构成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文化内涵.同时,借助于戏曲演出的直观性和戏曲语言的通俗性,戏曲女性情感教育利用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充分发挥"能感人"的审美功能.与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相比,戏曲女性情感教育具有显著、广泛、深层、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萍 《南方论刊》2005,(11):72-72,44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 8个班部分学生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也表现非常突出.事实上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爱护、信任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这一效应十分有力说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信任并施以关注和爱的情感,使他们得到重视即使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信心不足的学生也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倾注情感”可以说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人——人”的关系.那么以情感身体语言接触的体育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情——情”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发生共鸣时,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应如何发挥情感的媒介作用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现有艺术教育存在问题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观与知识传授”、“参与与平面消解”、“灌输与道德说教”是我国现有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带有典型问题的型态 ,将艺术与知识技能、艺术创造与非艺术创造、艺术情感与伦理情感相混淆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知识技能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的全部 ,知识技能必须要转化为与人的生命成长具有内在联系的智慧 ;艺术创造不能超越艺术的基本规定性 ,它是包蕴着丰富内涵与生命情感的诗意创造 ;艺术情感是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的自然感性呈现与直接被给予 ,它不同于伦理情感的鲜明理性目的性。艺术教育从遮蔽走向澄明 ,即是回归人性自身。  相似文献   

20.
吕宏波 《船山学刊》2007,63(1):203-205
本文主要梳理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过程。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是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的结果,显现的是康德伦理学在应然与必然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