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制度结构松散、价值观念滞后、人才队伍短缺、市场培育不足等问题,这使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存在一定的现实挑战。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激发农民主体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市场,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重要战略要求和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赋予了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视域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内在耦合性,即两大战略推进实施进程中的价值目标、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彼此契合。基于两大战略举措的内在耦合性,把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要坚持党政协同发力、合力攻坚,要深化新发展阶段农村制度体系改革,要统筹兼顾、科学推进“五大振兴”、坚持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全面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乡村生态振兴是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从理论维度看,经济增长理论、精神生产理论和生态正义理论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机理。通过聚焦自然资源的财富属性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生态文化的精神产品生产与再生产,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环境治理的公共价值构建,促进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从实践维度看,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面临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化传承、生态组织管理、生态主体协调、自然环境安全等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树立系统治理的思维方式,注重前瞻规划,坚持全局意识,促进多元协调,实施整体推进,以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质增效,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作为指导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文本,中央一号文件中沉淀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指向,也是党中央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遵循。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二维框架,借助 NVivo 12 Plus 质性分析软件对1982-2023年间共25份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存在基本政策工具应用全面但结构失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不均、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未来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平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推动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两者在其共同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一脉相承的。《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实施为共同富裕提供法治保障,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理念是《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价值体现,应当用法治保障的方式和手段,促使乡村振兴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状态,过上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心使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共同富裕是全国每一个公民的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乡村振兴促进法》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的法治遵循是:《乡村振兴促进法》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乡村优先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促进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及举措是: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目标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构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高度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在规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特征和精神动力。当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精神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不协调的挑战。为了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从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提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容质量、创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供给方式、健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五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向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坚持发展,是百年大党主动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断巩固自身执政基础的实践进路,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旨归的不懈追寻。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和支撑,二者辩证统一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征途上,统一推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需要立足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统筹发展方式与办法、不断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第三次分配积极效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取得根本性进步。  相似文献   

8.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新时代的重要时代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重要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系列重要论述蕴含了包括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目标指向、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实践路向等在内的主要意蕴,从整体上形成和建构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需要从理论、实践、价值三重维度把握其生成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在指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坚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观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而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裕。有先后分步骤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用"两个大局"思想,克服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是实施共同富裕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归宿,当前研究多重视乡村制度帮扶与主体联结以实现物质富裕,忽视了乡村生活世界之于共同富裕的情感价值。基于安徽源潭的实地考察,将乡村生活系统带回研究视野,其与乡村生产系统共同构成了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研究发现,通过在生活之“居”与生产之“业”间建立空间连接、关系传动、资源嵌合的联结机制,可以有效实现乡村居业空间平衡下的共同生活、居业关系传动下的先富带后富、居业资源嵌合中的互利共享,呈现了共同富裕情感性、经济性和共享性的三重特征,既凝练了乡村共富的实践路径,也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因此,构建居业共同体是推进乡村全体人民迈向全面共同富裕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指引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内涵与核心内容,并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规律、回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之问。在强国新征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在乡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对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实现农民农村精神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美好生活样态。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从内涵维度看,是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普遍富裕与适度差距、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从价值维度看,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昭示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从实践维度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其繁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和历史选择。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是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重要问题,就必然要聚焦于乡村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乡村全面振兴不可能仅以乡村资源要素实现乡村现代化,更要从上层政策制定、下层举措落实等全方位推进乡村全面建设。通过梳理乡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基于乡村共同富裕发展建设现状发现,我国乡村共同富裕以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建设为着力点,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阶段性发展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依旧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共同富裕难以有效推进;乡村生产资源要素缺乏,难以满足乡村共同富裕的资源要素需求;乡村缺乏优势产业支撑,乡村共同富裕建设难以切入等诸多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减缓了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进程。新阶段新征程,乡村发展建设现状明显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步伐,故而要从高处着眼,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意义,从细节入手,解除当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现实障碍,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其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其规划引导和管护,为乡村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破除乡村资源要素制约,革新村集体产权制度,优化乡村社会保障政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资源要素保障。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对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切实推进乡村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实现生产资源互通共享,释放要素活力,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为切入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分析当前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的发展逻辑和现实问题,补齐短板,提高质量,以探寻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三农”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应有之义。为切实补齐“三农”问题这一短板,中共中央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民富裕、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措施,是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而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力资源的重要支撑,乡村人力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与总要求的必要基础,然而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面临着人才吸引力弱,人力资源外流现象显著、剩余劳动力结构与乡村发展需求不适配、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等现实窘境。补齐乡村人力资源的短板,亟需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人力资源服务作为提升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拓宽乡村人才引进渠道、赋能劳动力合理转移、助力剩余劳动力的开发等方面,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然而,人力资源服务在乡村的发展存在三方面制约因素:乡村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侧发展不充分,存在客观需求与主观使用意识错位的问题;乡村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侧效能不足,供给内容与供给主体都无...  相似文献   

15.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和初心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观,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针对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阐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丰富并拓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开辟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当前,“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议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能够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目标和方向,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语言的文化符号功能、信息载体和传播功能,文章从理论逻辑、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三个维度论证了语言能有效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在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之下,语言有望在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国际贸易、文化传承、语言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语言在促进精神和物质双重富裕中有重要价值,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应重视语言向度。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从本质角度而言,包括基本的物质生活层面,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层面的共同富裕。在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驱使下,美好的生活是基础保障,而精神生活是核心所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精神思想的正向传播,人民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并且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通过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建人民美好生活以实现人民的精神获得感、幸福感,最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城乡居民都能平等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果。面对长期以来乡村发展滞后的现实矛盾,着眼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抉择,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抓手。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推进标准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价值。标准化维度的适时提出,反映了党和国家正在有意识地对乡村振兴进行方向调控,使之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究其内在机理,乡村振兴标准化有助于优化共同富裕进程结构、奠定扎实的社会质量基础、提供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推进城乡实质性融合,为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现实路径上,乡村振兴标准化将通过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乡村生活建设标准化、精神文明体系标准化、社会治理机制标准化,凝聚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品质提升、观念革新和社会善治的现实动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实践过程。共享发展强调物的普惠与人的包容,凸显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性,是追求共同富裕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前提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旨在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保证。共产主义是践行共享发展和追求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为践行共享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引领,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全体人民共建共享、适度差距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具有鲜明的全局性和阶段性特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的历史逻辑,更面临深刻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当前,应着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强民生保障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