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银行再造作为网络金融时代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对我国银行改革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银行再造首先是产权的变革,应积极推进银行业的上市重组。银行再造需要进行组织变革,应打破科层组织结构,提高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
文章核心前提是将企业信息化建设视为组织内部高层管理者、业务用户、IT专业人员之间的知识整合过程。因此,文章主要研究企业如何设计IT组织变革来推动多样化知识的集成、整合,进而获取IT应用成功及商业价值。作者以IT组织结构、知识整合等研究领域为理论基础,通过访谈、内部文档等资料收集方式对神州数码的IT组织变革及信息化建设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神州数码的IT组织变革有效地促进业务、IT人员之间的知识整合,从而实现IT驱动的业务流程与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3.
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143家进行知识转移的企业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间知识转移要素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证实企业间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共同决定了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机会通过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间接影响了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这些研究可为我国进行知识转移的企业提供理论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个产业之所以能够与其他产业区别开来,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拥有与众不同、独特的产业知识.根据知识的可转移性,即转移的难度、可用来转移的方式等,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正式的语言,包括程序、数学表达并被计划书、手册等记录下来转移并分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隐含在个人经验中的,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等无形因素.在不同的产业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当前研究都没有区分不同产业因自身知识特征不同造成的产业转移和知识转移模式的差异.为弥补这一缺憾,通过研究不同产业知识特征对其转移模式的选择及相应的知识转移模式带来的影响,给当前产业转移和知识转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创新战略、能力建设与组织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我国经济加快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适应经济转型的重点是推行创新战略,在用人策略、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转变,并通过人力资本构建、社会资本联结和员工感情资本的塑造,建设起帮助企业实现创新战略所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经营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复杂、不确定性的特征,跨国公司将更加注重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有效转移与整合。本文在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构建出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机制模型,并分别从知识内容、知识传递者、知识传输渠道、知识接受者、知识转移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锐  许萍 《理论界》2007,(7):9-10
获取并提升环境适应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Volberda的环境动荡性分类,分析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组织变革与环境变动之间的匹配,并且通过Argris和Schon的学习模式划分引入了组织学习这一变量,进而基于获取和提升环境适应力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学习模式、组织变革与环境变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任巧巧 《理论界》2006,(6):219-220
本文从企业管理信息化与组织变革的相互关系入手,着重探讨了基于管理信息化成功实施的组织变革策略,即实施流程优化、建立现代组织结构、实现人本管理及塑造企业信息文化等。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努力构建和保持竞争优势、有效管理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强有力的催化剂.通过构建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促进机制,提高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进而实现企业有效的知识管理,有益于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隐性知识转移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在具体实践应用中,企业应遵循隐性知识的特点及其转移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推动企业隐性知识的转移:创建开放的、创新的企业文化;构建有利于隐性知识转移的组织结构;建立正式的、非正式的,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健全与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企业知识管理角度出发,以联盟伙伴知识转移行为为切入点,运用LISREL模型,探讨了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的相关因素与联盟互动机制、创新绩效之间的结构关系,得出研究结论:学习动机对知识学习、知识学习对互动机制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知识保护对知识模糊性和互动机制、知识模糊性对互动机制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互动机制对联盟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综合理论研究成果,对目前企业联盟知识管理的内容及方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劳动力多元化使得组织间的限制越来越少,这要求管理者更加注重企业的培训和激励系统,开发知识型员工,并且通过职业生涯管理留住企业的人才。因此,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的重点,它将成为企业将战略人力资源直接转化为企业绩效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和收藏人类文化知识的文化机构。高校图书馆是所在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大学生们非常依赖的"第二课堂"。借助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各种馆藏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使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实现转化和迁移,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讨论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模式,是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3.
信息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组织变革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经济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为特征,跨国公司在此潮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现代经济信息革命入手,介绍了跨国公司的组织调整与变革动向,并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提出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数字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其飞速发展有效降低了知识获取成本,促进了信息快速流通。为了科学准确地刻画企业知识来源,文章利用丰富的专利数据,从知识来源广度、地理范围等维度构建了知识来源指标。结合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变革对中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从知识来源的视角探讨了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变革显著并稳健地提升了企业创新绩效,在工具变量和准自然实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知识来源在数字化变革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数字化变革能够通过拓展知识来源的IPC广度与地理范围、促进跨国知识转移与研发合作、提升科学关联度等方式,最终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相比于其他类型企业,数字化变革对高知识存量、大规模、低融资约束以及高竞争行业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激励效应。本研究从知识来源视角为数字化变革影响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解释与经验证据,对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息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组织变革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经济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为特征,跨国公司在此潮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现代经济信息革命人手,介绍了跨国公司的组织调整与变革动向,并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提出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以知识转移活动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知识转移的概念、经典模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总结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两类模型框架:信息网络模型和社会网络模型,重点分析了社会网络模型框架下知识转移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影响企业知识转移的知识隐含性,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人际关系的信任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促进个体知识组织化、加强员工间的非正式交流,重视员工培训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策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唐建华  于鹏 《东岳论丛》2006,27(6):108-110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随着全球经营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复杂、不确定性的特征,跨国公司将更加注重知识在整个跨国公司内部的有效流动与整合。然而,知识的跨国界转移面临着诸多障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促进。本文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角度分别加以论述,提出了信息技术是促进显性知识跨国转移的有效管理实践,而人际交流与沟通则是促进隐性知识跨国转移的有效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组织变革管理中的矛盾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是对变革过程的管理。变革意味着组织和个人的某些改变 ,而改变会遇到阻力。阻力或是来源于利益的冲突 ,或是来源于旧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或是来源于不安全感等等。在变革之前就要考虑到其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阻力 ,并先行想好对策。组织内外广泛的支持 ,充分的宣传和沟通 ,严密的步骤是保证组织变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6):204-209
组织内部知识转移活动涉及的主体多而且主体间关系错综复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对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行为能力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率。通过构建知识转移主体行为能力的测度模型,以管理者组织能力和激励机制为变量设计四组知识转移实验,分析不同管理变量下发送方和接收方的能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管理者通过组织和激励等管理方式激发和提升发送方和接收方的能力,有组织的知识转移效率明显高于无组织的知识转移效率;受激励程度越强,知识转移双方的能力提升幅度越大;在相同的组织与激励管理措施下,个体的发送能力比接收能力提升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