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籍华裔作家蒋彝在《旧金山画记》中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民间习俗和中国古代典籍的书写,向海外读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借助诗书画一体的杂糅性书写策略,让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进入海外读者的日常阅读之中,更新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蒋彝,在多年的跨文化旅行中,坚持以“中国之眼”观照、审视自己所处创作语境,在中外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中,努力寻求异质文化间的共通性。这也正是蒋彝画记中国传统文化书写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国家坚持国际经济、多边文化的核心理念,经济与文化并存,经济是表现,文化乃固本。国家《论语》译介工程项目就是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使各国文化“和而不同”。在国际贸易日益繁荣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儒家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以达到交流、共通、合作之目的,从而对“一带一路”倡议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交融,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播交流在新时代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一带一路”建设已有十年,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值得我们思考。本文结合现有的资料文献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背景、意义和目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促进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意义与方法,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西游记》的回目、韵语、人名地名等文化信息入手,对《西游记》的宗教文化思想进行了剖析,认为《西游记》的主题就是道教全真道的金丹大道。  相似文献   

5.
《桃花扇》是我们民族的故事。《桃花扇》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子。《桃花扇》传播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信息,堪称是中国历史剧的典范。《桃花扇》还渗透着家国文化的因子。这种家国文化中的去国之悲也形成为浓重的文化心理,根植于国人的内心深处。《桃花扇》还打上消费文化的印记,传奇《桃花扇》记述的晚明的故事,同时记述晚明的时尚生活。《桃花扇》描述的是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桃花扇》艺术是南京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6.
成功的企业总是与成功的企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是中国家族制企业生长的乳汁、发展的源泉、价值理念的支撑.作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在传播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也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不断改革自己企业文化中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部分,从而不断地推动企业一步步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7.
这里是一个有趣的"课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通过"我做给你看,我教你会,你跟我学,你跟我乐"的形式,让观众在学与做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已经由当初的倡议构想变为"交流互鉴"、"人文互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事实,这一事实带来的是多重价值的体现,其中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意义不同一般。这缘于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和"一带一路"既有空间视角下的相通性,更有文化传播的相融性。"一带一路"由概念构想到实际成效的显现,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实际通道,能够扩大该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国际影响,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包括加拿大这样的北美国家和传播学的重要发源地。为此,在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传播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问题上,提出一些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的方略。  相似文献   

9.
《天下》月刊的译介出版活动,践行了该杂志"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西方之间更好的文化理解"的文化宗旨.它通过多元化的出版选材,跨专业、多元化与国际化的中外译者和撰稿人群体,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合理完善的编辑发行体系将中国文化成功地传播到西方.《天下》月刊译介中国文化的成功之道为我国当下期刊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也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作者认为,当“九七”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我们不应忘记英国曾经对在港的中国人实行殖民统治,极力宣传、灌输西方文化和欧洲文明,不断削弱香港同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面对这种情况,香港学者中的有志之士忧思关注,认真研究并努力宣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出版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作者还认为,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是有其特点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勾画从传统哲学理性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历史脉络,阐释“哲学王”观念的消解、失落及其后现代主义文化演进、发展,指出在后现代主义时代,后哲学文化是一种没有“王”的时代,一个思想的新纪元正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所彰显的精神文化特质,体现了东方古老智慧的永恒魔力。通过对东方古老器物文化的了解和仔细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特质,同时更有助于我们在当前的语境中发扬古老东方智慧的当下意义。文章试图探索传统的物文化和现代广告传播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这种东方智慧对广告传播文化意蕴的理解和应用操作层面的双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良心”》故事突出特点表现在商业文化色彩方面。无论其所表现的商业氛围还是商人形象塑造以及商业良知.在中国故事分类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手机作为传播媒介,迅速影响到现代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取代了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成为人们亲情祝福和朋友拜年的主要方式。手机短信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强化了人们传统节日的时空意识和节庆仪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娱乐活动,拓展了节庆祝福和信息传递的表达形式。节庆中的手机祝福和拜年短信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继承,表明了新媒体并不是解构传统文化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从而形成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很多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新媒体为渠道的案例纷纷出现,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营销案例。一方面,以国学、中医、建筑、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综艺节目等新媒体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有助于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精品内容的打造。二者相辅相成,如何利用新媒体打造传统文化传播的桥梁,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关注和参与。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文化的新型传播方式,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都是本期沙龙现场将要讨论的话题。本期沙龙的特邀嘉宾主持是危机管理专家曹志新,对话嘉宾分别森博营销副总裁李岩,睿符品牌传播机构董事长孙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中华区市场总监潘之,苇杭书院山长杨汝清,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吴庆前,北京易之学文化中心首席顾问焦汇波。  相似文献   

16.
由“他者”建构的中国非遗文化海外传播虽自发且零散,却是非遗“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呈现出浅表性宣传、杂糅化展现和深描式叙事三种主要存态,在拓宽非遗传播空间、塑造中国非遗文化形象的同时,也易带来非遗“中国性”淡化或缺失的危险。“他者建构”的非遗海外传播是一种“他者镜像”,与“自我表述”传播形成相互映照,可为中国非遗海外传播提供启示。新时期中国非遗海外传播应凸显共赢发展理念,聚焦中国文化元素叙事,注重“他者”视角表述,重视非遗跨文化虚拟共同体构建,才能助推非遗跨文化传播真正“走进去”。  相似文献   

17.
跳出传统的典籍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研究模式,聚焦于大众读者作为作品消费者视角,从图文互动模式探讨承载中国文化的连环画语篇特征和叙事模式,认为图文叙事能够满足异域大众读者的阅读期待,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并有效阐释中国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18.
融合传播学、哲学与比较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参照以往经典传播模式,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人己通”对外译介新模式,并以《论语》英译为例,提出实施该模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遵循的原则。该模式体现了饱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和而不同”之哲学理念、“推己及人”之他人意识及“文化平等”之比较视野。它克服了以往“5W模式”线性结构之局限,将起点与终点连接,形成了环形译介循环模式,提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受众与译介效果;同时,它突破了以往文化外译二元对立之藩篱,主张文化外译既要尊重文化之差异,更应探求文化之共通,这样才能跨越文化屏障,实现“人己通”,从而真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靳义增  汪洋 《南都学坛》2012,32(2):136-138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是以平民立场和现代视觉来解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是本土文化资源的全球化共享,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识传播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 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传播是提升影响力的基本路径.目前语言教学处于后方法时代,因此要结合后方法理论进行教师、教材和教学活动的研究.提高教师文化教学能力、更新文化教材内容和形式、创新文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拓宽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将对中国文化传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