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察冀边区民众对戏剧的挚爱以及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决定了戏剧在民众动员中的独特优势。但传统戏剧已不适应民族战争的形势和需要,只有革命戏剧才能更好地动员民众拥护、支持和参与中共革命。为此,边区文艺工作者一方面改造传统剧目与剧种使其服务于战争和革命,一方面引入新剧种并积极创作演出革命新剧。边区民众对革命戏剧的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并积极参与的过程,这得益于中共政权的多方引导,也与边区戏剧创作方向的转变密切相关。晋察冀边区的革命戏剧在潜移默化中对民众进行了思想教育和政治鼓动,成为民众动员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
郑立柱 《广东社会科学》2022,(4):103-112+287-288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戏剧,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中具有独特优势,对动员民众支持、参与中共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边区戏剧的独特优势和巨大作用,源于其革命、娱乐、艺术的多重属性。革命属性,决定着晋察冀边区戏剧应服从和服务于现实需要,成为中共革命的有力推手;娱乐属性与革命属性相互依存、交融共生,但也存在着相互排斥一面;戏剧的艺术价值与革命属性如何取舍、二者关系如何处理,在晋察冀边区长期存在分歧和争论。总体而言,在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晋察冀边区戏剧在高扬着革命主旋律的同时,也兼顾了戏剧的娱乐属性和艺术价值,使革命、娱乐、艺术三重属性维系着某种程度的动态弱平衡,从而使其在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配合与推动了各项工作,为中共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辟之初,乡村民众对戏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戏剧活动多是围观而不参与。中共政权借助思想教育、组织动员、演出革命戏剧、规范村剧团行为等路径,使乡村民众逐渐改变了对戏剧的态度,实现了由围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在"运动群众"参与乡村戏剧活动的基础上,中共政权通过政策引导、机构协调、专业剧社帮扶、媒体推动等举措,为民众参与戏剧活动创造条件,使乡村戏剧活动逐渐演变为群众性戏剧运动。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乡村戏剧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边区戏剧的繁荣与发展,丰富了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而群众性戏剧运动的开展,也极大地配合与推动了各项群众工作,对动员民众拥护、支持和参与中共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戏剧建设与群众运动交融共生,成为中共抗日根据地乡村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对解放战争及以后一定时期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在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争夺知识分子的斗争中,坚持执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和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革命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边区抗日战争和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1939年12月,党中央通过了毛主席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为放手吸收知识分子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理论和方针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套边区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知识分子政策。 边区党和八路军在根据地初创时,就遵照党中央有关指示,注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部队和抗日工作。1938年1月15日,刚刚成立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就发表决议说:“吸收边区内外的知识分子,培养健全的军政干部,造就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热烈的新青年,以加强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话剧创作简论卜召林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戏剧革命也应运而生,先进的文化人们主张改革晚清旧戏剧,介绍、学习西方戏剧。1918年6月,《新青年》上出版了"易卜生专号",通过介绍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以推动戏剧革命。当然,...  相似文献   

6.
米玲 《河北学刊》2014,(2):54-58
晋察冀边区合作社是抗战时期以聂荣臻为首的晋察冀边区领导人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扶持和发展的产物。合作社的产生不仅具有历史的渊源,而且还富有独特的内生性和外源性因素。合作社的创办,有力地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支持了抗战供给、保证了对敌斗争的胜利。其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历史局限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7.
刘平 《学术研究》2007,6(3):125-131
中国戏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其原因,一是政治上的激发,二是戏剧人的觉醒,三是观众的选择。其变化与发展分两个阶段:戏曲改良时期和新剧(话剧)的产生。二者相互影响、学习、借鉴,逐步形成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建国后,政治的需要向戏曲提出更高要求,现代戏应运而生。艺术不得不向政治靠拢,其发展受到束缚与限制。改革开放时期,戏剧创作获得了向本体回归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没有成功的人物形象就没有成功的戏,这是陶铸同志最近向中南地区的戏剧工作者提出来的一个战斗号召。这个战斗号召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戏剧工作者动员起来,塑造出大量的光辉的英雄人物形象去占领观众的心。陶铸同志说,这是革命现代戏占领舞台的根本问题,是革命现代戏的灵魂,也是编好演好革命现代戏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塑造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呢?陶铸同志说,现在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戏剧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真正和工农兵打成一片,改造自己的思想,培养对工农兵的深厚感情,然后才有可能成功地塑造社会主义英雄人物形象。当然,有了生活,还要解决如何表现生活的问题。所以陶铸同志在突出强调深入生活的同时,又明确指出,要成功地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在创作过程中还要解放思想,要大胆地揭示矛盾,展开矛盾和解决矛盾。我认为,陶铸同志的这个论述,在一个重要方面概括  相似文献   

9.
1923—1925年间台湾最早的新剧演出团体"鼎新社"和"星光演剧研究会"成立,这两个社团的发起者受厦门通俗教育社影响,引进新剧剧本及演出方式,推动了台湾新剧运动的兴起。厦门通俗教育社代表民初厦门的新剧活动,其结合着地方精英领导的社会教育和近代市政建设,使演剧充分介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现代文化的启蒙借助于传统的人情社会得以施行。而当新剧被引进台湾后,因缺乏现代与传统、精英与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最终归于失败。两岸新剧活动的差异为探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宋春舫以"歌剧—白话剧""艺术—人生观"两组相呼应的概念框架作为理论基础,对中西方戏剧的本质进行了理性的再归类,并以此结论为依托,在中国新剧的本土化建设中针对先锋戏剧与大众戏剧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方案。深厚的西方剧学修养、开放的世界眼光和重理论、重民情的实践方式使宋春舫的戏剧建设方案能够顺应新旧剧的自然发展规律,其作为戏剧改革先驱的理论开拓之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现代戏创作中,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江西的剧作家满怀创作激情,塑造了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真实而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舞台形象,创作了许多高质量的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作品。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是多方面的,而多角度的题材视角,是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叙事方式突破以往、走向丰富的最主要特征。面对过去一段时期形成的,在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中存在的类型化、雷同化的模式,剧作家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为突破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模式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第一次提出了有关中国古典爱情戏曲创作存在两种不同创作范式———单纯型创作范式与复合型创作范式的问题,并对这两种不同的创作范式从戏剧情境、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关系、戏剧结局、剧本主旨等五个方面,着重进行了以析异为主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中共对晋察冀边区妇女权益的保障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实现了边区政府"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宏伟蓝图。与此同时,中共的妇女解放政策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还始终与乡村传统相交错,产生了法理和情理的冲突,乡村传统的秩序和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政策的贯彻和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文学中的戏剧创作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光辉的一章。"九一八"戏剧的出现促使中国戏剧发生了现代传播意义上的转变,这表现在:首先是题材上的共鸣和活跃的话剧演出推动了中国新剧的传播与普及,使舶来品的话剧成为中国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是形式上的革新使话剧的受众发生社会阶层性的转变,推动了旧剧的现代转型。可以说,"九一八"戏剧是中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戏剧走向成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现在在一些影视表演和戏剧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的创作出处,而最直接的创作灵感则是从自然界中获取而来,随着当代戏剧影视的发展,表演创作所涉及到的范围越来越大,并发展到至今,也已经成为了一门综合艺术,且领域较广。在表演创作中需要根据创作者的不同去寻找不同的灵感,充分利用这些灵感作为创作的元素。随着仿生学的发展,其带领艺术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仿生学主要是一种边缘学科,它主要是从自然界中获取大量的灵感,虽然这门学科尚未成熟,但是从原始社会开始,仿生元素便与社会文化和艺术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仿生学的特征和仿生学的内涵进行分析,从中找到与仿生学相关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仿生元素应用的价值,最后还对仿生元素创新方面、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我党领导下于1938年1月建立了晋察冀边区政府.伴随着根据地武装斗争和民主政权建设的发展,文艺运动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是在战火中诞生的,它具有鲜明的战斗性、群众性.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为反对侵略战争服务的.是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艺.边区文艺是由专业文艺工作者和工农兵业余文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这是真正的人民的文艺.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艺:它为社会主义文艺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培养了建立新中国文艺大厦的作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队伍,因而研究和正确评价晋察冀边区的文艺,及其对新中国文艺中的贡献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新剧转型可从《小说月报》的翻译新剧中窥豹一斑.在演剧实践繁荣、翻译剧本匮乏的时代里,《小说月报》的翻译新剧一枝独秀.译剧在题材、艺术技巧、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特点,译者们对剧本文学性和戏剧言语的重视、对戏剧理论的自发探讨,以及翻译新剧呈现出的小说戏剧同构、著译混淆的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戏剧转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后,重庆戏剧界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积极创作和演出救亡图存的话剧,并以戏剧为武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重庆开始成为大后方抗战戏剧的中心。重庆的抗战戏剧创作,就其题材的时代分类而言,主要有反映抗战现实生活的现代剧和取材历史、影射现实的历史剧。它们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戏剧矛盾冲突异常尖锐,时代精神浓郁;题材单一到主题深化,人物性格由外向内发展;在传统戏剧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国现代戏剧,经过抗战的洗礼,在重庆形成了以现实主义的政治剧、社会问题剧和伦理剧为核心的创作与演出体系,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张敏卿 《江汉论坛》2005,1(7):12-15
“民众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战略思想和历史活动的主要特征。围绕着民众动员,在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客观形势,中国共产党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口号,以此作为动员民众参加革命运动的纲领。这些口号在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最著名的有三次,由此实际也形成了中国革命进程中重要的历史分界。三次战略口号的内容和特点虽各有不同,但都准确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潮流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民意的变动,因而推动了中国民众的不断觉醒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反复兴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剧场戏剧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戈 《学术探索》2001,5(1):80-83
中国新剧文化的摹本是西方兴起的小剧场运动的戏剧,中国小剧场戏剧在历史流变中具有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动因和变迁性,在泛文化时代,小剧场不再意味着非主流、及商业反票房的实验戏剧空间,而是一种杂合的戏剧文化状态存在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