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相对贫困贯穿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论述了相对贫困的产生、加剧及消除。中国各代领导人在反贫困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相对贫困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和综合性、长期性和相对性、隐蔽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相对贫困治理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新时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指导,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2.
防止脱贫牧民返贫是巩固拓展牧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议题。牧民的资产建设应着眼于维持牧业生计系统的可持续性及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联结和有效配置。在S嘎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脱贫牧民的收入与实物资产得到了提升,但是仍存在收入持续性不足、自我发展能力缺乏、资产积累能力较差等问题。自然资产受限、人力资产短缺、组织资产掣肘是脱贫牧民面临的主要返贫风险。制定持续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加强牧民能力建设、建立集体资产账户等以资产积累优化为基础的发展政策,将有助于防止脱贫牧民返贫。  相似文献   

3.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全面乡村振兴面临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流失、乡村主导特色产业基础薄弱等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制约全面乡村振兴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要做精做强龙头特色产业、完善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村居民返乡创业、强化政府引导和农村居民主导的关系,才能加快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精神贫困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持“制”强基、扶“智”树人、扶“志”铸魂、扶“帮”聚力等方面。进入新时代,反精神贫困与实现共同富裕更加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在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之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贫困造成返贫的风险,加强党的领导、推进组织振兴,加大教育投入、推进人才振兴,繁荣农村文化、提高文明程度,加强精神激励、提升发展动力,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推进脱贫地区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脱贫攻坚战已迈入相对贫困治理时代,应坚持巩固脱贫成果与构建面向相对贫困治理脱贫长效机制的双轨并行转型思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面临转型困境,受贫困治理模式、贫困治理理念、行政单一化管理、政绩考核标准等的固化影响,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有掉入贫困循环再生产陷阱的可能。因此,以创新国家减贫治理体系为视角对后脱贫时代脱贫工作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梳理与解构,提出建立面向相对贫困治理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纾困对策,以建立防止返贫动态预警监测机制为贫困人口平台识别之策;以设立精准防贫基金为遏制返贫预防兜底之策;以建立面向相对贫困治理的机制体系为贫困治理久久为功之策。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乡村振兴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内容,能够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弥补中国乡村建设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当前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还存在乡村现代化基础薄弱、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体较多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度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坚持绿色和谐发展理念,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等路径,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2020年后,中国迈入一个由消除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的新阶段。后脱贫攻坚时代,相对贫困依旧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相对贫困治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工作的重心,探索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该文在对2020年后贫困治理主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发现,解决相对贫困将比消除绝对贫困更为复杂,遇到问题更多,持续时间更长,必须要建立包括相对贫困动态识别检测机制、自主发展能力建设机制、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机制、兜底保障分类帮扶机制在内的"四维一体"长效机制,不断完备中国特色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8.
相比于消除绝对贫困的局部性和紧迫性,相对贫困治理的整体性和长期性特征更为显著.需要将消除相对贫困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相结合,并将其置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伟大征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效治理机制.围绕建立动态识别与监测机制、完善社会化扶贫协同机制与城乡一体化治理机制等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丰富贫困治理的具体方式与工具,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攻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前提,共同富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与价值目标,是对扶贫事业的发展与升华,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中国从高投资率社会向公平公正的共享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从“政治—行政—技术”三维视角,解读脱贫攻坚留下的治理经验;从生活富裕与服务普惠、精神富足与文化自信、生态宜居与发展转型、治理有效与社会和谐四个方面,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驻镇帮镇扶村”是一种基于整体性治理理念的整域性帮扶模式,它依靠“项目化运作、嵌入式帮扶、集成性整合、跨界面打包”的整体性逻辑,通过将帮扶力量由乡村上移至乡镇,在帮扶思路、帮扶关系、帮扶组织、帮扶内容上进行创新,实现整域性帮扶。不过,实践中该如何协同政策设计与运行过程、匹配帮扶实践与受扶需求、均衡帮扶动机与受扶行为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这就需要在完善制度规范、优化制度设计、理清职责权限、加强考核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处理好帮镇扶村与联县带户的点面关系、凝聚合力与发挥优势的上下关系、自身造血与外部帮扶的内外关系,使帮扶工作能真正促进协调发展、协同发展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研究显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共同富裕的多元化目标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有助于补齐共同富裕的乡村短板,是引领农民跨越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而拘囿于发展的非均衡性突出、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产权结构封闭和治理结构失范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仍较为薄弱。面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以“飞地经济”为抓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重盘活集体“三资”和扩大产权开放性,加速推动“政经分离”,促进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2.
理解和把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不仅是有效指导当前“三农”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面临大量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难点,中国西部贫困治理研究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农村一线,走村入户调研,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主题,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典型与普遍相结合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其发生与发展、价值与意义、举措与方法、评价与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坚持大历史观,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在贫困治理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饥寒交迫”到“全面小康”,经历了“制度变革”“社会救济”“体制改革”“开发扶贫”“整村推进”“精准脱贫”等扶贫阶段,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物质成就,也形成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锻造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其次,坚持系统观念,全面阐释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相似文献   

13.
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和逻辑特征。这一思想对学术界持续关注的“增长与发展”“公平与效率”“共富与先富”三大历史命题作出了新时代回答:增长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必然性与应然性的辩证统一,公平与效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真理观的内在统一,共富与先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坚持与发展,为新时代解决脱贫致富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和发展趋势的构想,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探究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共同富裕是分配公平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分配公平的重要标准。当前中国分配领域存在劳动报酬低、收入不公平、贫富差距大等不足,影响了社会公平,减缓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手段,更好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17.
厘定生成逻辑既是相对贫困治理策略空间选择的目标靶向,也是加快形成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前置基础。新发展阶段赋予相对贫困新的时代内涵,文章基于能力情境透视相对贫困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径,从家庭资本禀赋匮乏、权利与机会缺失和韧性能力阙如三维视角尝试性解构相对贫困的生成逻辑,探索性回答相对贫困的比较性、多维性、发展性、动态变化性等内在特质。以此为逻辑延续和脉络基点,从内外因素综合制约、识别困难及治理复杂等角度审视相对贫困群体能力的提升困境,继而从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赋权增能”弥合能力鸿沟、多元力量共筑韧性网络体系及强化能力培育与再造长效机制四重维度形塑相对贫困群体的能力提升路径,以期在相对贫困群体能力锻铸过程中梯度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贫困是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贫困治理的探索从未止步。经过系列扶贫举措,中国业已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然大量存在。其中,因病致贫返贫是贫困产生的主因,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新时期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专项扶助、商业健康保险及慈善救助为辅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凭借填补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支出、减弱因病致贫返贫的疾病经济风险,成为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式,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为此,在健全评估标准、精准识别医保扶贫对象的基础上,着力从全面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和强化医疗费用——质量双控制入手,探索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助推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防返贫背景下,影响脱贫主体的返贫前因及作用机理,巩固脱贫成果。基于扎根理论,对H省16位已脱贫主体、返贫检测户和村干帮扶人进行访谈和编码分析。发现脱贫主体的返贫风险分为个人和外界两个层面,分别对应可持续生计风险、认知意识风险、政策风险、环境风险四个方面。针对以上风险,提出以返贫主体能力教育建设、个人意识水平提升、政策宣传及资源投入、自然和文化环境建设、资本变现与分散致贫风险为核心的防返贫风险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如何对脱贫户返贫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和识别,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脱贫,成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中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豫西典型贫困县区,通过结合调研数据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选取收入水平、脱贫方式、政府政策、致贫原因、家庭状况等相关指标,构建了返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脱贫户返贫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有效实现对脱贫户返贫风险的精准识别,同时提出防返贫应形成"以风险监测的‘预警体系’为基础,以加速致富的‘阶梯激励’政策为路径,以增强‘造血’功能的‘内生动力’为机制,以保险市场的‘返贫险’为措施"的返贫风险防控体系,对返贫风险进行全面防控治理,实现贫不再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