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郜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79-82
本文考察了“被”字短语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的语法意义。“被”字和光杆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是“被”字短语的基式。“被”字短语的扩展式是指那些在动词前后分别或同时出现其他符合要求的成分的语法形式。在动词前出现的成分在语义上虽然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施事、工具、原因甚至是受事,但概括的说来,更主要地是表示“出现什么人、物或事件”。在动词后出现的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2.
王茂春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13-15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者”是词缀而不是助词,因为助词关涉句法,参与构形,而词缀关涉词法,参与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名词化”,它的语义功能是转指并且有“指人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不料”复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731-735
“不料”复句必须构成信息焦点的对比(即A、B焦点的对比)。当“不料”复句表动态的意外事件时,焦点对比是相对的;表静态的意外状况时,焦点对比是相反的。信息焦点A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信息焦点B有[-可控]的语义特征。“不料”与“没想到”、“没料到”语义相同,但其构成的复句在信息焦点和句法表现上都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4.
邹玉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79-185
汉语立法文本中有一种“者”字句式,即句子主干的主语是一个“者”字结构,表示法律规范的假定,分项则复指“者”字结构之内的一个名词性结构。“者”字句式的直接来源是《大清新刑律》,其源头是日本《旧刑法》。“者”字句式来源于黄遵宪对日本《旧刑法》的翻译和改造。黄遵宪对日本《旧刑法》“者”字句式之“上下‘者’字结构”进行直译,对日语的“时”字句式等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5.
张莹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4-118
文章以真实语料为依据,从结构、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能产性极强的"想X就X"格式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其内部结构可根据X1与X2的异同进行更细的分类;其连用形式也有鲜明的结构特征;同时文章认为该格式的基本语义是体现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意愿及其意愿的自由实现,同时具有强化说话人主观情态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并试图解释其缘由;最后文章还对格式的语用特征做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高军青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12):157-158
近代汉语作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间“被”字式出现了许多新的用法,本文主要对近代汉语时期“被”字式所呈现出的新的发展特点加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郑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1):94-98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盙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8.
胡斌彬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
先秦时期的于字比较句除表示差比意义外,还能灵活表达异比、同比、平比、极比、比拟等多种意义,这使它在古汉语中能满足基本的表达需要,因此使用普遍。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关于于字比较句功能的传统认识应该予以纠正。先秦于字比较句构成成分较为单纯,造成了其结构和语义表达的局限性,这是它后来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乎字比较句的功能为于字比较句所涵盖,二者没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中的且字是个多义词,其中,充当句首语气副词的且是由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且虚化而来。考察且字虚化的轨迹,并探求其虚化的原因以及且字与夫字连用后且在虚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QI Hong-tao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在近代汉语中,"底"字做为代词和助词较早地见于魏晋南北朝文献,到唐五代时曾得到普遍使用,直至期宋金之际还常见于诗文之中。元代以后,"底"字做为代词的用法就极为罕见了,而作为助词的用法则被"的"字所替代。本文试图对汉语史上有关"底"字的用法及其研究做一简单的概述,着重从语音的角度就其来源加以讨论,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向大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10-17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198-200
"把"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时期新兴的被动句式,在语义和句式结构的共同影响下于元代产生,明代有所发展,但见次率低、结构简单,清代逐渐衰亡,在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已经消失,但在汉语方言中还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3.
杨尚贵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6-68,72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秀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搜神记》中的疑问代词“何”仍居疑问代词之首,且出现了较多的凝固形式。本文试从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看其究竟有哪些用法。 相似文献
16.
肖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197-199
X来X去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格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固定格式的含义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来×去格式不仅从组形、释义维度有着自己的独特表现形式,而且从传息的维度来看它也会依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产生和蕴涵不同的客观信息和附加信息。 相似文献
17.
苏天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4-116
古汉语中"者"的词性归属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由这一热点延伸出来的便是"者"字结构中"者"的语法功能问题.由于"者"的词性归属尚未确定,有关其语法功能当然也存在争议.目前,学界对动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已经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对名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语气助词.笔者认为名词性成分后的"者"既可作结构助词,又可作语气助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闻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藏缅语的字结构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定语居前的定中结构中,的的使用具有强制性,无的标记的定中结构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结构形式;的是语言转换过程中形态脱落的一种补偿手段。藏缅语与汉语的字结构的共性是由亲属语言基因的同质性使然,而非发生学上的共性。汉语的字结构是一种隐性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9.
汉字字族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理论也在逐步完善。本文通过对从"冘"得声的十九个同族字的分析,探求它们与母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文化“他者”的翻译: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宣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123-126
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实践,后现代语境中的翻译对知识的再生产、文化身份的建构、全球文化地图的重构起着很大作用。在批判反思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基础之上,译者应该正确理解和跨越文化"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包容文化"他者",加强文化互动和对话,努力构建一种"和而不同"的"间文化"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