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电视仪式:电视人类学研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较于其他艺术现象,电视及其传播、接受、反应行为具有更多的人类学涵意。对电视仪式的揭示与探索是电视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本文指出,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与收视实践,是一种仪式的现代性表征。电视仪式就是以电视为媒介中心组织起来的结构性行为。人类学仪式借助电视这一现代传媒技术已经深刻地切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对电视仪式的研究既可以展示古代仪式的现代表征,亦可以揭示当代电视人类学的深刻意义与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仪式与宗教学派研究聚焦于宗教的起源与仪式的本质问题,而仪式与社会学派则重视仪式的角色和功能的问题,即仪式的社会功能.他们关注仪式作为一个社会现象而存在,并如何去影响社会组织.他们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学仪式,把高度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安身立命的独门绝技,使人类学仪式研究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人类学仪式研究在荒谬中寻找逻辑的岁月一去而不复返.  相似文献   

3.
仪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本文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运用象征人类学和仪式的相关理论,对广西大化壮族家族超度亡灵仪式的结构和象征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仪式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仪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角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自然也会在仪式研究中有所反映。本文试图对人类学中的仪式研究作一个大致的评述。这无论是对仪式的知识谱系的梳理,还是对学科的学理逻辑方法论的理解,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渊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仪式源远流长,从氏族社会延传至今.学术界关于敖包的起源众说纷纭.笔者运用词源学、考古学、宗教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敖包祭祀渊源、功能、禁忌、种类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敖包的原型来自先祖的石板墓,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敖包祭祀源于祖先祭祀,是古老的萨满教"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敖包的种类逐步增多,并且其功能也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6.
彭文斌  郭建勋 《民族学刊》2010,1(2):13-18,160
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相似文献   

7.
彭文斌  郭建勋 《民族学刊》2011,2(1):52-58,86
作为人类学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的仪式观念与实践,其分类纷繁多样,神:圣/世俗是仪式分类的基本架构。不过在新近的人类学研究中,仪式的分类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思维,越来越具有世俗与日常习俗的包容性。本文借助近年来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对仪式行为和近似仪式实践作一简略梳理。  相似文献   

8.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19世纪末到整个2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然而直至目前,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1995:3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十九世纪末到整个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间 ,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 ,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 ,然而直至目前 ,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 1 995 :3 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 ,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 ,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仪式研究 谈人类学中的仪式研究,不能不先谈人类学本身. 人们通常依据美国定义,把人类学分为体质和文化两大类(美国高等院校人类学专业长期存在—个争论,就是二者到底哪个更重要).我对广义人类学无反感,但又认为,人类学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我认为,学习人类学的人,要在有一点体质人类学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和文化的研究的办法有所领悟.另外,关于社会与文化,我的看法有些变化.  相似文献   

11.
物作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始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把物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标识来分析社会演进的阶序.此后不同学派出于论证、分析的需要,各自阐释物及物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文化隐喻,本文从物与社会演进与象征符号的角度,对人类学关于物的研究谱系进行部分的梳理,论述人类学在以"物"为研究对象时的方法论与认识论.  相似文献   

12.
物作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始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把物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标识来分析社会演进的阶序。此后不同学派出于论证、分析的需要,各自阐释物及物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文化隐喻,本文从物与社会演进与象征符号的角度,对人类学关于物的研究谱系进行部分的梳理,论述相关人类学学派在以物为研究对象时的方法论与认识论。  相似文献   

13.
“虎日”戒毒盟誓仪式的考察与研究运用了人类学的人类研究的整体论原则,在寻找地方族群毒品依赖行为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同时,考虑建立不同于科学的方法论的另一种方法论-即以文化的力量战胜人类生物性的成瘾性。彝族人民运用强大的习惯法与仪式、家支组织、信仰与尊严、民俗道德、亲情教化等集合的文化的力量,成了中国戒毒成功率最高的范例。影视人类学片《虎日》则一改传统纪录片单纯描述与诠释的特点,卷入了探索影片的直接的应用的目的并付诸实施,从而为影视人类学开辟了直接应用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瑶族度戒是瑶族道教的传度仪式。本文通过分析瑶族度戒所蕴涵的道教思想 ,考察瑶族度戒十戒戒条的道经根据 ,认为瑶族度戒是道教授的传承和衍化。瑶族度戒源于早期正一道的授科仪 ,瑶族度戒仪式中的诸多道教因素 ,反映出瑶族宗教道教化的特质。道教在瑶族社会的传播及其与瑶民族文化相结合而发生的衍变 ,通过在瑶族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度戒可以得到说明。度戒作为瑶族吸取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仪礼 ,在瑶族社会中发挥的宗教功能 ,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人类学:从历史文本到意义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人类学的人本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考察了历史民族志的社会文化本体研究和后殖民人类学历史文本的多声道反思;论述了历史人类学的主观建构和批判的属性;认为主体的意义的历史是历史人类学的本质,意义的主体及其能动应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本体。  相似文献   

16.
宁安满族关氏家祭礼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正是在满族古老的萨满教信仰,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祭祀风俗.宁安关氏家族是满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从其家祭礼俗中,我们可以管窥到满族古老风俗发展、演进的文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贯穿于20世纪人类学理论所有领域的结构概念在人类学学科领域中已经成为主流话语之一.从20世纪早期出现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年鉴学派,结构人类学,象征人类学,文化唯物主义到历史人类学等种种学派中不同人类学家将结构概念用于理论的表述和具体文化研究实践中去.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对结构概念在不同理论学派中的内涵进行探讨,以期为阐释和梳理人类学理论研究提出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8.
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定居村落是整个中亚地区青铜器时代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心.这里的丧葬仪式和祭祀建筑独具特色,且具有神秘色彩.研究中亚的祭祀建筑、丧葬形式、崇拜仪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及礼仪等方面的情况,弄清后来宗教体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云南哀牢山区赫查莫村及其周边彝族尼苏人的疾病观念和传统疗法做了人类学田野调查,认为尼苏人在传统上倾向于把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通过宗教仪式加以治疗的,另一类是需要通过服药加以治疗的。作者认为,在社区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逐渐完善的今天,尼苏人的疾病观念和传统治疗法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彝族社区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是靠传统方法治疗的。彝族人对于传统方法的认同不能被简单地归因于经济困难,它是与彝族的传统信仰和知识体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徐杰舜教授主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即是应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汉族历史和文化的创新之作,从学术上来说,《雪球》在对汉民族作人类学分析时,既强调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向度,也用人类学理论对汉族文化作了详细的分析,它既是历史学的,又是人类学的。《雪球》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了良好的开端,扩大了人类学理论在历史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