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将因果关系归结于人类联想习惯的规律,而在传统实在论视角下探究因果关系势必会遭遇这一“休谟难题”。社会科学家卢曼试图避开这一难题,从“功能结构论”的系统理论出发,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偶然发生的,将观察者地位提升到首位,但却将功能主义极端化,最终在因果关系上走向了建构论立场,与形而上学渐行渐远,抛弃了实在论的本质。因此,有必要带着批判意识重新认识因果关系,马里奥·邦格正是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因果关系理论,将因果力量、机制和社会结构作为因果关系的核心,承认因果关系的本体论性质,为社会科学中因果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因果解释与机制解释不同,前者强调“依赖关系”,后者强调“产生过程”。雷林内指出生态学因果解释是可错的和不充分的,需要推进到生态学机制解释;达登坚持因果解释必须要由机制解释替代。佩斯拉鲁则对此予以回应,认为生态学机制解释虽然能够回答机制是如何发生的,可是无法对整体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生态学因果解释可以是充分的和不可替代的。事实上,对于生态学认识而言,两种不同的解释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并且能够相互完善和补充。对生态现象进行解释时,我们可以采取综合的进路。  相似文献   

3.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理解与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它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论关系表现了人类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活动的不同特征,理解与解释的认识论表征着人类科学活动的内在矛盾,而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关系,则构成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活动的共同根基."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和辩证统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或原则.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哲学的修辞学转向,开启了语境论进路,被称为人类第三次理智运动。19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哲学在"科学效应"的影响下,注重力求还原的叙事、强调可逆性的论证、重视对事件的逻辑分析,让自身的发展失去了生机。在还原与失真的两难境况下,社会科学哲学在经历语言转向、解释学转向后,呈现出向修辞学、心理学转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交易中,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有时并不能充分表达他们所要表示的意思,诸如语句含义模糊或有歧义,或是订立合同时没有考虑某些事项,而这些事项日后显得很重要。如果当事人发生争议,就需要对合同的内容进行解释。我国现行《合同法》仅就合同解释作出了一些简单的规定,故在实践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要遇到一些困难。本文旨在就合同解释规则的适用次序作出一些简单的论述,从而为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刑法规范由语言组成,社会及语言的衍变重塑了刑法规范的认知图式与适用逻辑。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传统的刑法解释模式无法妥当适用于网络异化型犯罪的处理,解释结论饱受争议。语言的网络隐喻趋势为刑法解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络隐喻使刑法解释过程愈加充分,缓解了刑法规范适用的机械与僵硬,使刑法解释结论更贴近国民的认知与思维,可接受性更强。选择合适的语境,设定科学的目的,能够克服隐喻固有的模糊性,建立源域与靶域清晰、合理的映射,最终实现刑法扩张与谦抑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因果关系是人工智能实现从感知到认知需突破的关键问题,因果推理对于构建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模型至关重要。用概率解释因果关系是一种自然主义观点。因果贝叶斯网络的运用表明,发现因果关系的人工智能归纳法面临因果马尔可夫条件的客观性解释难题。为保证归纳的因果模型符合我们理解的因果关系,因果认知理论体现了一种认知转向的非实在论立场。因果推理的认知进路昭示着概率理论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主观与客观从对立到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后期,由于科学哲学家们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还原论倾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批判,人们开始在超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对立的基础上试图去开辟新的哲学发展道路,希望从整体论的角度上去打破科学哲学的二元对立思维倾向,引入语境实践的相关背景,将事物、现象看作是一种语境之网中的存在,而真理则被视为是一种语境整体作用的结果,语境论的思想因此逐渐凸显出来.多世界解释从对于整体论思想的倚重到对于语境论思想的引入,既是传统量子力学理论应对还原论挑战与威胁的一种被动选择,同时也是多世界解释增强自身理论辩护能力、开拓理论发展空间的必然出路.从哲学的层面上来看,语境论思想吸纳、借鉴并超越了有原则的科学一元论立场,它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基础理论,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当代语言哲学、分析哲学以及认知哲学所共有的方法论优势,从而能够成为量子力学理论研究重要的、基础性的理论背景.多世界解释的语境决定论实际上是一种具有相对性色彩的绝对论,这种决定论在相对与绝对之间保持了适度的平衡,因此它是一种非严格的决定论.在语境论的视域下,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不同立场可以并立与包容,论争焦点能不断集中与凝聚,辩护视域才能日益扩展与交融,论证方法才能相互渗透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为婚姻法解释三)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争论最多的莫过于第七条,此条款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婚后一方父母出资购买不动产,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对双方父母出资购买,只登记在一方名下的视为按份共有.此规定兼顾了中国国情和社会常理,有利于均衡保护婚姻双方及其父母的权益.首先对该条解释适用的小前提进行分析,依据现行法推导婚房的物权流转过程与结果,进而检讨《昏姻法解释三》第七条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叶以来,物理主义逐渐成为哲学界的主流观点。有学者指出,物理主义之所以兴起,是因为物理因果闭合性原则被广泛接受。简单来讲,该原则是指“如果一个物理事件的发生是有原因的,那么它一定具有充足的物理原因。”关于该原则,大卫·帕皮纽给出了一个经验论证,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该论证实际上是通过解释还原主义来为物理因果闭合性辩护。然而,解释还原主义并不能真的支持物理因果闭合性,因此,物理因果闭合性并非一个可靠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评述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入手,着重分析了"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渊源与思想内涵,指出"第三条道路"融合了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是一种力图改革现行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的政治现实主义尝试,其现实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理论意义.文章同时还探讨了"第三条道路"对我国发展模式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后结构主义与诠释学的交融中探讨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哲学诠释学新学派的社会科学观,不仅是诠释学哲学化所导致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的表现,也是哲学后现代转向或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更是哲学诠释学自身开放性的体现.论文通过对“重演”与“差异”概念的讨论揭示激进诠释学解构社会科学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之目的;通过阐释“在流动中生活”的激进诠释学观点,勾勒“更加激进”“更加冷酷”的诠释学全面解构社会科学的始基、范式、主体、对象及真理等相关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诠释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可能无视和割断历史.它的形成是英美科学哲学和欧洲大陆诠释学两大传统交融的产物,文章通过波普尔、库恩、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思想揭示了科学诠释学的形成,它不仅是科学哲学逻辑困境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诠释学进一步拓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第三条道路的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三条道路是适应全球化时代政治发展需要而兴起的一种政治新思维,它超越传统左与右的政治分野,既主张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又主张政府应当扮演积极的角色.全球通讯系统、全球市场经济和反思性是形塑当今全球化世界的三股重要力量.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福利建设、教育投资和环境保护是国家迈向成功的关键.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必须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致力于解决社会正义和环境保护问题,第三条道路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以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工党政府吸取了历史教训,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它的主要内容是超越传统的"左"和"右"的分野,建立新经济和新福利,目的是使英国成为"新英国".它是资本主义内部比较全面的改革和理论创新,试图在资本主义的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一条新路.它也有比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社会民主党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主张、价值观念和施政纲领。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是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内核和精神旗帜。第三条道路之所以走向困境乃至衰落,根源于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根本理论局限性,导致其局限性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多元论的理论基础、渐进演化的发展观、片面强调经验的认识论以及变相的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17.
"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是在继承发展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转型的结果.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及其现代转型,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自由、公正和团结是社会民主党长期坚持的基本价值观念,也是"第三条道路"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的新形势下,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进行新的概念拓展和内容创新."第三条道路"的价值观念转型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得在野多年的西方社会民主党焕发了生机活力,出现了继20世纪中期之后社会民主党的又一次辉煌.  相似文献   

18.
机敏是主体的一种审美判断能力。它以文化共通感为基础,在人文传统中得以教化、培育,并且通过趣味判断表现出来。机敏实际上就是个体如何认识整个文化传统,并依据这个文化传统对具体对象进行审美把握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伽达默尔阐释学的机敏问题就是从主体方面来探讨康德审美判断力。  相似文献   

19.
高山奎 《东方论坛》2011,(2):105-111
"作者死了"和"抬头阅读"等的提出标志着当代解释学对读者至上观念的强调已经达到极致。从城邦与哲学永恒冲突的观念出发,施特劳斯提出了"隶属性"的贴近阅读原则,试图达到像古典哲人理解自己那样去理解他们,这有力对抗了当代解释学对读者"生产性"功能的过度强调,使"如何理解过去的文本"再度成为一个问题。在施特劳斯看来,文本并非如当代解释学所认为的只有一种意义,而是同时包含字面意义和隐微寓意两种意义。为了保护哲人免遭迫害、为了保护政治责任和道德基础不被颠覆,过往的伟大哲人往往采取隐微的写作技艺,即向多数俗众传播无害的正统说辞,向少数智慧读者教诲无畏的真理言辞。因此,一部外传作品在施特劳斯那里绝非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研究施特劳斯的隐微写作和双重教诲学说,对勘施特劳斯与当代解释学诸家的理论歧见,对于推进解释学基本问题的深度思考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20.
STS所倡导的是一种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意识和精神,可指导高校社科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根据当前高校社科科研管理面临的新形势,理工科优势大学社科科研以STS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引证举例,提出了理工科大学社科科研体制改革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