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清新 《理论界》2008,(3):97-98
康德以理性作为启蒙的核心,并把启蒙和人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一起,开启了近代启蒙哲学的先河。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以神话与启蒙关系为核心,揭示了“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认为启蒙精神的实现是进步和退步相交织、文明和野蛮相伴随的过程,因此,启蒙走向了自我毁灭。从康德到霍克海默,“启蒙”的概念的发展代表着人们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对现代性的反思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霍克海默继承了“文化”在德语语境中兼指文化和文明的传统,并将之融入具体的文化批判,因而他的文化概念也具有双重性:文化既是一种自由精神,同时又包括文明的要素.霍克海默对启蒙文化的批判也是基于启蒙作为进步精神和极权主义的双重性之上.文化批判的内核乃是对于理性的批判,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作为理性的两个方面,任何一方的极端发展都会导致非理性的倾向.霍克海默的这一从概念内部展开批判的方法及其文化批判的多层次探究,值得当今的文化研究认真借鉴.  相似文献   

3.
启蒙是西方社会发展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事件,反思启蒙一直是西方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中,阐述了"启蒙已退化为神话"的主题.本文试从启蒙的实质、启蒙退化为神话、启蒙自毁原因等方面,对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思想进行分析与阐释.温习智者的教诲,提高对这个世界应有的警醒.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界对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的研究不系统,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关于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研究、关于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特色研究、关于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理论来源研究以及关于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困境等方面,而关于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思想零星地反映在这些研究的文本中。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思想是其构建批判理论的真正发源地。  相似文献   

5.
论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启蒙批判早期进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霍克海默成熟的启蒙批判思想全面形成之前,他最重要的理论探索之一就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霍克海默认为,实证主义是一种非批判的思维方式,它和现实社会是一种相互维护和印证的关系;实证主义并非孤立的思维现象,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现代化状况是密不可分的。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批判理论的缺陷表现为:它被悲观主义沁润,具有抽象性特征,缺乏规范性基础;实证主义批判中所展示的概念特征并不能把霍克海默与康德和黑格尔在唯心主义方面的概念特征明显地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6.
周凡 《河北学刊》2007,27(6):45-51
正式出版于1947年的《启蒙辩证法》是在1944年油印本的基础上增改而成。作改动的地方不仅是书名及文题,也体现在对文字的润色和内容的调整上。这些变动反映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有意疏离以及由意识形态批判向总体性"终极揭露"批判范式的转换。在《启蒙辩证法》中,法西斯主义的"事实神话"是研究的起点,而叙述的起点则是"启蒙",同时,为了阐明启蒙的衰退,作者又回溯到历史上的神话。所以,《启蒙辩证法》不仅存在着启蒙与神话的纠缠,而且存在着现实神话与历史神话的纠缠。《启蒙辩证法》既从黑格尔那里汲取了关于启蒙自身具有内在缺陷的观念,又借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之名及其表现方式,但是,"启蒙辩证法"却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根本不同。启蒙理性不是把自身表现为一种有待完成与提高的开放形态,而是呈现出一种无可救药的结构性衰竭与失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理性的这种态度更戏剧化地表现在他们对康德道德学说所作的萨德化理解上。因此,《启蒙辩证法》不仅是后黑格尔主义的,也是后康德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即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辩证"式阐释基础之上的。所谓的"辩证"阐释模式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理论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维度——在本体论维度,主要讨论的是启蒙理性或工具理性是否为一种本体论的存在问题;在认识论维度,主要讨论的是主客体二分法与"辩证法"或"否定"性认识方法问题;在方法论维度,则主要讨论的是"音乐拜物教"与"商品、资本和货币拜物教"问题。在以上三个领域中,阿多尔诺、霍克海默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都存在着异同点。  相似文献   

8.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 ,以神话与启蒙关系为核心 ,揭示了“神话已经是启蒙 ,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 ,认为启蒙精神的实现是进步和退步相交织、文明和野蛮相伴随的过程 ,因此启蒙精神走向了自我毁灭。他们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具有片面性 ,但却是对工具合理性过分张扬、价值合理性屡遭贬抑的强烈抗议 ,这对于克服技术理性负面效应、重建人文理性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启蒙哲学被看作是强调人的主体的哲学。然而,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启蒙的目的在于摆脱人对自然的恐惧,从而顺从自然,支配自然。在对理性的追逐和人的主体地位的树立中,人的自我持存与自我毁灭并存,自我牺牲与欺诈导致了主体的分裂,因此,启蒙运动是一场导致主体衰弱的过程。尽管如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这一思想,不应被看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思路,因为他们并没有放弃主体和客体的框架,其对启蒙的批判,只是要完善启蒙的思想,而不是彻底颠覆启蒙。  相似文献   

10.
启蒙哲学是张扬人之主体性的哲学,通过对《启蒙辩证法》文本的爬梳,可以厘清启蒙存在走向自我毁灭以及超越启蒙之启蒙的双重辩证法.主体性视角下,启蒙的第一重辩证法表现为神话已是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得以逐步确立,但在世界被彻底启蒙的同时,主体性反而走向了衰弱.尽管如此,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对启蒙的批判并非意味着对主体与客体框架的放弃,而是通过文本本身这样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形式,使我们重新实现主体的再启蒙,完成对自命为启蒙的虚假的启蒙的超越.在主体性解放的意义上,启蒙的第二重辩证法才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1.
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围绕启蒙与神话之间的内在纠缠,阐述了启蒙理性囿于自身的抽象同一性原则而最终堕落为工具理性的统治,他们对“启蒙辩证法”的这种独特见解则体现了他们始终在形而上学范围内对现代性的批判路径;在《否定辩证法》中,阿多诺进而致力于阐发其“否定辩证法”所要表达的主客体之间的非同一性,旨在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原则的“瓦解的逻辑”,同时他还假借“星丛”这个非同一性的“他者”概念,隐喻其对人类的“和解”、“共生”理想存在状况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否定辩证法》就体现了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表达了他对现代性的重建,但这种重建就其本质而论仍在形而上学的范围之内开展的。阿多诺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批判和重建体现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2.
在巨大的反启蒙浪潮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于启蒙精神的批判十分引人注意,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其对启蒙的批判触及了启蒙精神得以立足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评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合理性的批判胡辉华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起,对理性的批判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议题。在霍克海默看来,启蒙运动两个响彻云霄的口号之一———理性(另一为自由)已逐渐裂变为客观理性与主观理性。启蒙运动的实际历史...  相似文献   

14.
刘颖 《理论界》2023,(9):51-57
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随着启蒙的不断深入,这条本应引领全人类通向璀璨未来的康庄大道,却越发陷入现代性的困境,呈现出走向自我毁灭的内在趋势。黑格尔虽非启蒙思想家,但启蒙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条暗流。在《精神现象学》下卷中,他既在肯定中批判启蒙的“有用性”,也在批判中扬弃了启蒙走向自我毁灭的内在原因。基于黑格尔对启蒙的解读,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批判启蒙的同时,还为启蒙指明了实现自我救赎的未来路向。从黑格尔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他们关于启蒙的辩证剖析对于我们今天再次反思与批判启蒙、重构启蒙之路仍有着宝贵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启蒙运动曾是西方社会崛起的基础 ,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启蒙运动也有许多致命的局限性 ,霍克海默对启蒙精神中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揭示其最终后果在于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否定。如何走出由启蒙所招致的世界灾难 ,杜维明先生的观点 :超越启蒙心态 ,秉持儒学的“做人”之道 ,走向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是很有启发性的 ;同时本文主张 ,启蒙的实质在于批判 ,在于超越 ,在于实现人类社会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霍克海默认为,传统理论的实质就是非反思的科学化的知识性理论.这种科学化的实质决定了传统理论的非反思本质.霍克海默倡导的社会批判理论并非是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理论.而是他所倡导的人类理论不能忽略和回避的致思原则和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17.
理性的演进与哲学的回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霞  关健 《北方论丛》2001,1(6):16-19
理性的存在及演进是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20世纪后半叶更是一个反思和批判理性的时代。回顾和总结这个过程,特别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观,考察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探索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思想,挖掘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内涵,对于理性地对待理性,使理性趋于成熟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德刚 《理论界》2003,(5):35-36
一、启蒙精神的批判1、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二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启蒙精神并非专指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所推崇的那种精神,而是对渗透在人类文化中的根本精神的总称。在《启蒙辩证法》一书的开头,他们指出,“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启蒙的纲领是使世界摆脱魔力,祛除神话,用知识来代替幻想。”(《启蒙辩证法》中译本,重庆出版社,1990年7月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康德的影子:康德说,启蒙运动的重点,亦即人类摆脱他们强加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主要是放在宗教事务方面,使…  相似文献   

19.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视域中的理性,既非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意义上的先验理性,也非韦伯、卢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批判的工具理性,而是以对话论辩、协商沟通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如果说先验理性和工具理性属于意识哲学之范畴且以主客二元的对立结构为前提,那么交往理性则属于语言哲学的范畴且以主体间对称的理解关系为宗依。哈贝马斯对具有语言性、开放性、程序性与可错性等特质的交往理性的阐扬,既走出传统社会批判理论悲观主义的阴霾,又走向了一种新的批判理性主义;既在理论上推动了当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又在实践上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在政治、法律、道德、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合理性到底意味着什么?韦伯将理性认知一工具化并视为合理的,他混淆了不同结构的合理性,其批判准则亦具相对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主观理性、并通过大众文化批判来突破主体性;他们以模仿重构合理性的认知结构,对客观理性的认知结构是抽象的,其文化批判准则亦是物化的;哈贝马斯通过工具理性及批判的再批判,通过交往合理性整合不同有效性,形成合理性的规范结构,批判准则通过主体间论证获得普遍性,交往合理性重构了合理性的认知结构与批判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