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郑玄易学     
张涛 《南都学坛》2000,20(1):7-11
郑玄是汉代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推出爻辰说、五行说及九宫数说、爻体说等,使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到了又一高峰。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爻辰说,更成为他“多参天象”而与其后“全释人事”的王弼易学不同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他继承古文费氏易学的传统,倾心于对经文进行义理性的诠释,倾心于揭示和把握由各种卦爻象体现出来的天地变化之道,从而使象数易学烦琐、虚妄的弊端暴露无遗,并将其引入绝境。郑玄在易学白象数易学向玄学派易学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郑玄的易学研究,在中国象数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宋代发展出图书易学后,汉代的象数易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域.随着清代汉学的全面繁荣,郑玄的象数易学被再度唤起.清人对其易学的辑录与考索、对其易学方法的解读、对其易学研究特色的肯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汉代象数易学在清代的复兴,而且给今人总结中国传统象数易学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汉代筮卜文化盛行,象数易学家、方术家都加入进来,史籍记载丰富。西汉的京房、东汉的郑玄是两位典型代表。他们预知死亡,死亡期限被事先定格在那一瞬间;面对死亡的考验,他们的选择具有时代文化特征,对后代也具有启示意义。观照汉代文献,整体上呈现出汉代象数易学家、方术家善于筮卜自身的死亡之期,每每能占筮准确且能以身应验。死亡考验对他们来说,充满传奇色彩与神秘性。  相似文献   

4.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东汉著名经学家。他遍注群经,虽以古文经说为主,但兼采今文经说,集汉代经说之大成。郑玄平生著述极丰,以《诗经》注解为例,除作《诗谱》外,还为《毛序》、《毛传》作了笺释。他  相似文献   

5.
前言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卒于献帝建安五年(公元127—200年),是汉末著名的大经学家。郑玄遍注群经而尤重《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郑注《三礼》常用“以今况古”的手法释经,即以汉代的典章、制度、文物、风俗、时事、方言、俗语等等,来比况和解释经文,使经义易明。因此,郑玄的《三礼注》中为我们保留了许多有关汉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其中许多不见于“正史”和其他典籍,还有许多则是郑玄当时据“目验而知之”者,这就更觉其可贵。郑玄《三礼  相似文献   

6.
东汉时期,是古文经学发展兴盛并压倒今文经学的时期,同时也是今古文经学走向融合的时期。这一融合最终是由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完成的,其标志则是"郑学"的出现。这是两汉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一大进步。但首先在今古文经学融合方面做出贡献的是郑玄之前的许慎。许慎在汉代是以古文经学大师的面目出现的。许慎的《说文解字》兼采今文经说即已体现了融合的精神,而他的《五经异义》更为这种融合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是汉代经学内部的两大对立派别.它们各以经学的正宗自居,相攻若仇,互不相让,形成极深的经学门户之见.直到东汉末年,郑玄在古文经的基础上,兼容今、古文两经,创立了通学(又称郑学),才使长达二百余年的经今、古文学之争告一结束.所谓通学,就是以古文经为主的经今、古文的合流.为什么通学会出现于东汉末年?为什么能以古文经为主实现两派的合流?为什么郑玄能成为通学的创始人?这决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并为经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本文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李秀娥 《南都学坛》2002,22(6):14-16
郑玄出生在东汉末年 ,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 ,他既深得古文经学派的精髓 ,又能超脱派别之见 ,兼采今文学派的优长 ,把今古文融为一体 ,遍注群经。郑玄整理图书的方法是 :备至多本 ,择善而从 ;审校舛讹 ,精心校勘 ;条理经书 ,普加注说 ;叙次篇目 ,重新写定 ;辨章六艺 ,阐明体用  相似文献   

9.
易学发展到汉末的虞翻表现出全新的面貌.这除了易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还有东汉经学和政治的重要影响,东汉经学和政治危机使易学家回到易学研究本身.虞翻在学术新时代的影响下创造出独特的象数解经体系,这表现在以卦气为基础,以卦变为其动态表现,以易象为其静态符示的动静结合的阐述模式;取象手段的多样性和卦象衍扩的丰富性;独创卦变系统,对后世言卦变者以至深影响.虞氏易的缺陷在于取象的过分衍扩和其体系碍于注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郑玄是汉学的总结性人物,其《尚书》训诂,是东汉《尚书》学之代表。郑玄《尚书》训诂,融古文、今文、谶纬于一体,是两汉《尚书》学谶纬化范围扩大的最好例证。通过郑玄,我们可以知道,古今文《尚书》学的对立并不妨碍双方对谶纬的吸收,谶纬在郑玄手中变成整合古今文《尚书》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训诂学会等单位发起并主办的全国郑玄学术讨论会从5月17日至21日在山东省高密县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十七个省市的四十八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五十多名学者和教授。会议收到论文四十余篇。会议得到山东省政协和潍坊市、高密县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郑玄(公元127年至200年)字康成,高密人,东汉大司农。他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文献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学问,“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其注经能破古今文学派的家法,实事求是,集汉代经学之大成。郑玄一生著述甚丰,其总数超过一百万  相似文献   

12.
东汉易学发展受社会思潮、学术风向与政治气候的影响,前期虽承西汉象数易学余绪却呈显谶纬化倾向,中期因官方与民间治易路数分野而形成双峰对峙,后期主动转型取得了较大发展空间,但不能因世而变最终陷入僵局。"局部地放大"东汉易学,其在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会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3.
郑玄改"逑"为"仇"、改"逑,匹"(《毛传》)为"怨耦曰仇",实现了对"《毛诗·关雎》"后妃之德"的转换。前人多认为是郑依刘向《列女传》改毛或郑误读《诗序》,但误读与选择的背后都存有价值判断。笔者尝试从郑玄所处时代的后妃观念、从东汉后宫的妃嫔伦理等方面探讨郑玄改动经传的缘由及注经时的现实关照与理想寄托。  相似文献   

14.
“因声求义”是传统训诂方法之一。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深入分析郑玄《礼记注》“因声求义”的训诂范围及其内容,证明“因声求义”作为较为科学的训诂方法,肇始于郑玄。而且,郑玄“因声求义”的思想,直接开启了传统训诂学研究音义关系的道路,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饶增阳 《南都学坛》2006,26(6):23-25
郑玄作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打破家法藩篱和学派界限,推开了今古文之争的壁垒,吸收两者的长处,遍注群经,创立了一套科学的文献整理方法:备致多本,择善而从;注明错简,指出误字;考辨遗编,审正真伪;叙次篇目,重新写定;条理礼书,普加注说;辨章六艺,阐明体用;解释篇名,撰著目录;分门归类,详注篇次。  相似文献   

16.
易学史研究应该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不断有所突破 ,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经学研究的路数 ,不应再将注意力放在经传注释、授受源流、学派演变和论争等问题上 ,而是应该将视野扩大到深受《周易》和易学启示、影响的整个思想文化领域 ,扩大到曾经研究易学、运用易学的所有重要人物和著作的思想主张。秦汉易学思想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秦代、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东汉前中期、东汉后期五个阶段。《易传》是秦汉思想的内在灵魂和重要源头 ,易学研究和运用是秦汉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 ,易学思想则是秦汉思想发展的主潮、主旋律。一部秦汉思想史 ,可以视为秦汉易学思想史的衍扩和伸展  相似文献   

17.
论两汉易学的形成、源流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细地阐明了两汉易学形成的原因、学派及其特征。指出政治上的需要、统治者的扶植和功利所使是两汉象数易学产生的外因,易学发展的需求是其内因。从其渊源言之,两汉易学传自田何,田何传自孔子。经田何几传,汉初形成了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加上民间费、高两家,共六家,其中孟、京两家易学是其主流。东汉易学师承西汉,以费氏易为主。两汉易学有四大特点,即笃守师说;崇尚象数,资取科学,杂糅神学,这四点与其它时期的易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学术上利弊也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南朝皇帝宗庙"禘"、"祫"(殷)祭祖礼制虽然大体上沿袭晋制,但也不乏依据适时原则而有所变通之处。宋既沿袭东汉、东晋相关制度,以"禘"、"祫"为同一祭礼,称之为"殷",每间隔三十个月,于夏四月或冬十月举行一次"殷"祭礼,又依据东汉儒者何休、郑玄学说,将"殷"祭礼的举行时间与三年丧礼联系起来。南齐依据王俭之说,大致沿袭东晋制度,每间隔三十个月举行一次"殷"祭礼。梁在大体上遵循郑玄"禘"、"祫"祭是两种不同的祭礼、"禘"祭小、"祫"祭大学说的同时,依据有关记载和自身的理解,对郑玄"禘"、"祫"祭举行时间间隔学说进行了变革,实行"三年一禘、五年一祫",三、五不相通数之制。  相似文献   

19.
每当论及谶纬在东汉的发展,人们都知道谶纬在东汉地位崇高、影响巨大,而绝少有人注意到谶纬在东汉的禁毁.其实,东汉郑玄已开“汉时禁纬之说”的滥觞,此后唐代学者贾公彦、孔颖达都支持“汉时禁纬之说”.由于正史无载,“汉时禁纬之说”被清代阮元指斥为谬论,当下更无人对其进行证实.实际上,“汉时禁纬之说”是成立的,谶纬在东汉确实曾遭到禁毁.  相似文献   

20.
汉代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兴盛时期。东汉郑玄是其奠基者之一。从《毛诗笺》我们可以看到郑玄对中国训诂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一种训诂体式,创立一个训诂流派;实践随文而释、因文为训的训诂原则,保存字词的古义;以声音贯穿义诂,实践了形、音、义的统一;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