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近代著名的经世名臣和著名学者,梁章钜著述繁富,在清代中晚期的学者中,可谓是成就卓著。他所著的《称谓录》、《楹联丛话》、《枢垣记略》等著作都堪称是各自领域的创新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梁章钜的著述成就,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在近代文化史上,梁章钜是一位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文化人物。  相似文献   

2.
单道开,敦煌人,两晋名僧之一.早年在敦煌出家,习禅法.后居(?)罕.十六国前期曾游学于后赵之邺城、许昌、东晋之建业.晚年卒于岭南罗浮山.梁慧皎《高僧传》和《晋书艺术传》,都有他的小传(以下本文引及此二传者不再注明出处,简称诸传).单道开在十六国两晋佛教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学界间或有人提及,单道开生平及他与莫高窟创建有无关  相似文献   

3.
李鼎铭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开明人士,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医学,教育,历史,哲学都有研究。1987年,在纪念他逝世四十周年之际,新发现了他写的关于蒙古历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述——《蒙古历史教科书》。该书写于1916——1917年,当时李鼎铭先生应聘任陕西榆林中学教员,讲授国文、历史等课程。为应教学之需,同时也为了使人对蒙古历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便“依据我国古史及近人著述”,在作了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此书。全书分总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等部分,纲目清楚,内容广博,史料较多,叙述简明,且观点也较确当,实为辛亥革命之后蒙古学研究方面的一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早在康有为办的万木草堂里就已经读过吉田松阴的著作 ,流亡日本后更因崇拜吉田松阴和高杉晋作而改名为吉田晋 ,称吉田松阴为“新日本之创造者”。他专门收集吉田松阴的著述 ,并抄录、出版了《松阴文钞》。从中不难看出吉田松阴对梁启超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 ,梁启超和吉田松阴在变法维新和救国图存等政治抱负上是相知、相通的。  相似文献   

5.
方东美 ( 1 899— 1 977) ,安徽桐城人 ,现代学者、哲学家 ,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又一是位诗人。三、四十年代 ,他已享誉于哲学界和教育界。四十年代末他去台湾 ,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他毕生立足于教育界。当今一些学业有成、正活跃于哲学界的学者 ,如刘述先、成中英等人 ,是他的学生。方东美著述宏富、思想活跃。美国当代学者S·瓦赖特科在评论方东美的英文专著《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一书时 ,说 :“方东美教授能轻而易举地从一场关于中国佛教理论深奥论点的讨论 ,转移到对存在主义的现代倾向进行评述 ,在他的评论中穿插…  相似文献   

6.
郑樵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大史学家,《通志》一书是他毕生著述的总集。他的“会通”思想是其编著《通志》的总则,书中的《二十略》是他在史学上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7.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又是一位倡导"开放主义",勇于向西方学习的爱国主义者.本文拟从以下四方面论述张謇的开放思想及其对近代精神文明的影响和作用.一张謇开放思想的独特之点,首先在于他具有相当广阔的开放观念.在我国古文里,"开放"两个字本含"破启锢闭"之意.但它与现代意义的闭关(或闭关主义)相对而言,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张謇使用"开放"这个词,在他的著述中,首先出现于1913年.之后,在他关于教育实业的大量文章、演说中又加以阐发,出现了"乐于开放"、"受开放之益"一类词.他说的"开放"范围很泛.如《张季子九录》中,有以人与物的关系言开放,也  相似文献   

8.
西藏佛教夏鲁派祖师布顿大师及其著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顿仁钦朱(1290—1364)通称布顿,元人译为卜思端,他是西藏佛史里在佛学方面一位极有名的人物,他对西藏佛学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著述。可以说他是萨班以后,宗喀巴以前,最大的一位佛教学者。他有不少知名弟子,其中有的曾做过黄教祖师宗喀巴的老师。他死后,在夏鲁寺形成了他的活佛转世系统,他的学说由其弟子和转世后辈继承下来。他在佛教教义上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政治势力方面,却从不涉足。本文拟对他的生平和著述作一概要论述,并对他在西藏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以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葛洪(283~363),丹阳句容(今江苏扬州)人,是两晋之际重要的道教理论学者、社会批判思想家、医学家。他著述宏富,可比班、马,《抱朴子》内、外篇是他最为有影响的著作。《抱朴子内篇》已由王明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著成《抱朴子内篇校释》出版(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而《抱朴子外篇》因为葛洪用典繁多、内容博杂,阐释难度颇大,向无良好注本行世。杨明照先生集四十余年之功,终于撰成《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两大厚册(中华书局1991、1997年版),其书搜罗材料丰富、校勘精勤,嘉惠学林。但其中尚有些微疏漏,今举一例如下:《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被誉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在我国思想史上建有不朽的丰碑。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开一代学风,在古代学术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在其晚年写就的。他的《明夷待访录》写成于五十三岁;《明儒学案》写成于六十七岁,而《明文海》则撰成于八十三岁。正如其私淑弟子全祖望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所说:“公虽年愈八十,著述不辍”,甚至于当其老病不能书写,犹口授其子黄百家代书。  相似文献   

11.
一冯友兰先生是属于本世纪在中国能够提出自己哲学体系的少数哲学家当中的一位。在从事学术活动近七十年的时间中,他一直艰辛耕耘,著述丰富,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建国前,冯先生的主要哲学论著有《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和  相似文献   

12.
<正> 郑鹤声先生与世长辞了.但他的丰硕的著述,将与世长存.郑先生是一位早有成就的学者.早在学生时代,上海中华书局于1924年就出版了他的《汉隋间之史学》.1928年,即他27岁之时,商务印书馆就为他专门安排出版郑氏史学丛书,先后出版了他撰著的《中国史学史》、《史汉研究》、《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文献学》、《亚洲诸国史汇目》、《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袁枢年谱》等著作.  相似文献   

13.
一、张宇初身世及其著述 张宇初,字子璿,别号耆山。明初道教思想家。其祖先张道陵于汉末创立天师道。此后,“天师”称号一姓相传。至张宇初已传至第四十三代。张宇初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嗣教。《明史·方伎传》中记载其“建文时坐不法,夺印诰,成祖即位复之。” 张宇初在张氏后裔中是很富有才华的一位。他一生中做了大量的道教文献整理和撰写道教经书的工作。永乐四年(公元1406  相似文献   

14.
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出生于江南士族家庭,祖陆逊,为三国东吴名将,孙策之婿;父陆抗,孙皓为帝时,任大司马之职。公元274年,陆抗卒,13岁的陆机领父兵为牙门将。公元280年,晋武帝统一了中国,他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十年,不肯出仕晋廷。直到武帝时代后期(公元290年),才与弟陆云一起到洛阳,从此开始了仕晋生涯。惠帝即位后,陆机相继任太子洗马、著作郎、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等职。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长沙王司马义,陆机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二十万攻打洛阳城。由于司马颖宠宦孟玖之弟孟超,“不奉命令”,“纵兵大掠”,导致河桥大战机军大败,司马颖听信谗言,将陆机杀于军中,时年仅42岁. 陆机文才超群,辞藻宏丽,擅长诗赋文章,所著《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之作,他无疑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由于这样,以往在论评陆机时,人们主要着眼于他的文学方面,而对他的史学成就很少论及。在陆机一生经历中,曾撰有不少史学论著,诸如《辨亡论》、《五等论》、《汉高祖功臣颂》,以及已失传的《晋纪》、《晋惠帝起居注》、《晋惠帝百官名》、《吴书》、《要览》等,因此陆机还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历史评论家.  相似文献   

15.
士人好名的风气并不始于两晋,而是在汉末便已经开始,但是两晋士人营名的风气却很盛行。两晋土人好名之风对当时社会政治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可是,直到目前学术界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论述,本文试对两晋时期士人好名之风的形成及其主要表现作一番初探。  相似文献   

16.
综观一部晋国史,历代晋卿的政治、军事等作用始终直接关系到晋国的兴衰存亡。本文拟就晋卿在这方面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晋卿之特点晋国是周初的封国,依周制,晋国的卿是和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同时产生的。“天子有公,请候有卿”。①“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②至对叔虞时期及以后几代晋侯的卿为谁所任,无考。从一些资料看,晋国初期卿位多以文职担任。如孙伯(?)本晋中掌典籍之官,但为正卿。之后,随着兵事的增多,卿位又逐渐由武职兼领。如太子申生将下军,“而位以卿”。③特别到晋文公时期,武职将  相似文献   

17.
府谷县环保事业的开创者赵生荣《投资与合作》驻陕晋蒙联络处主任在陕晋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国最大能源基地神府煤田中心府谷县,有一位环保事业的开创者,他就是府谷县环保局副局长傅马晓。博马晓是府谷县清水乡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功勋卓著,曾受到中...  相似文献   

18.
也论梁启超的“流质易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有特色、亦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不仅以著述众多而闻名,更以善于变化而著称。他一生思想变动频繁,令人目不暇接。所以,他的老师康有为称他是“流质易变”;同时代的革命党人则斥其为“首鼠两端”、“蝙蝠小人”;至于后来的史家,则既有人贬之为阴险狡诈、“风派人物”,也有人称赞他是顺应时势的爱国名家。但综观各家的议论,其核心问题无外乎这样三个:即“流质易变”的原因;“流质易变”中不变之因素;“流质易变”的评价。本文无意于开拓新的议论话题,只是想在这三个老问题上下点功夫,以求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梁启超。  相似文献   

19.
黄克剑 《东南学术》2006,1(6):115-123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唯一没有形成自己的美学体系的人,他的散见于各类著述的论说美和艺术的片断文字须得借着解读他的思辨"自我"去领会,也须比勘于康德乃至谢林、黑格尔的美学艺术见地去把握.他的思辨知识学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其美学或艺术思想虽未必可许以相应的地位,却毕竟表明了审美之反省相应于哲学运思之延续而不曾中辍.  相似文献   

20.
葛洪(约283年——343年)不仅是一位道教神仙学家,而且是一位社会政治思想家。他所著《抱朴子》一书,既研究了神仙学说,又讨论了社会政治问题,企图把儒家的治国安邦之策与道教的长生神仙之术合二为一;尤其是外篇,不仅讨论了道本儒末的思想,而且主张兼采百家之言,还总结了汉末与三国末年吴国的政治衰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颇有见识的“贵贤”、“任能”、“审举”等的用人思想;并对汉末魏晋社会上兴起的浮华任诞的所谓“魏晋风度”进行了抨击。所有这些思想,对于两晋之际动荡思安的社会来说,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