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在区域经济的视角下,对石家庄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石家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以完善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转化对地方的经济发展重要性不可小觑。成都市双流区创新发展路径,推动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地方治理发展、提升高校与研究院科研动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等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对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阐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具体分析现阶段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管理者、被管理者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高校提供科学创新管理的思路,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最终落实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高校新型科研机构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和目前科技工作的重要力量,更是高校提升科研实力的有益探索。探索党建工作在高校新型科研机构中的作用机制,以党建创新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对促进高校新型科研机构的稳步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党建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出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建议,为进一步创新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党建工作开启视角。  相似文献   

5.
陶冶  张茜 《科学咨询》2023,(9):115-117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仍旧存在校内外师资联动不足、产教融合不足、区域优势利用不足、各级管理不明确、与专业教育配合不够等问题。基于协同理论,本文对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中各方协同困境进行剖析,结合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塑造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协同体系新思路,为相关高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基础,是最新科技成果的主要提供者,是技术转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促进高校科研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湖南工业大学轨道交通产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创新需求脱节,多主体办学未形成有效合力的瓶颈。为破解该难题,2016年,学校新成立了轨道交通学院,提出了“1234”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一体化”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二元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载体,“三个互通”资源汇聚通道,“四维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显著成效,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地方高校提供校企合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体系对于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梳理,国内外优秀经验总结,同时分析成都市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提出了针对成都市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日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探索。而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及单个省或城市的创新体系建设。实践证明,创新能力不单取决于单一领域或单一部门,还取决于各部门间的联系与互动。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技术并非第一难题;如何让相关地方部门打破利益壁垒、跳出单个地方的囹圄开展科技合作,才是问题的关键。本文拟从公共管理视角,从利益协调、制度完善、组织构建等方面探讨长三角跨行政区创新体系中的地方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专家点评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制订高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准,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设置、评价、指导制度,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推动各地优化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1.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在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格局。在促进产业集群不断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锤炼出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品牌,造就世界一流的创新经济区域。着力构建和完善富于特色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实施原始性创新战略、技术集成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区域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争取将更多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纳入创新试点,强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环境,最终确定城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创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构成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要充分保证并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就必须要首先保证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关于有效创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从科技创新、思维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及管理机制创新等几个角度分析了科研档案管理的创新工作开展,从而深入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高校积极贯彻精细化理念,并依托其推动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改变财务工作的整体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深入探索高校财务管理的优化调整方向与具体方式。文章首先阐述高校财务管理推进精细化模式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在明确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探讨精细化导向下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财务管理体系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任凯  林琳  王昊 《科学咨询》2023,(10):63-65
与研究型大学或传统综合型大学不同,地方高校构建科研育人体系,应把开展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供给侧改革作为优先性逻辑,把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求作为终极性逻辑。然而,在现实境遇中,由于育人制度不够完善,地方高校科研育人存在着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困境。高校优化科研育人体系,应当以优先性逻辑为基础、以终极性逻辑为核心来展开,从制度、管理、技术、载体等各个层面来优化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曾一度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当下在大家就这一问题形成普遍共识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如何搞科研,如何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形成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形成科研特色,提高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科研强校,通过融入人才培养、聚焦科研优势、对接地方战略,打造了科研品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近年来服务地方经济的主要指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淮安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进高校.  相似文献   

16.
江山 《决策》2011,(6):I0015-I0016
中央科研院所的区域根植度 近年来,随着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深入开展,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陕发展是地方政府推动本地经济工作的新模式。由国家重点投入的中央科研院所,遵从政府使命和公众利益原则,在从事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开发及国防科技研发等“国家使命”的科技活动同时,根据区情区况,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学界的讨论来看,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分为几个层面,如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等。本文对这些层面的创新系统进行了比较讨论。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在国家层次上推动创新的网络互动系统,体现国家战略目标和意志。区域创新系统是在区域层次上推动创新要素的发展与互动网络的形成,体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则突出了在区域层次上推动以技术创新与发展区域专有技术为主的网络互动系统特性,是发展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性阶段。对于中国的各个区域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空间较小,产业政策必然更多的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宜突出其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不容置疑,从高校自身来看,主要是因为这类院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解决这一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创新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城市近郊区往往同时面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实际建设中的无序性等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一直成为大城市郊区治理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人地关系分析、区域创新、城市治理三位一体的大城市郊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思路。其中,人地关系分析是基础、区域创新系统是地方政府的新目标、城市治理则是实现这个新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品设计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探索应用型高校一流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策略。依据《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文章通过聚焦信息社会对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技艺协同的育人理念;理实“一体两翼”,构建一流产品设计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新体系;融合创新,多方位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平台;互融互生,创建多成果导向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