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卢庆芳 《科学咨询》2007,3(19):13-15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向自然开战"、"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开始在人与自然新的实践互动基础上不断加深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邓小平逐渐形成了"加快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辩证统一的基本思路,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观点和论断.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纵观这一思想变化过程,它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实施生态城口建设,是城口县立足实际作出的科学战略决策。生态城口建设推进的情况,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事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此,笔者作了如下思考。建设生态城口是城口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城口,是城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  相似文献   

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原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原崛起有着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关于发展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4.
赵心梦 《领导科学》2021,(1):126-126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度,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以此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切实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我国经济学类较为典型的系列教材之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导论》(李欣广著,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推进了生态理念与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有机融合,系统阐释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建立生态文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王茹 《管理世界》2023,(3):19-30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求,适时调整发展模式,推动人与自然关系走向更加和谐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制度和法治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幅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在自然基础性地位与认识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要求与粗放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生态系统性与治理碎片化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公共性与主体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牢牢抓住结构绿色优化这个牛鼻子,构建激励共容、多元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生态和谐思想是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怎样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也是对全球生态伦理的重新审视。我们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和谐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始终处于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九寨沟景区的落脚点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景区经济发展与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景区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景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深刻认识,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促进我国可持  相似文献   

11.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道路的理性选择,是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的良方。生态环境危机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折射出严重的制度危机。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建有助于人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制度文明,才能走上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机盎然的绿色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提出的全新的思想体系。构建和谐企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一、和谐企业的核心是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孙寅生 《决策探索》2007,(20):15-16
科学发展观融汇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4.
赵辉 《管理科学文摘》2009,(29):237-238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环境保护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高校实验室是教学实践环节和创新活动的基地,也是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础保障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安全与环保工作对高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着力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实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大举措。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指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调“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表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党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为这一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推进了这一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把我们党的这一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并根据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对这一发展观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认识生态价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质小区。  相似文献   

19.
李辉 《决策探索》2008,(14):38-39
一、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般而言,和谐社会指的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在新世纪,我们党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内核和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和谐社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闫建龙 《经营管理者》2009,(18):302-302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应有之义。面对现今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自然生态观是当务之急。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文明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