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证融通”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衔接(简称“双证融通”),它是指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和沟通。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高职会计专业推行“双证融通”,是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也是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双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融通,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前,职业教育正在全面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新体系,“以‘岗课赛证’引领‘三教’改革,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一体”是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要应对这一新要求,传统的税务会计工作模式必然要改变,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要及时转变,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文章主要分析“岗课赛证”的基本育人要求,探究现阶段高职院校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岗课赛证”背景下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持续、高效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本文探析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对直播营销课程建设的影响。本文基于电商直播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解析,将培养要求与所需技能知识相融合,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利用基础理论、技能以及实训任务模块的课程结构,构建完善、创新、标准的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直播营销课程中,通过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电商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让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更加明确,为国家培育出一流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职业学校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培育全媒体运营师,需要找到着力点和落脚点。在实现机制上,以岗位需要为前提,构建网红实践教学模式;以课程资源为核心,创新教学改革机制;以各类竞赛为核心,构建激励机制;以职业技能证书为载体,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在实现路径上,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重构课程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三教”改革;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职业技能证书为落脚点,构建育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一体化设计为突破点,促进多要素全方位、全过程融合,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复合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商务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视觉营销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关系到电子商务美工岗位人才的培养。文章以视觉营销设计课程为例,提出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岗课赛证”融通对课程进行改革,以岗位调研为起点,通过调研企业美工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岗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以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支撑,重构课程内容,确定任务训练点;完善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实施产教融合,实施项目化教学;构建多元、多层次的课程评价体系。最后,以培养的美工人才与岗位之间的适应性及差异性判断课程改革的效果,为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岗课赛证的融通,但探索重点均集中于意义与内容上,对于融通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较少,导致推广工作难以真正展开。虽然高职院校已经大量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但与专业课程教学并未有效融合,课证融合难以达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的目的。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有效途径和方法迫在眉睫。基于此,文章以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为例,讨论该课程岗课赛证融通的途径,旨在为其他课程或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金念 《科学咨询》2023,(12):172-174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旅游业的飞速增长,应用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鉴于此,本文阐述了“政校行企协同、岗课赛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内涵,并探讨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此外,本文还对“政校行企协同、岗课赛证融合”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是高职教育中的新兴专业,将“养老产业精英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标。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老年产业、社会工作、医学、护理、保健及产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成为能够从事一线养老护理员、社工、保健按摩师、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为此,教师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过程中,应将“课证岗”融合作为本专业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手段。这包括将专业对口的具体岗位要求、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要求与专业技能教学目标进行深度融合,以构建现代化、高效化、多元化的专业教学环境。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质量和高素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高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课证岗”融合的策略,旨在推动本专业的教学革新,实现人才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9.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其强调综合育人也是现阶段金融专业落实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能够确保各部分均符合人才培养的标准,进一步连接产业、实现创新。文章以证券投资实务课程为例,深度分析“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模式的内涵,剖析问题,进一步加强对该模式应用方式的研究,从岗位需求、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等多个角度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人才质量。  相似文献   

10.
魏松 《管理科学文摘》2010,(13):154-155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体系。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建造过程特点,从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出发,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将课程学习与岗位证书的考核结合在一起,全面培养适合当今建筑行业所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发展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产教融合"给高职教育理念带来了重大变革,它能够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赢。本文试图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探讨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普遍问题,提出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移动商务专业深入实施“1+X”证书制度,有助于推进移动商务专业建设,实现课程内容对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目前,湖北省部分高职移动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毕业生适岗能力差、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教师前沿知识更新不及时、质量评价缺少企业参与、评价的质量和可信度不高等问题。对此,应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双师”素质水平;改革评价体系,实现学分互换。在“1+X”证书制度下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对缓和移动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商务英语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商务英语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职业学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趋势。本文通过对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课证融合教学体系的结合,针对商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结合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对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课证融合体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在实施"双证式"教育过程中,在观念上、师资上、课程设置上等都存在问题,因此需要从这些方面予以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有效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教学组织规范、有序的基础.高职各个专业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本文从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出发,结合专业特殊性,探索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职创业教育是我国教育行业所关注的又一个热点话题,会计专业的教育也不例外。虽然会计专业在市场上的供需量比较大,但是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难的问题也突显出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在高职的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学生潜能达到顺利就业和创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回顾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壮大,但同时教学质量也受到了挑战。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前人提出了“课证训结合”、“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训证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才刚开始,选好课程,抓住重点,通过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可以打通很多传统课堂存在的瓶颈问题。目前,微课这种灵活、主题突出的新型教学形式,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带来了转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推广实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很多专业都出现了专业资源库建设的高潮.然而在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个性化特征不明显、实训环节比重不高、整体利用率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集中出现影响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本文拟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