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科普工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程度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和非农就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薄弱,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为此,完善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大力培育创业型农民,加快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程度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和非农就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薄弱,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为此,完善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大力培育创业型农民,加快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特色现代农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抓手,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而农村科普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阐述特色现代农业与农民科普教育的关系,探讨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中的科普传播,提出以农民科普教育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嬗变,培育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是关键。在青年农民成为新型农民中坚力量的今天,注重对青年农民素质的培育则是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环节。在青年农民物质富足当下,对其精神文化生活的关照已成必须。青年富有个性的特征,使得青年农民精神文化的属性应根据时代需求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但是由于中国的国情所致,“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农业和农村面临挑战,需要职业教育的科技武装我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而现代农业信息的传播,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村职业  相似文献   

7.
<正>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动农业新一轮创业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它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市场农业转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了农民分散经营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技术水平低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矛盾。实践证明,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只有把科技进步贯  相似文献   

8.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不仅是当前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的农民培训。包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等等。“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作了明确部署,要求“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相似文献   

9.
方春华 《决策》2014,(4):J0008-J0009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含山县作为安徽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在培育更多、更大、更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狠下功夫,不断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五个机制"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张曼 《决策与信息》2010,(12):237-238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大量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出现人力资本空心化的现象。我国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的“富足”与人力资本的“空心化”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做好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6.2.11-2006.2.17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2月11日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开辟各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脱离了这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荆州市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激发农业生产潜能,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的途径与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及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迈向新台阶的强大动力.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加快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塑造新型农民,是确保河南农业不断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就河南农村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分析,并就进一步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咨询与决策》2014,(10):40-41
襄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在全省有重要位置,在全国也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襄阳市坚持抓粮食保供给、抓加工增效益、抓统筹促和谐、抓创新增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一,畜牧业生产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全省第二,家庭农场数量全省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八年两位数增长,连续五年增幅超过城镇居民,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示范市”。  相似文献   

15.
<正>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适应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施标准化生产、抵御市场风险、推进农  相似文献   

16.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该文通过比较两岸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措施和闽台两地对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提出完善中国大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对农村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则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目前,陕西省级财政已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34个试点县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是实现"农业丰、农民富、农村稳"的基本路径,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通过对道里区、呼兰区、阿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考察、对三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思考,建议:遵循倒层级补偿的原则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总结推广农业产业化新型组织模式;培养农村中的经济能人。  相似文献   

19.
刘善璧 《决策》2001,(5):36-3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这种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难以适应.近年来各地的探索表明,实现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变股民,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的有效途径,是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任务,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又是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这一任务告诉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必须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更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新农村的“新”丰兽伙掘存.一县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强化产业支撑,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