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对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要素和发展的思想的阐述,是马克思新哲学体系探讨的最后一篇论文.上文谈到,作为总体的人类实践,是由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交往实践、生活实践等不同形式的实践组成的.而不同形式的实践和每一具体的实践活动,又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实践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又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也作过经验的考察和理论的阐述.这是我们考察新哲学的实践范畴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关于实践的要素第一,从基本框架看实践要素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的要素的揭示,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主要对象.因为作为人类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的物质生产劳动,集中地体现了各种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共性.同时,他们对物质生产实践要素的阐述,是先从构成它的基本框架着眼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的基本框架是由若干骨干要素来构成的.马克思认为,  相似文献   

2.
朱秀英 《齐鲁学刊》2007,4(6):123-129
生产力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自组织聚合体。从内涵来看是人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改造世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从外延来看是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力的统一体;从构成要素来看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体;从载体系统来看是由主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潜在性要素、准备性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在现代社会,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家庭则是指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一种基本形式,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构成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提供有规律的性控制、劳动力的再生产、经济协作、情感的满足以及重要的保障等多种功能。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并由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相互依…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产力的要素的争论,由来已久。“苏联和我国的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之争。生产力概念究竟包括两个要素还是三个要素,是学术界比较关心但又未得出一致结论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两要素说”与“三要素说”之间的争论,仅是关于劳动对象是否可成为生产力要素的争论;而实质上,双方的分岐却在于他们所探讨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概念,即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从人类与自然对立的关系上把握的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与作为具体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从构成物质生产一般条件的各因素的关系中把握的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应当指出:这一结论是对双方观点的理论实质抽象的结果,而不是分岐双方的拥护者实际从事什么学科研究的调查总结。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可能是非哲学的,即他没有从世界观的高度理解这一问题;而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人却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超出具体科学的范畴。但由于“两要素说”与“三要素说”对于各自的理论本质都是不自觉的,从而不仅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对方的影响,而且谁也没能进一步探讨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前提: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根据各自理论的需要,从各自的理论出发加以理解,从而在不同意义上把握的人类物质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的要素问题,既是理论界长期关注和争鸣的问题,也是目前条件下进一步深化生产力范畴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提出以下观点供思考.有种观点绝对地否定把生产力本身的内在要素归结为人和物的“二要素说”以及归结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三要素说”,这是欠恰当的.因为,第一,从方法论上讲,“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遵循的是“实体还原”的方法,即把现实生产力还原为它的原始单元,这些单元都是一定时空中存在的可感形体,而且对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的功用.“还原”本质上是一种“分解”或“分析”,而“分析”的方法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把人和物看作是生产条件的要素,把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看作是劳动过程的要素,这正是“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立论的经典依据.我们认为,生产劳动的实现和生产力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因而实现生产劳动的要素同时也是形成生产力的要素.第三,“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揭示了现实生产力的实体构成,便于向我们呈现和说明简单生产劳动的情况,特别是原始生产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管理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透彻地研究、正确地认识现代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科学有效地领导经济工作,加快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亦是一种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根据多年对经济学的研究思考和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体验考察,笔者认为,管理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生产力。 一、管理也是生产力要素 管理即管护料理。本文所言“管理”是狭义的。狭义的管理即作为生产力直接要素的管理,是指在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从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① 。包括微观经…  相似文献   

7.
由王征国撰著 ,人民出版社 2 0 0 3年 11月出版的《新生产力论》一书 ,由导论和 11章构成 ,旨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作出新的理解和阐述 ,对新生产力发展的现状作出新的概括和回答。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它实际上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然而 ,现代社会不仅存在着物质生产 ,而且还存在着知识生产、信息产业、虚拟资本等等 ,这就需要重新定义生产力。该书认为 ,新生产力是指人类所从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系统功能 ,它由知识创新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和虚拟资本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这样来定义新生产力 ,…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产力的三个论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的地位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述和我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地位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论点。 1.生产力源泉论:生产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生产力的运动和发展,是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类为了能够生存,首先需要有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正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改造、改善、协调、保护自然界,索取和创造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人类这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善自然、协调自然、保护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现实的智慧和力量,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变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前进。同时,“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淅”。“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本质最普遍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产实践(广义上的物质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人自身增殖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本文所说的物质生产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二是交往实践活动,它建构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直接创造和发展着不同的社会形态。生产决定交往,它是交往的基础和前提;交往又制约着生产,它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生产和交往的综合统一作用,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本文着重对交往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初步分析。在世界进入普遍交往的时代,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生产力几“要素”探讨的较多,对生产力的本质问题却未作进一步的分析,而在理论上搞清这一问题,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极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的观点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并把生产力规定为“二要素”、“ 三要素”.“要素”说意味着生产力要素本身还不就是生产力本身,它只能是要素,只有当这些被规定的生产力要素结合起来时才能形成生产力或被称之为生产力.照上述理解必然产生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把生产力与生产等同起来.不论是“二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还是“三要素”(再加上劳动对象),这实际上都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的要素,而这些要素的结合实质上也就是生产,而生产和生产力显然是不能等同的;二是,把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研究状况 关于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的问题,我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已经讨论了好几十年,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争论。考察近年来的各种观点与争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陈诚道、司庸之的文章提出生产力的三种形式:基本生产力、大生产力和飞跃式生产力。基本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基本含义是指构成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这三个要素,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大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管理。“大”的含义,一是相对于基本生产力而言;二是相对于经验管理的作用而言,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管理不再是经验式的,而是科学的、理性的,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被引入生产力中。飞跃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历来是学理界研讨的重要课题。但是,长期以来,对生产力的研究存在着一种偏向,这就是忽视生产力主体性的研究。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理论境域中,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人的物质力量,具有主体性。生产力的主体性即生产力的属人的性质。主体性不仅是劳动者的本质属性,而且还凝结于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引领着物质生产的全过程,积淀在生产结果中,成为生产力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3.
一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业按照生产力要素最佳组合的科学规模进行生产和经营。这里的生产要素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即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土地从广义来说,除土壤外还包括自然森林、矿藏、水、野生动物以及阳光空气等。劳动力包括劳力、管理、技术等。资金作为人类过去劳动成果的一项要素,内容繁多、范围广泛。如农业中的建筑、水坝、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种子、肥料、饲料等均属资金的范畴。农业中的现实生产力:就是土地、劳动力、资金这三类不同质的要素,在特定组合方式和数量对比下所形成的生产力有机系统。也就是说,生产力诸要素必须组合成一定规模的有效运转整体,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并非来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而在于其内在的两种力量。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它的存在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形成的逻辑起点 ,它的发展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继动力。二是物质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特殊功用 ,使其成为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5.
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革命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方向。生产力包括三个物质要素(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两个非物质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是以渗透到三个物质要素中,改造三个物质要素,提高三个物质要素的素质、能力和水平,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则是改善和调整三个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也就是说改善人(指劳动者,下同)同生产资料,人同生产对象,改善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改善分配方式等,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达到促进生产的目的。科学技术是特殊形式的生产力,它必须体现在三个物质要素中,经济体制的改革则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体现出来的,它是以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去影响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正> 首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包括三个要素,即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并用于生产过程的劳动资料以及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生产力的主体,但是并没有把生产力的复杂系统包括无遗。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这是生产力经济学必须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认识这一问题,对于经济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都有一定的意义。人们对于生产力构成的研究,往往把眼光停留在生产力基本构成这一层次上,通常只研究生产力是由哪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似乎只要把复杂的现代生产力系统还原为劳动者、劳动资料等要素,现代生产力的构成就搞  相似文献   

18.
<正> 一、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生产力表示的是人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的关系,是人在改造自然、谋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它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对生产力进行不同界说。比如,人们可以按照生产力的存在形式及其在人类获取物质资料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将生产力划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也可以按照利用层次的不同,将生产力划分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与间接可能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是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有广狭之分。所谓广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成员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看来,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物质文化和企业的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的。所谓企业的物质文化指企业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技术设备、物质产品等。所谓企业的精神文化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理想和信念、企业风范等。所谓狭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的精神文化。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道德是企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这应当是毫无疑义的。然而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是理论家往往把经济与道德对立起来,认为,在企业用抓生产、抓效益是唯一的,抓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1884年的序言中,早已明确地提出了“两种生产”的原理,但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多年来人们一直单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去探讨教育本质的规定性,或是把教育归属于上层建筑、或是把教育归结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总是局限于教育与人类物质生产的关系这个范畴内,而对教育与人类自身生产的关系却予以忽视。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就教育与人类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对教育的本质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