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多变量Johansen协整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购买力平价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文章运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名义汇率与中美物价指数之间的多变量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规律.不能单从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判断人民币汇率水平.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估值与运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购买力平价估值的应用非常广泛.一是充当国际比较的货币转换因子;二是作为均衡汇率,为两国之间汇率是否失衡以及汇率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文章分别以绝对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形式为线索,对改革开放以来测算和应用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估值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和综述.本研究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对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估值可能更加精准,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运用可能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3.
购买力平价和汇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通常把购买力平价作为分析判断汇率三走势的依据之一。有人甚至利用有关国际组织公布的购买力平价数据来指责我国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进而提出人民币应升值的要求。分析表明,由于汇率和购买力平价的决定因素不同,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而且,由于各国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汇率和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程度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呈现出不同的走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4—2009年间中美两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及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月度数据,并结合ADF单位根检验、Engel-Granger两步法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对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名义汇率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仅单变量模型和两变量模型下相对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变动不具有解释力,而且三变量模型下国内外消费价格指数对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变动也不具有解释力。此外,还对购买力平价在中国失效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购买力评价理论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购买力平价主要运用于均衡汇率确定和国际经济比较中,文章通过分析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及其理论的假设前提,针对购买力平价在现实运用中的局限性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和比较将购买力平价理论运用于均衡汇率决定和国际经济比较中存在的差异,以探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现实运用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多种汇率分析法对人民币汇率水平与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用大量数据证明了人民币不仅没有被"低估",而且存在着严重的高估和结构问题,一种畸形的台阶式结构,这是许多国家长期实施低汇率政策的结果。双顺差与交易汇率的升值压力等掩盖了人民币高估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PENN效应为基础扩展购买力评价法,并且结合转型国家的特征,采用164个国家1980~2010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人民币均衡汇率.结果表明PENN效应和结构转型对实际汇率波动有稳健的解释力.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均衡汇率逐年下降,2005年企稳回升.根据置信区间分析,2008~2010年人民币汇率已被严重高估;即使考虑中国购买力平价数据存在20%的高估,人民币汇率也已经进入合理区间甚至高估.所以,人民币不仅不应该升值甚至需要一定贬值,以防对经济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8.
如何看待我国的购买力平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购买力平价法是否客观地评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购买力平价能否作为我国汇率形成的基础?这些问题不仅国际社会众说纷纭,国内的看法也不统一.  相似文献   

9.
余芳东 《统计研究》2016,33(2):35-42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力平价和价水平指数等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趋同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全球价格水平的趋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20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通胀上升、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市场化程度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等因素作用下,发展中经济体价格水平对发达经济体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全球价格水平际出现趋同效应。在现阶段,我国价格水平相对较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适应。未来时期,我国价格水平继续上升的压力较大,与国际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即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呈现收窄趋势。为此,应着力控制通胀水平,稳定人民币汇率,谨防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过度升值的问题,继续保持价格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适度平衡。  相似文献   

10.
王娟 《统计研究》2012,29(3):41-44
 作为最重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但是重点针对亚洲新兴市场的研究依然有限。本文对七个亚洲新兴市场进行了购买力平价理论长期均衡关系的实证检验分析。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作者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数据采用1957年至2011年的汇率(以美元作为基础汇率)及季度价格水平(本文采用CPI作为价格水平指数)。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长期均衡在亚洲新兴市场中均不成立。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或许会导致其不理想结论的因素,并针对文章的实证研究得出新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1.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基本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检验实际汇率是否稳定。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在线性模型的框架下,应用ADF和PP检验考察购买力平价是否成立。尝试在非线性的研究框架下,基于ESTAR模型应用KPSS检验方法对中、日、韩三国的长期购买力平价进行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非线性的KPSS检验方法发现日本的实际汇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中国和韩国的实际汇率为平稳序列。这说明长期中日本的购买力平价不成立,而中国和韩国的购买力平价成立。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1922年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国际汇率研究和国际经济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由它引发的学术急诊也空前激烈.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有效性,西文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统计检验,并存在不同的结果.总观这些研究,对20世纪20年代浮动汇率的许多实证都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运行良好,但对70年代以后的浮动汇率的验证却显示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利的结果,可概括如下:以短期观点来看,购买力平价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比较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不同货币币值之间的比较问题。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们采用汇率或购买力平价为转换因子来折算不同国家的货币,以便用美元或国际元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计算各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水平等并进行比较。相应地,采用汇率法或图表集法时的计量单位为“美元”,而采用购买力平价法时应为“国际元”(注),这是由购买力平价理论方法本身及其计量单位内涵所决定的。比如,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资料,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即过去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为1.41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 ,其变动趋势集中反映了该国同期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在人均GNP的国际比较中 ,过去经常地以市场汇率为基础折算成美元标价进行各国间的比较 ,但是为了纠正市场汇率波动引起的折算偏差 ,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采用购买力平价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指标。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 ,分别列出人均GNP的汇率折算值和购买力平价折算值。由于按照这两种折算值的排序并非完全一致 ,对于某些国家 ,两种不同秩相差甚远 ,因此 ,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在各国经济实力、社会福利水平比较中哪一个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要比较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沿用的办法是根据官方汇率将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折算成同一种货币单位(如美元)。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由于汇率不能充分反映各种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和比值,因而按汇率换算无法反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差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既能直接比较,又能反映实际情况,统计学家们提出采用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方法。用购买力平价法进行国际项目的比较,其核心是计算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这项计算分为两步:(1)  相似文献   

16.
一、购买力平价在国际比较中的发展状况与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经济实力也迅速增长,如何科学、综合地评价各国的经济实力,反映各国在世界的地位,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国际比较中常用的方法是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但由于汇率易受到政治形势、政策变动、社会风尚以及人们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经常性变动,加上汇率仅代表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而不能完全代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包括的全部商品和劳务,故人们通常使用购买力平价进行国际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就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作个初步的分析.首先在利率平价理论揭示的利率与汇率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管制条件下的套利机制,然后阐述了我国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对利率市场化的约束.因此,本文分析遵循这样的内在逻辑:资本完全流动时利率与汇率的关系--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不完全流动时的套利分析--固定汇率制度对利率浮动的约束.  相似文献   

18.
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强的背景下,构建具有优良预测能力的人民币汇率预测模型意义重大。参数模型对汇率预测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模型设定是否正确,同时还取决于能否迅速探测参数的结构性变化以使用最佳信息估计模型参数。本文构建了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以及时监测模型参数的时变特征,探测最大化参数同质区间。结果显示:①在中长期(3至24个月)的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样本外推预测中,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能显著优于随机游走模型、购买力平价模型、弹性货币模型、利率平价模型、泰勒规则模型与偏移型泰勒规则模型这六种汇率预测主流模型,其预测能力也显著优于实时窗宽选择算法与自回归模型;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长期(3至24个月)预测中,其预测误差MAE度量相比于次优模型能降低 25%~50%。②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能迅速捕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拐点,预测人民币汇率走向并刻画人民币汇率的周期性变化,其长期(向前9个月)方向性趋势样本外推预测精度比次优模型提高了16%~40%。③断点前后的汇率动态结构性变化显示“811”汇改促进了经济基本面对汇率预期重要性的显著提升与市场风险偏好的转变。“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预期更易受外部冲击影响。加速利率市场化建设、提高国内收入、稳定物价、坚持带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有效的资本管制相结合等措施对促进汇率市场化、防止汇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杰 《统计与决策》2004,(11):31-33
一、关于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几个基本理论模型及相关实证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始终是国内理论界所关注并经常展开讨论的课题,讨论焦点往往是制定人民币汇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关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类:平均出口换汇成本说(殷梅生,1986;许少强,1995)、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之比(景学成、周林等,1986;陈建梁,2000),等等.综观以前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基本上都认为是国内外价格水平(或指数)之比,区别仅仅在于选取商品的范围和比较内容大小的差别,或者是不同物价指数的选取,理论核心本质上就是购买力平价.  相似文献   

20.
吕文婧 《浙江统计》2000,(10):16-17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比较的意义显得日趋重要。这就要求将各国按本国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它的分组资料换算为统一的价格和同一货币。在近30年,国际上使用较多的方法是利用购买力平价来折算GNP,因为理论上购买力平价反映了一国货币的实际购买水平,从而避免了汇率法中汇率与购买力水平相背离的问题。但在这30年的使用中,人们发现在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时,与汇率法相对比,发展中国家的GNP水平平均上升了3~4倍,而发达国家则变化不大。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疑问,并初步阐述改进设想,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