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分析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存在论本质,认为先秦儒家的审美观念是基于"仁境"的生存论体验,对"仁境"的体悟决定了其对"本真美"的言说方式.而先秦儒家的这一审美"言说"经历了从孔孟到荀子的历史性变迁.  相似文献   

2.
"不可说"问题是维特根斯坦在本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不能用逻辑形式言说的内容,如人生和艺术等,均属不可说问题.本文认为,"不可说"完全是由于西方哲学言说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疏离造成的,要打破"不可说"神话,就应当克服这种疏离.换句话说,必须扬弃把逻辑形式看成哲学唯一合法言说形式的陈腐观念,借助于逻辑形式无法说明的哲学内容,完全可以借助其它形式来说明,目前暂时找不到合适形式加以说明的,我们可以耐心等待客  相似文献   

3.
美学史上,美的本质问题被人们探讨了几千年却仍旧悬而未决,其原因在于,美并非恒定不变的客观实体,其形成与诸多因素相关联,从而使美的本质变得难以把握。针对这一问题,朱光潜在现代美学方法的基础上,整合西方现代美感经验论和中国传统意象论所创建"情感化的意象"这一美的本质观,不仅揭示了美是情与景的融注与贯通,具有流动与变化等内涵特质,更在言说方式上显示出独特的意义。其在美感经验的描述与还原中对美的本质加以言说的方式,既坚持了美的可定义性,又突显了美的创造性、超越性特点,突破了传统美学仅仅对美的本质作一种形而上的静止的规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特殊美感即神秘之美的诗学呈现。神话或历史题材的诗词作品尤其具有迷离惝恍的神秘美感。还有不少作品是以神秘的人物形象将诗人迷茫心境对象化从而产生神秘美感。更有诸多作品是以诗歌神秘意境的创造来展现难以言说又令人神往的神秘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以诗的不可言说为最高的美学要求,这是中国诗词具有神秘之美的重要原因。中国诗学一向注重人与造化宇宙的相融相通,而生命本身的神秘亦使诗词具有了神秘之美。中国诗学对诗词意象所蕴涵的时空转换的灵动幻觉也颇多论述,这也足见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神秘之美的渊源。诗人感兴思维的偶然性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神秘美感的原因。中国诗词所呈现的神秘之美,往往还会引发接受者审美的惊奇与震撼。  相似文献   

5.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诠释集中体现在对"道"的虚拟化命名和象征言说的特征之中,"道"只是"天地之始"的一个虚拟化命名,其本身并没有实体意义.老子对"道"的把握,是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在具象性象征言说中,使得本原呈现.老子的这种表达和言说方式正好代表了中国哲学独有的方法论意义,即在形式上是以语言(经籍)为主,但在实质上却借助语言(经籍),通过象征言说,最终达到对本原的体认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艺术观认为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 ,一切艺术皆是美的。现代艺术的诞生 ,以无可争辩的艺术实践瓦解了以往的艺术本质理论 (最根本的瓦解发生在后现代艺术当中 ) ,艺术似乎无可奈何地成为不可言说的存在 ,完全成为一个“开放性概念” ,不需任何外界条件的证明。“凡是艺术都是美的”失去了概况力 ,“美”和“艺术”缘分已尽。这从康定斯基艺术个案中可以有分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揭示了诗歌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妙造自然”的美,并紧紧围绕着诗歌如何实现“妙造自然”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措意”、“作用”和“取境”等一系列重要的诗歌创作问题,从而使诗歌的“自然之美”与不可言表的“无为自然”区别开来,成了一个可以叙述言说的实在,也就把老庄“自然”的审美态度转化为一种诗歌自然美的理论。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与唐代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美”的言说已有千年历史,对此的研究更是一个值得探讨却让人倍感沉重的课题。中西美学五彩缤纷的“美是什么”的思考、追问与回答,可分为两种方式:叙述与描述。叙述是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描述是对“美在哪里”的回答。由于先在逻辑与提问方式的局限,“美”的言说方式尚不能无限接近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出现了缤纷多彩的言说或者关注人的世俗生存,细说种种"烦恼人生";或者审视商品经济时代的现实,执著追问"情为何物?";或者对"家务事"、"儿女情"说长道短,毫不掩饰作个"小女人"的惬意;或者走进"一间自己的屋子",无所顾忌地敞亮女性的秘密,诉说女性经验等等.这些引人注目的女性言说,构成了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的热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10.
乡土作家沈从文,在他所有的以湘西边陲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赢得读者喜爱的,是那篇在艺术上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媲美的《边城》。由于作者“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①意图对湘西村镇、码头的“人事哀乐,景物印象,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效果”。②所以他把诗的意境移进小说里,用散文的笔法去写小说;用亲切、素淡而又优美的语言编织充满湘西地方色彩的美  相似文献   

11.
庄子认为,女性伦理美应该体现"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表现为一种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对于女性的外表,庄子主张"大朴不雕";对于女性的心灵和人格,庄子主张去"迹"返"真". 虽然庄子以"全德全形"为女性伦理美的最高境界,但在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庄子认为女性的内在美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1940年代以政治批评为主体的作家批评氛围里,执着于探寻艺术之美的唐湜,以"人"为主题兼及现实关怀的批评实践和形象诗化的抒情性言说,实践着自己作家批评的幻美追求.显然,正是用这种深情歌吟自己美学追求的批评文字,唐湜在把握时代与艺术的跳动脉搏中,为1940年代的作家论舞台留下了一位幻美诗人绚烂而璀璨的探索足迹.  相似文献   

13.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理论.他把美与生活连接起来,认为美是感性的、现实的生活.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也作为一种美学的现实,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满足上.二者虽有不同,但都把美与生活联系起来,美是向生活领域的扩展、渗透.  相似文献   

14.
《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首篇系统地讨论"美"的著作,该篇中柏拉图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另一位学者就"美的定义"所展开的讨论,表现出重要的逻辑推演特点,即先由自己或者是引导对手对某个问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使问题层层深入,揭露出该定义的矛盾,最终"否定定义"并得出真理。了解这一特点有利于明晰美的概念渊源,也有利于提高学者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可译和不可译是一个古老的悖论,其根本原因在于"言道的悖论"."道"与"逻各斯"的不可说或不可译,是因为它们的意义是立体的、多义的,而对"道"或"逻各斯"的言说只能是线性的、单义的.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其形式、韵律、语义等特点相互纠缠,构成一个立体、多义的整体,因此,诗歌翻译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之一,在言辞能否完全尽意、达道的问题上,先秦诸子总体上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但他们并没有逃避言和道的困境,而是积极探索一定的思维方式以意致道或者非常规的言说方式以表述道.文章着重论述"目击而道存"的思维方式和"正言若反"、"隐喻"等非常规言说方式.这些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颂传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传统.所谓美颂就是作者用诗文歌颂激动自己的神灵、君王、英雄等,中国古代美颂思想与崇高关系非常密切.学界虽有不少关于美颂的研究,但对美颂与崇高的关系研究却少有涉及.中国古代美颂文化与崇高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既能从古代大量的美颂作品中,能体会到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崇高”,又可从古人美颂祖先或者英雄时感受到“崇高感”.  相似文献   

18.
典雅美是<圣经>文学所体现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圣经>文学的作家们极为重视审美的社会价值,把对声色美之"真"的追求同伦理道德之"善"的要求完美的统一起来,写艳情逸事而绝无秽笔淫词,真、善、美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圣经>文学的典雅美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应当为我们今天文艺创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吕氏春秋>的音乐美学思想,反映了对先秦以来儒道二家的"中和"思想的融合.该著作把音乐客体与主体的生理、心理相统一,把艺术与自然、个体生命与社会相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相"和"的艺术境界.本文从乐的起源、美的本质、追求美的途径、三个方面剖析其"美在中和"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及直觉体验性等美学共性上,而应当进一步指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庄子的审美境界,在他独特的对"形质"、"功利"、"认知"以至整体的"有"的层层剥离与消解的系统中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