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比较研究●许克毅宋宝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使高校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有何区别?他们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应该如何针对性地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本文采用卡特尔16pf...  相似文献   

2.
独生子女教育:亚洲青少年研究的重要课题──RC34部分成员聚会上海举行研讨会1995年4月15日亚洲地区部分RC-34成员聚会中国上海,研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这次会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题是:中日独生子女研究的比较。以RC-34成员、日本青少年研...  相似文献   

3.
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大众媒介新闻报道中的独生子女形象进行了系统解读。结果表明,大众媒介新闻报道中的独生子女主要是一种负面形象。通过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与媒介建构的形象进行比较,本研究发现当前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独生子女形象与独生子女在社会中的客观表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论文进一步对媒介新闻的形成方式、叙事逻辑和所用材料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形象建构存在着明显的妖魔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1980年至2011年收录的有关独生子女教育研究论文的分析发现,独生子女研究主要分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和针对独生子女群体进行的教育研究两大类型。对比研究中,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是否存在差异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结论.大多数研究结果倾向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各有优势和劣势。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研究结果认为独生子女的很多问题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家庭、学校各方面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因此。在制定教育对策时需要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发挥其优势,纠正教育误区。对独生子女教育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成为解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而缩小现象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80年代初至今,独生子女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中外学者不仅注意到了海外华人的独生子女研究①,而且更多地关注于中国大陆的独生子女。据统计,从1980年到1989年,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独生子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72篇,其中,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占了绝大多数。为把握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状况,笔者全面检索了90年代有关独生子女研究文献,结合80年代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的角度与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和分析。互.研究的角度独生子女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现象,它引起了各学…  相似文献   

6.
关于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研究的设想──兼议虚拟法在问卷设计中的运用苏颂兴独生子女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是"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代名词。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许这种消极现象在独生子女身上确实存在,或许这种消极现象在独生子女身上比非独生子女更...  相似文献   

7.
独生子女研究诞生以来,针对该群体的负面评价一直没有中断。有学者因此提出“独生子女神话”一词来专指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实证数据证实独生子女刻板印象是否客观存在。本研究以上海为例探索了中国城市居民对独生子女群体的普遍印象,证实了该群体的社会印象以负面刻板印象为主。研究通过形容词自由联想法和社区调查获取了与独生子女群体相关的12个高频形容词,其中积极形容词3个和消极形容词9个。在1088份拥有9—18岁子女的父母问卷中,分值最高的5个与独生子女群体相关的形容词分别为“依赖”、“任性”、“娇惯”、“自我中心”和“爱发脾气”,均为消极意义。数据表明,在与独生子女有直接接触的城市居民中.独生子女群体的社会印象以负面刻板印象为主。  相似文献   

8.
独生子女研究是个跨世纪的课题。她形成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又将以新的发展迎接下个世纪的到来。中国今天正在出现一个独生子女社会。独生子女新生代怎样跨世纪,怎样去拥抱现代化的明天,将是我们严肃思考的问题。中国的独生子女研究需要在世界的、历史的大背景下拓展她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父母教养态度与独生子女的自私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父母教养态度与独生子女的自私行为董小苹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界围绕独生子女群体优势及个性品质等问题展开了多项调查研究工作,尽管采用的理论、方法不尽相同,但以下的结论基本一致:独生子女的体质和智力发育,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方面存在...  相似文献   

10.
论独生子女社会参与的素质准备苏颂兴面对我国独生子女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个性、品行、能力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一个着力培养独生子女适应跨世纪整体素质的问题,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把造成独生子女缺陷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兄弟姐妹。这固然不可忽视,但决不...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阅读疗法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与农村大学生阅读疗法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乔祯 《现代交际》2012,(3):190-191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焦虑以及抑郁情况,本研究采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在校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高职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存在的问题多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焦虑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问题多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3.
父母眼中的独生子女——关于厦门小学生行为、学业及家庭教育的调查●胡荣独生子女的社会化环境与非独生子女究竟有何不同呢?是不是象有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而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于1995年6月在厦门市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4.
独生子女大学生职业观的前瞻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独生子女的前锋已达到人大学年龄。1996年高校入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比例接近40%,准确把握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心理现状,寻求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对策是高等学校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独生子女大学生是跨世纪人才,研究他们的职业现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对培养“四有”人才,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于1996年10月,对重庆大学、偷州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182名独生子女大学生(其中男生92人,女生叨人;文科学生99人,理工科学生83人;一、二年级139人,三、四…  相似文献   

15.
独生子女:从新国情向新学科的发展苏颂兴在中国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之后,1978年中国政府正式实施"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政策。这之前的几年里,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曾进行过计划生育的试点。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独生子女现状究竟如何?对独生子女研究有哪些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往往有其独有的地位。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看法与交往方式显然也会与对非独生子女有些不同.本文试图从父母意识、有儿焦虑、独生子女的先天气质特征三方面来分析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并进而探讨这一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与发展造成的影响。一、父母意识与亲子关系父母意识这一概念是新近才出现的。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新近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可以将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性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称为父母意识。笔者认为,在独…  相似文献   

17.
独生子女与冒险行为顾蓓晔一、经济大潮与人心思动对社会现象的讨论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无论是独生子女问题,还是冒险行为问题,都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大潮大有关联。仅仅几十年前,在中国历来的抑商氛围中,不到斯文扫地、走投无路,一般人不会想方设法...  相似文献   

18.
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救助模式日趋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失独家庭的救助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如宏观层面对失独家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再如从微观层面分析各种专项救助。通过实地调研上海、江苏地区的失独家庭救助机构并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发现以政府、社会、宗教等不同力量为主导的救助模式发挥着不同的救助作用,政府倾向于财政支持,社会倾向于精神救助,宗教则在小范围内双重救助。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增加,现代中学生社会经验、人生阅历比较丰富,给人以大方、成熟、圆滑、有较强的交际能力的外表:又由于独生子女问题、公民道德问题,使得他们心理承受力、心理支配力偏低,表现为孤独、缺少爱心和精神动力、自以为是、合作意识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等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在职业中学学生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袁梦 《公关世界》2023,(8):79-81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的变化,家庭中开始出现二胎、三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开始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1]本文通过案例报告的形式,探讨一名非独生子女学生因家庭关系紧张以及校园矛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并进一步探讨非独生子女职校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应对策略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