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代社会,国家对于社会管理的方式的演变主要是逐渐由地方分权向郡县制集权发展的过程。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较低,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程度是有限的,这也使得乡村社会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制度具有皇权与绅权、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半自治性特点,通过司法、伦理道德、乡规村约等政治文化手段,对乡村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道德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仍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价值弱化了道德的控制作用、治理主体伦理素养不高、现有的乡村治理实践尚未对德治表现出充分的重视等。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创造了一种系统性、全面性、有针对性的乡村德治模式,为其他乡村推进道德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即发展乡村产业,奠定道德治理物质基础;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传统文化;设计完善的道德治理制度规则;构建道德奖励机制,强化道德行为;恢复道德的评价功能;提升治理主体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极大地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和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乡村治理的运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内外,阻碍了我国乡村治理之路的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进一步揭示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以期为乡村治理改革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协商民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其在现实中具有可操作性和价值性。把协商民主引入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其功能性和服务性,这里的制度价值主要指的是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合理运作和发挥出正常的功效。协商民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制度和价值,它之所以是一种应需品,与其正面效能是分不开的。当前的乡村治理中,村民的意  相似文献   

5.
在公司治理有效性建设的新阶段,治理监督的有效性是其关键环节.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架 构的设置是最多的,但实践效果不佳.由此,如何在多年结构和机制建设的基础上,重塑治理的监督模式,探索解决实践中独立董事和监事会间职能不协调甚至相互抵消可能潜伏的治理风险,就成为提升公司治理有 效性的关键问题. 从国际上看,治理的监督模式设计主要有单层制下的独立董事制度和双层制下的监事会,其区别是监督职能主要是放在董事会内部(外部董事、独立董事)还是外部(监事会),核心运作机制依靠正式规则还是非正式关系.而在中国企业改革初期,由于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型治理体系的缺失,为了防范企业改革陷入"一放就乱"的局面,在公司治理改革中特别注重监督机制(如改革中先派监事会)的建设,并借鉴其它国家在监督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具体而言,就是在公司治理改革的进程中,既借鉴了德国和日本的监事会制度,也引进了英美的独立董事制度.这种双重监督模式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公司的监督体系,以确保我国公司治理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决策科学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秦中春 《管理世界》2020,(2):1-6,16
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对治理问题的分析必须尊重治理规律。现阶段探讨我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乡村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任务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在乡村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实践中,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强村庄人员管理和服务,了解乡村居民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动人的现代化,夯实善治之基;调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相似文献   

7.
<正>渠县属四川省人口大县,辖150万人口,外出人口占比三分之一,农村闲置土地量大、农业发展链条单一,服务发展力量单薄,乡村振兴发展困难重重。去年以来,渠县认真梳理研判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和短板,针对农村发展存在的人才队伍不强、产业融合不够、基层治理不优等问题,抓住教  相似文献   

8.
郭易楠 《领导科学》2024,(1):100-104
当前,乡村社会基础结构变迁与乡政村治的科层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悬浮化与边缘化,因此,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基层党组织组织嵌入、制度嵌入和意识形态嵌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构建基层治理中的政党逻辑。其中,组织嵌入通过组织重构和组织联动,增强治理动力内生;制度嵌入通过正式制度嵌入与非正式制度嵌入相结合,优化治理模式;意识形态嵌入则通过引导意识形态统一和文化认知整合,强化主体认同。这一嵌入过程,贯通了组织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党的执政基础长久稳固、国家政权建设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老年保障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机关公务员和大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国家财政或单位负责养老的制度;二是企业和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已经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三是农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地区试行了以个人缴费为主、乡村集体补助的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前两个层面统称为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0.
<正>使职差遣制是一种处于正式职官体系之外的特殊任官方式,最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在唐代得到了很大发展,使职差遣制也成为了唐代官制的一大特色。使职差遣制的盛行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当时中央与地方的府际关系。一、使职差遣制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权力1.军事权力的增加。唐代前期实行府兵与兵募制度,府兵的主要任务是上番宿卫,分番防戍远近镇戍,及在战争发生之时奉命出征。兵  相似文献   

11.
正■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才有条件加强基层建设,而加强基层建设,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经过近9个月的全面深入调查研究,今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已经形成了调研报告和"1+6"系列文件征求意见稿。近日,市委书记韩正分别主持召开三个座谈会,对即将出台的举措提出具体要求。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全市制度。创新社会治理列入上海市委一号课题:一是问题倒逼;二是形势所迫;三是改革驱动;四是制度创新。推  相似文献   

12.
乡村场域内的数字治理正不断发展,技术给乡村居民带来了政治参与权、话语权等,但其影响是正负两方面的。技术赋权打破了地方政府"话语独白"的局面与行政权力专断,促进了村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公共对话,多向信息互动催生了乡村政治多元主体博弈。同时,技术赋权也引发了乡村政治生态风险,比如意识形态无序引发的政治风险、数字鸿沟扩大引发的分化风险、公共话语混乱引发的决策风险、基层政府失信引发的信任风险等。基于此,应从多层面对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技术赋权进行完善与治理。在治理理念维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在治理制度维度,要强化制度机制设计,充分保障村民权益;在治理平台维度,要打造便民数字平台,建立良好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两委""一肩挑"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有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优化农村"两委"干部队伍、提高村民自治效率的制度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两委"干部思想观念落后、乡村精英外流、组织权力过于集中、"一肩挑"不具普适性等难题。为此,需要从"两委"干部教育培训、人才引进与培养、规范权力运行、稳步推行"一肩挑"等方面完善农村"两委""一肩挑"制度,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理顺内部控制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控制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以公司治理为线索,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一个朝代,这种昌盛局面的出现,与当时的财税制度有直接关系。唐杨炎推行的两税法是当时土地占有制变化后的必然产物,它又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发生着显著的影响,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文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内容,并对其蕴涵的税收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吴英辉 《经营管理者》2013,(23):223-223
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必须从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出发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减少不合理的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的影响,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提高外部独立董事的比重,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同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提高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效率,加强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制度和全面预算管理,以促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城镇化推进速度虽快,但数据下掩盖的却是丧失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躯壳膨胀的现实,人的城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更出现了人口外流的逆城镇化现象。城乡人口的流动意向展示的是土地红利的利益归属的预期,在人口红利渐退的今天,依靠土地再次分享改革的红利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尤其是土地农民的诉求,如何实现对土地红利的正义分配,实现改革背景下的制度红利由仰赖土地的外拓型、爆发式的增长到内增型、温养式的可持续增长,是当下城镇化以及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现代化目前存在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乡村治理主体行政色彩浓厚,乡村治理格局发育迟滞;治理权力强制性色彩较浓,乡村治理规范缺乏法制化;乡村治理结构碎片化,乡村治理缺乏完整有效的权力机构;传统乡村治理制度正在解体,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还未形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文化传统束缚、体制环境制约、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制度供给不足等。化解这些问题,须发展乡村市场经济,构筑乡村治理基础;健全乡村民主法治,制定乡村治理标准;完善乡村治理制度,增强乡村治理保障;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重构乡村政治文化,增强乡村治理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一.开发治理荒漠化上地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意义中国现有的荒漠化地区,在公元10世纪前的秦汉唐时,曾是气候暖湿的农牧业区,当时西北地区的人口超过现代4倍。10世纪后由于气候日趋干燥和寒冷,土地才逐步退化为荒漠。在气候变异后,尽管多数人口南迁,但仍留在西北荒漠的居民为了生存,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建起了以节水灌溉为主的抗逆性农牧业并经营至今。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及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中国对荒漠化地区的开发治理也相应加强。今天中国的荒漠化地区居住了互.7亿多人口,分布着中国20%的耕地和…  相似文献   

20.
冷茂林 《领导科学》2022,(8):115-118
乡村治理智能化既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又是实现乡村治理范式由传统科层化管理变革至智能化治理的重要契机。智能技术推动乡村治理领域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势必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乡村治理配套政策制度滞后、治理主体职能不清和权责模糊、治理智能化人才缺失、治理智能化技术作恶、技术越位、应用背离初衷等因素,阻碍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化解乡村治理智能化带来的风险挑战,须强化治理智能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外部引进和内源激发并举,推动人才入乡返乡;限制主体行为,谨防技术越位与作恶;建构绩效评价体系,破解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