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细细 《社区》2009,(8):42-43
在民国女作家中,冰心不知因为太红还是别的原因,很不讨人喜欢。公然说出刻薄话的就有苏青和张爱玲。 张爱玲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相似文献   

2.
苍凉人生——张爱玲的小说世界石潇纯(娄底师专学报)(一)苍凉是张爱玲故事的底色,或者说是她描绘人生的基调。她在《流言·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  相似文献   

3.
孙延庆 《可乐》2010,(2):39-39
张爱玲晚年生活,不是写作,而是与虱子进行无休止的斗争。 据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说,从1984年到1988年这五年的时间里,张爱玲平均每个星期搬一次家。张爱玲写给作家夏志清的信中,也提到了多次搬家的事实:“我这几年是上午忙着搬家,下午忙着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  相似文献   

4.
祝宇红的《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一文多有失判。该文认为“在个人主义的问题上,张爱玲的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就颇有所呼应”,这点并无依据。该文认为《祝福》中“‘我’不肯回答祥林嫂的‘灵魂有无’质询”“源于信仰失落造成的虚无感”,这是祝宇红和当前不少学者对鲁迅《祝福》的误读。该文对张爱玲的个人主义与政治关系的判断尤其牵强,因为张爱玲的政治观察和个人主义诉求一脉相承,不存在任何“拷问”情形。自恋、自欺和虚无不全是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扭曲变态心理,自恋和自欺本是一般国民心理,虚无也多源于中西文学传统。要言之,祝宇红对“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话题的研究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5.
吴明 《社区》2008,(35):8-8
张爱玲(1920年-1995年),生于上海,原名张瑛。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灰色的,母亲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变态美编织的世俗传奇──论张爱玲小说审美形态特征之一游友基(宁德师专福建352100)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张爱玲热”。人们选择不同的视角,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奥秘。最早评价张爱玲的傅雷(迅雨)惊呼张爱玲的作品“太突兀了,太象奇...  相似文献   

7.
文化市场与文化人格苏志宏,郝丹立1944年,年仅23岁的张爱玲真挚地写下这样一段话:“苦虽苦一点,我喜欢我的职业。从前的文人是靠统治阶级吃饭的,现在的情形略有不同,我很高兴我的衣食父母不是‘帝王家’而是买杂志的大众。大众实在是最可爱的雇主,不那么反复...  相似文献   

8.
近五年来,关于张爱玲散文的研究硕果累累。该文从张爱玲散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张爱玲散文的本体研究以及张爱玲散文的比较研究这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理,以期能为当前的张爱玲散文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养鼻之道     
许松华 《社区》2011,(35):13-13
读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二炉香》,一看见题目就喜欢上了。沉香,让冷漠高傲的张爱玲多出几分高贵、几分亲切。后来读丰子恺,才知道他更喜欢焚香:“眼睛看不到篆缕,鼻子闻不到香气,我的笔就提不起来。”  相似文献   

10.
对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的简单分类进行分析不足以真正从本质上把握张爱玲小说人物的内涵,必须从背景、表现力、主题等各个方面重新审视张爱玲小说的内在意蕴及其角度,从而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张对于女性形象刻画的独到之处。张爱玲的小说拥有独特的视角,尤其在题材背景的选择上,倾向于刻画“不彻底的人物”。人物的不彻底建立在另一个不彻底的基础之上——浮移的空间。张爱玲运用“张爱玲式”的表现手法,使得笔下的女性形象生动地鲜活于文本之中。诸多女性形象中,以病态特征最为凸显,塑造病态的女人是张爱玲小说荒凉主题的表现需要。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相契舍,这种契合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不啻为一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典型案例;其次,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第三,张爱玲对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定位为苍凉。但是,她的作品不只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冷峻、黑暗、病态心理等的"苍凉的世界",也有温情的一面,也给人以希望,只是她将其表现得很微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小说《色戒》,可以看出张爱玲独有的温情。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张爱玲温情视野的最佳践行者。  相似文献   

14.
在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定位为苍凉。但是,她的作品不只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冷峻、黑暗、病态心理等的"苍凉的世界",也有温情的一面,也给人以希望,只是她将其表现得很微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小说《色戒》,可以看出张爱玲独有的温情。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张爱玲温情视野的最佳践行者。  相似文献   

15.
晓美 《人生与伴侣》2006,(12):40-42
十三年前那个夏天的黄昏,我看见从远处向我走过来的王浩:他的眼睛因为欣喜而分外亮;他的五官精致得不像一个男人;他的皮肤是透明的象牙白。那个夏日的黄昏,夕阳美得那么不真实,我记起张爱玲的那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相似文献   

16.
尽管张爱玲曾在上海一夜成名,其作品也多为在大陆时所作,但国内对张爱玲的研究在几十年的现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是一片空白.直到近些年,特别是张女士在洛杉矶去世后,国内才重新掀起了"张热".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奥秘,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本文试试从张爱玲小说生命意象的荒凉来阐述张爱玲小说的成就与特色.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是在空间中展开的,体现了作者对安放身体的空间的独特领会.对空间的看重不只是因为张爱玲对具体的生存空间的体悟,也深植于张爱玲对时间的想象.在一个对时间逻辑充满着热切想望的时代,张爱玲对生命困境的解决不是在时间中完成,而是选择了在空间中探问.正因如此,张爱玲的作品显现出了独具的风采与意味.  相似文献   

18.
没有上海就没有张爱玲,同样,没有香港也就没有张爱玲。张爱玲居留香港的时间虽然总共不过六、七年,但对她的人生和创作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阻隔,张爱玲在香港生活的岁月不太为内地朋友所知,有关张爱玲的一些传记亦是语焉不详。特整理在撰写《香港小说史》过程中搜集到的有关材料,以供业内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没有上海就没有张爱玲,同样,没有香港也就没有张爱玲。张爱玲居留香港的时间虽然总共不过六、七年,但对她的人生和创作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阻隔,张爱玲在香港生活的岁月不太为内地朋友所知,有关张爱玲的一些传记亦是语焉不详。特整理在撰写《香港小说史》过程中搜集到的有关材料,以供业内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20.
"怨恨"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判断,是张爱玲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张爱玲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在女性人性恶的文化建构中,张爱玲小说具有极大的怨恨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