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年前,我在整理照片时,发现了一张很老的照片,上面有母亲、我和4个妹妹。我记不得当时的情景,就问母亲。那是1959年的圣诞夜,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当时母亲带着我们姐妹离开父亲已经一个多月了。那个时代单身母亲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周围的人都用歧视的眼光看我们一  相似文献   

2.
白岩松 《社区》2014,(35):23-23
有很多年轻人会问我,说现在社会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3.
《北方人》2007,(6)
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有一个小我三岁的弟弟。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5毛钱。父亲当天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们跪在墙  相似文献   

4.
李付春 《可乐》2008,(5):40-40
我中考结束后,待在家里等成绩。当时,农村木匠挺吃香,父亲送了两瓶酒给村里的陈木匠,让他收我为徒。那时,解木头并不像今天有电锯,都是靠我和师兄拉大锯。一次,我们拉了半个多小时大锯,都没有进展。还有一次,我们拉了一会儿,木板就散开了。我问陈师傅原因。陈师傅认  相似文献   

5.
路来森 《中华魂》2013,(18):6-6
感受第一个教师节,是在1985年。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但我的父亲是村中的一名民办教师。记得我父亲似乎是在镇上参加过一次会议,知道国务院通过了教师节的议案。教师也有自己的节日了,整个大半年里,父亲都处在快乐与兴奋之中,还常常在饭桌上给我们提到教师节的事。  相似文献   

6.
我来自山村,那一年我跟随叔叔来深圳读书。记得我刚来新班时,看见同学们都穿着城市的衣服,而我依然穿着农村衣服,这让我心里产生自卑感。我不敢和同学交谈,经常一个人保持沉默。有一次,老师要我填个人档案,档案中有一空格是父亲的职业。当时我心里极其苦恼,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说我是乡下佬,说父亲是个农民。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个农民,让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最后,那一空格我没有填上去,就这样搁着。时间就这样过了一年,第二年暑假,我回到乡下的父亲那里,帮家里忙农活。我没有向父…  相似文献   

7.
平凡如父     
父亲像一部厚厚的书,初看似乎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慢慢了解,却发现有矿藏一样的东西耐人寻味。 大约十年前,60多岁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的抢救室。因为病情危重,在抢救室里待了一个多月。我们兄弟姊妹轮流守护,都很焦急;但父亲却反过来安慰我们:“没事。你们都忙去吧!”当时医嘱绝对不能下床,包括大小便都只能在床上解决。父亲却坦然地笑道:“不要  相似文献   

8.
我今年刚满19岁,已经是一个软件编程工程师了。说实话,就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奇事缘于一场突降之“祸”。去年春天眼看就要高考了,在上海周浦中学读高三的我突然被告知,没有资格在上海高考,我必须回到原籍去。原来这是我父亲的一个疏忽:10年前我父母从河北老家到上海做生意,当时有政策,只要  相似文献   

9.
天气转冷的那天,母亲从箱子里取出那件暗红色呢子大衣,穿在身上。大衣是父亲生前为母亲买的,虽然款式和颜色都很土气,但母亲却自是喜欢得不得了。每年冬天都会穿在身上。我们知道,那件大衣融入了父亲对母亲的爱。那种爱,朴实、熨帖、暖心。大衣是父亲十几年前进城办事时给母亲买回来的,当时我们都惊奇不已。父亲很少买衣服给我们,更别说买给母亲了。从小到大,我  相似文献   

10.
从记事开始,我就被父母要求保守一个秘密:不要告诉别人我的父亲是成龙!父亲有他的事业和影迷,我和母亲都成为生活在他背影里的亲人。他基本上一年只到洛杉矶和我们见上两个礼拜,而且从没带我出去玩。  相似文献   

11.
毕宁宁 《社区》2005,(13):56-57
姐姐毕淑敏成了名人,在报纸和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她的文章,在电视屏幕上也不乏她的身影,朋友们都在赞叹她的成功,我从心里为有这样一位姐姐感到自豪。我们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的家庭,三个孩子中姐姐是老大,我是老二,家中唯一的男孩儿是我们的弟弟。在姐姐不满10岁那年,父亲被一纸调令从总参某部调往新疆军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几天之后,爸爸就离别妻儿老小,只身奔赴了边疆,抚育三个孩子的重担一下就落在了妈妈一个人的肩上。当时妈妈的工作单位离我们家骑车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中午不能回来,于是姐姐就带着我和弟弟在食堂吃饭。也正是从那…  相似文献   

12.
我还不足5岁的时候,得益于父亲的一次出差,随同到上海去了一趟,当时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更显此次远行的珍贵。父亲此行目的是和沪上一家公司联系建筑工程的建设项目,同行者还有父亲单位的一个老会计。诸事已毕,差旅最后一天我们到黄浦江上游玩,一见到滔滔江水我就撒欢儿往前跑,争着抢着上了一艘待客的轮渡,等两个大  相似文献   

13.
父爱永远     
在我们兄妹六人中,父亲最心疼的是我,从小我就是父亲的“跟屁虫”,几乎天天跟在父亲后面,不论父亲下地干活,还是去串门,我都是他的影子。父亲人很随和,大家都愿意跟他开玩笑,尤其是我跟着他的时候,大家都逗他“你捡来的儿子长得真俊啊!”父亲总是憨憨地笑,并不多搭言,而我呢,当时听大伙夸长得俊,也就特满足,高兴的时候,冲人家使劲地笑,夸张地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于是又有人说:“老付啊,你这老疙瘩是小子吗!咋长得这么好看”。父亲听了总是乐呵呵  相似文献   

14.
父亲收藏砚台,每方砚台都有一段故事。在父亲的藏砚中,有一方长方形的铁砚,是在西安市的一个旧货摊上淘来的。这方铁砚当时锈得很厉害,连卖主也认不出它的真面目。父亲买  相似文献   

15.
我坐在父亲破旧的自行车的后座,穿过北京的大街小巷,我们在找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我们知道大致的方位,但还是迷路了。当我们骑车穿过这个巨大的城市,我不由自主地拿北京和沈阳做比较。在沈阳,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小钢琴家,我的照片还上过报;在北京我什么都不是。在沈阳,父亲是一个身居高位的警官,别人对他又怕又尊重;在北京,没人理睬他,他只是一个骑着一辆  相似文献   

16.
黄爱军  真柏 《社区》2004,(17):24-25
两年前的一天,我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公开招聘社区干部的启示,老实说当时我对社区干部的概念还不太清楚,不过看了招聘启事后心里痒痒的。我把那张报纸拿给父母看,结果父亲看了之后直摇头,说:“社区干部做的都是婆婆妈妈的事,你一个小伙子哪里干得了?”不过说归说,父亲还是偷偷  相似文献   

17.
我初中毕业后,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市五中。这在别人家是天大的喜事,可在我家却成了愁事。当时,我们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亲、母亲领着我们3个孩子过日子。母亲有病,常年卧  相似文献   

18.
纪岚 《北京纪事》2015,(4):84-86
50年代初,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城挑砖
  父亲很爱聊天,但他的故事总是断断续续,不长就断了头,但跟我讲了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首都北京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城市建设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急需大批的建筑工人。1952年春天,父亲的故乡河北永定河畔一个古老的村庄,被一场洪水洗劫后,父亲跟着几个老乡来到京城,参加到北京的建筑大军中,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挑砖工。第二年,只有父亲一个人扛着铺盖卷腰系一根麻绳又回来了。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建设新中国新北京之初的岁月里,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投入到每一天繁重的劳动中。那时候父亲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既是家也是他的生活信念,工友们也是朋友,在工地他怀揣着梦想。后来我在电视台介绍老北京的故事里看到,那时建筑工地上虽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却都是人背肩扛,一天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父亲说:“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工作的。”他年轻时只有1.57米的身高,父亲就是以这样的身体条件参加到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建设的。已经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我问父亲累吗?他说:“那会儿年轻,不觉得累。那时候有150斤一副的担子,也有200斤一副的担子。人家大个儿挑200斤,我不服输也挑200斤的。”两年后父亲加入了共青团,三年多以后他又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9.
晨光 《社区》2004,(10):47-49
王志文深情地说:“我父亲去世早,母亲一直守寡到现在。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就是一座伟岸的大山,她用瘦弱的肩膀承担着生活的风雨,艰难地把我们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我走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母爱焐暖他孤独的童年王志文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他们兄弟三人,上面有两个哥哥。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带他们兄弟三人去看电影,王志文至今还记得当时看过的《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影片,那是他最初的艺术启蒙。然而,童年的欢乐是短暂的。13岁那年,一场车祸夺去了父亲的生命。那时候,王志文三兄弟都还在上学,…  相似文献   

20.
黎洁 《社区》2012,(2):50
房子装修好了,打电话给父亲,请他老人家来看看。第一次来,父亲看到大门口的地砖,叹了口气,转身回老家去了。原来,邻居和我家装修时,各自把大门口用地砖铺起来,可中间"公用"的地方却留下了一块凹地,父亲的脚,正好踩在凹地上。父亲说:"你们哪像邻居啊,分得这么清!"我一时语塞。要知道,很多楼道里都是这样子,大家都习惯了。不过,当我补上几块地砖时,邻居直夸我,说当时也没想周全。没多久,其他楼层的邻居都效仿我们补上了这块阻挡邻里关系的凹地,这不能不归功于父亲的指责。第二次来,父亲踩了又踩新铺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