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摩思想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志摩的思想倾向 ,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 ,然而这种色彩的形成 ,与其生活经历、所处时代无一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曼斯菲尔德与徐志摩赵友斌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1888-1923)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五年,却充满了浪漫的际遇,在本世纪初世界文坛上,清新、脱俗,风格独特、光彩照人。无独有偶,在龙的传人的故乡中国,也...  相似文献   

3.
吴经熊是20世纪的法学大家;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坛优秀的诗人、散文家.两人不仅是推心置腹的知己,更是一生至交.这是一段拥有迥异个性的两位先生之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美好的体验,而描述爱情的诗又往往联系着诗人的亲身经历。诗,都是诗人心趣的表露。当爱的真挚热烈、自由时,徐志摩歌唱和赞美爱情;当封建传统摧残爱情时,他向封建势力开火,当爱情走向低谷时,他的诗低沉、衰怨;当爱情走向破灭时,他的诗懊丧、叹息,但并不彻底失望。徐志摩有他自己的世界和属于他自己的诗。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作表达了他一生的理想,即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他歌颂爱情、吟咏自然,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美"是徐志摩诗歌的精髓和生命,意境美、意象美、音乐美是他诗歌"美"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圈 ,但他们的作品在叙事角度、文体风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合之处。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幸福》就是通过女主人公贝萨的有限视角再现了她对人生的幻灭。徐志摩的短篇《浓得化不开》(新加坡 )也是通过人物廉枫的有限视角透视了他孤独悲哀的心境。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的作品在文体风格方面也极为相似 ,他们的作品都以含蓄为主要特征。其实 ,二位作家创作的异曲同工之妙有着坚实的基础 ,因为早在 192 2年徐志摩就拜访过曼斯菲尔德 ,且他是中国翻译这位女作家作品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7.
1922年以前,随着历史大潮,徐志摩对科学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认为科学是“近代物质文明的柱子”。从1922年后期开始,他加入“人文”的维度来考察科学,并开始使用“科学主义”的概念,认为机械主义、科学主义奴缚人类心灵的自由。他相信,要解决“纯粹科学”的形而上品格与“运用科学”的功利性沦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必须用道德、人文的“圣水”洗涤科学的“斑点”,以人文之手握住科学这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诗人徐志摩的思想根源及人生哲学的形成,从多层次、多方位进行了探讨,如诗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接受的文化教育,接触的各界人士,以及他的信仰、追求、个性等方面,证明了他不是反动的资产阶级诗人,而是追求爱.自由和美的杰出的资产阶级诗人.  相似文献   

9.
1925年和1926年,徐志摩与胡适这两位自由派知识分子好友先后游历莫斯科。莫斯科之旅使他们发生了深刻的思想逆转:徐因苏俄之梦的幻灭而回归自由主义,胡则激赏新俄“伟大的政治新试验”而引起“新的兴奋”。由此,徐胡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苏俄问题的论争。徐对俄罗斯文化的“吊古”情愫体现了他的诗人本色,而胡对新俄政治新试验的欣赏则体现了他的“士大夫”性格。胡徐苏俄观的分歧表征着自由知识分子深刻的思想冲突。在这场思想论争中,诗人徐志摩成为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守护者,而作为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精神领袖的胡适,则因心仪莫斯科新政而成为苏俄革命的同情者。胡徐围绕苏俄问题的歧争是20世纪前期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饶有意味的事件。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与彭斯虽然是生长在不同国度,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位诗人,但对爱的迷狂与抒写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相同点包括以爱为理想和生命的重心等,其不同点是抒发情感的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李陆史是韩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十分欣赏现代新诗创作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并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徐志摩的诗歌近乎完美,所以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竭力模仿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形式的完美,而在内容上,克服了徐志摩诗歌的局限性,促进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文章通过比较研究李陆史与徐志摩的诗歌,探讨了汉文化对韩国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校实训中心文化氛围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校实训中心在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科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术素质融为一体的文化氛围,成为员工素质培养与学生素质教育的规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读徐志摩     
第一次接触到徐志摩,是从一部电视连续剧里,演绎他与三位女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纠葛。说理不清,至少在年少的我是这样认为。后来,渐渐读到一砦名家的诗,其中就有徐志摩那首朗朗上口的《再别康桥》那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宛如一朵芙蓉,  相似文献   

14.
一流大学文化氛围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一流大学的文化氛围,主要着重于它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它是相对于文化现象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文化(即物质文化)而言的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国一流大学文化氛围的建设,不仅在于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而教室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文化殿堂,是高校的一个重要文化环境。针对目前高校教室中普遍存在的"课桌文学"等不文明现象,通过教室文化建设实践的探索,阐述如何更好地营造浓厚的教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曾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发生过一次论争。这次论争,虽然不属有关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范畴,但对陈毅、徐志摩生平思想发展的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1925年冬,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右派的破坏。这年11月,邹鲁、谢持、居正、张继、林森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非法的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取消共产党在木党党籍”、“开除中央执行委员之共产党派李大钊”等反革命决议案。接着,各地国民党右派纷纷响应。次年春,北京的国民党右派在南花园一号成立  相似文献   

17.
吴宓作为“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其文学主张过去一直受到批判,其实他对于新文学并非完全反对,只是在变革途径和思路上与新文学代表人物有分歧。事实上,他对新文学创作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倒是十分肯定的,例如对于茅盾的《子夜》.最早给予高度评价的正是吴宓。本文即通过介绍吴宓与徐志摩的交往及吴宓对新诗的评价,说明对于吴宓及其文学现有必要给予全面评价,不可以仿盖全,简单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在诗歌艺术地理论和创作上,对徐志摩产生较大影响的西方作家有几人,其中托马斯·哈代是最重要的一位.主要分析徐志摩与哈代的关系,并剖析徐志摩模仿和译介哈代作品的缘由.对二者在性格,人生哲学及类似的求真精神等方面来论证哈代对徐志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郭沫若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以及在诗文、戏剧、史学、考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早有定评,自不待言。而徐志摩由于某些政治和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当作革命文学运动的反对者而予以否定的。他的诗歌在解放后除了于个别评论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自称为"大自然的崇拜者",一生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热爱自然,讴歌自然,关注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把自然当做疗救社会的良药,其自然观表达了对人类的关切与挚爱。徐志摩以诗文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