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晋时期哲学上有所谓“贵无论”和“崇有论”的论争,这次争论的实质和它的政治背景,本来可以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讨论。可是,广东某教授在一九七六年六月的一次讲话中,歪曲事实,借此大做文章,为“四人帮”张目,是必须予以揭露、批判的。  相似文献   

2.
谢瑞东 《学术论坛》2006,(8):175-180
先秦两汉是中国法制观产生的初期,在学术思想界影响巨大的儒家与法家的法制观及其激烈相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制思想的发展。然而,儒法两家的哲学基础不同,其法制观也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在相互对立之中又有某些统一,最终确立了中国法制发展的儒家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尚贤是打破尚亲、尚旧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打破尚亲、尚旧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亲旧势力集团是历史进程中的阻力,尚贤的推行打破了亲旧势力控制政治的局面,为改进政治生态增加了动力。但这种把政治过程视为上行下效的道德推演过程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最主要的是缺乏制度设计。尚贤与不尚贤之争的本质是尚贤与尚法之争。战国时期法家提出不尚贤意在打破把政治系于人之下的思想牢笼,从而使政治系于法制之下。法家的不尚贤不是简单地反对任用贤能之人,而是强调建立适时的政治制度,以制度保证政治的需要和适应当时的社会转型的需要。当时的社会转型是历史进程中的全局性的课题,法家应该说是社会转型中最先进的推动者和最适时的应对者。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法公私观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他们强调"公义",卫护"公利",一致主张公高于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先秦儒法公私观的理论贡献不同,前者主要在伦理思想领域,为道德修养提出了目标,而后者主要在法治思想领域,为法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没有把公与私绝对化,表现了可贵的民本主义思想,而法家的公私观则将公与私绝对对立,最后走向绝对君主专制主义。儒法公私观是以各自的人性论作为理论依据的。儒法崇公抑私的公私观的历史影响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5.
论汉儒批法     
法家因暴秦的速亡而在汉前中期连带受到严厉的批判,并由此中断了本学派在学术上的发展,黯然退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然而法家学说的精髓毕竟是封建专制体制的内核,故不但最高统治者对其“表弃里用”,即汉儒董仲舒们也不免带有法家的思想痕迹。法家思想理论对于封建专制主义的不可或缺,与汉前中期过秦批法的时代氛围相碰撞,乃构成此后二千年来“阳儒阴法”的奇特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6.
儒法法理学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法两家形成于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因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状况所要求,他们都提出过治理国家的独特方案。这些治国理论后来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两个重要渊源。研究儒法两家学理的异同及其历史命运,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法律乃至古代社会将不无帮助。 一 从自然法的角度论述人定法,是古代法学理论也是儒法两家共有的特点。天的法则和人的本性是儒法谈论自然法时触及最多和最基本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晋朝两次沙门敬不敬王者之争的对比,可发现两次论辩无论是论辩的背景、论争双方的成员构成还是论争的重心都大不相同。而如果从整个儒佛关系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沙门敬不敬王者之争并非仅是儒佛伦理之争,宗教与政治的博弈决定了论争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方当代审美文化之现代性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了其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社会批判性上质的差异,由此而对F·杰姆逊的某些论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义利之辨”是构成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义利之辨”,就是围绕着社会道德准则与人们现实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诸子百家中产生的歧见与争辩。其中,态度积极、观点突出者,以儒、法、墨三家为尤。本文试图对此作一鸟瞰式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明代末期,以李贽为代表的尊法反儒派同孔门理学(又称道学)派的斗爭,是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分析这一斗爭,对我们认识封建社会后期儒法斗争的特点,很有帮助。李贽(公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年),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他的先世曾长期从事航海通商活动。他在青年时期生活困乏,顛沛流离,中年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应试,中举人,当上了小官吏。此后,在二十多年的宦游生活中,他目睹封建统治集团与孔门理学家的腐朽堕落、虚伪丑恶,处处同权势者们相抵触。他说:“大概读书食禄之家,意见皆同”,都是一样的可恶;特别是“道学益有名,而我之触益又甚也”。然而,抵  相似文献   

11.
杨晓伟 《东岳论丛》2020,(10):51-58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站在儒家的道德主义立场上对法家思想进行道德批判,欠缺对这种道德批判是否公正的反思。重要的是,批判的热情妨碍了人们去发现这样一个重要的法理学事实:法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在实际的政治-法律领域和思想领域为之努力的核心就是推动法律制度的实证化。而法律制度的实证化本身,对于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法家拒绝承认个人道德与政治之间具有某种必然的因果关联,进而拒绝用道德取代国家政治,反对政治道德主义倾向。对于法家人物来说,国家的政治与法治乃是个人道德及社会道德风尚的结构性前提。儒家思想的批判性及其对人性的倡扬,显现了独特的光辉;与之相较,法家的思想存在狭隘之处,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1974,(3)
毛主席教导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现在学习儒法斗争史,不是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而是遵照毛主席“古为今用”的教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用以指导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使批林批孔运动深入、普及、持久地开展下去。总结历史上儒法斗争的经验,我们初步地体会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劳动人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主席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儒法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一个侧面,儒法斗争是在当时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推动、影响下展开的。法家反对儒家的斗争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劳动人民是反孔斗争的主力军,他们的反孔、反儒比起法家来要坚决得多,激烈得多,彻底得多,他们用革命的暴力戳穿了  相似文献   

13.
儒家学派是家族本位的责任伦理,法家学派是国家本位的责任伦理.儒家责任伦理的人性论基础是仁义道德,而法家则是自利自为;儒家责任伦理的形成机制是道德自觉,而法家则是赏罚二柄;儒家责任伦理的实现途径是修齐治平,法家则是法信权或者法术势.  相似文献   

14.
西汉昭帝时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等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本文对会议召开之时代背景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论辩双方关于本末问题的观点作了客观的阐述,对以往之成说作了必要的辩正。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历史上,儒、法两家以思想和政治路线为中心所展开的斗争,也伸展到军事领域。当前,在深入批判林彪的反动政治路线的同时,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是把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揭露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与儒家军事思想之间的承袭关系,追究其思想来源,认识其反动本质,有必要概括地分析一下历史上儒法两家在军事思想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宋明时期儒学书院与佛教寺院的"阵地争夺战",其实质是传统儒学与佛教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激烈冲突的一种外在表现.在"佛老之营遍天下"的不利局面中,朱熹率门下弟子,以各地书院为阵地,全面开展了重新诠释和再造儒学经典的运动,他们创造性地将书院的"旗帜"插到各地的佛教寺院中,将佛教的圣殿和讲堂演变成为传播儒学的杏坛.为了回应争消弥这种冲突,佛教学者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这就继儒学的"援佛入儒"之后出现了佛学理论的"援儒入佛".儒佛两家的这种理论上的互"援",就为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学,和代表外来文化的佛教从相互冲突、排击而最终走向相互吸收,促进各自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程颐"圣人本天,释氏本心"之说在宋元明清时期影响颇大,成为这一时期分判儒佛的重要标志性话语。南宋朱熹、真德秀对程颐此说皆有引申讨论或进一步解说,但他们的讨论限于论儒佛之别。明代对阳明学不满的朱子学者罗钦顺、崔铣、黄佐、陈建等借程颐"圣人本天"之说抨击阳明心学滑入佛禅之"本心"。阳明本人及其亲传弟子对罗钦顺以"释氏本心"来攻击其心学主张没有太多回应,但阳明后学或有心学背景的学者对罗钦顺等人的批评有较为激烈的反击。就儒家而言,过于强调"本天"与过于强调"本心"可能都有所偏,本天与本心可以统一起来。"天"表示存在之统体、本体、主宰、义理,心为主体、灵明、知觉、思想,心与天通;但心与天也不能等同起来,以使得主体既不失能动性,又要有敬畏心,避免主体性、个体性的膨胀与傲慢。  相似文献   

18.
<正>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诸侯割据争霸的时代,也是言论自由,文化繁荣的时期.当时,各种学说纷纷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对治国之道各述己见,特别是其中的儒、法、道家更是各执一词,互相指摘,其不同的法律思想观点的斗争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在人们思想上仍有这类“斗争”的痕迹.本文就儒法道三家法律思想进行一番比较,以加深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特别是对曾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儒家思想的了解.(一)儒家,是以孔丘(约前551一前479年)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221年),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奴隶制生产关系开始土崩瓦解,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孕育成长。奴隶的起义和“国人”的暴动,致命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权,严重地动摇了奴隶主的统  相似文献   

20.
肖顺昌 《船山学刊》2005,(3):171-172
儒家和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尖锐对立的两大学派和政治势力.二者的立场和观点截然不同.一个是守旧的卫士,一个是革新的代表;一个强调德政,一个主张刑罚.双方先是口诛笔伐,互相攻击,进而发展到血淋淋的争斗,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次就断送了四百多条性命!从西汉王朝开始,儒、法两家又逐步走向融合与统一,表面上看,有点令人疑惑,然而,深入地思考分析一下,实属一种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