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吐蕃十八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沐 《西藏研究》2010,(2):16-25
"西番十八族"曾长期活跃于宋、金、元、明等朝,是甘、青、川地区著名的吐蕃大族,对当地的政治、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宋、金、元、明时期的十八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十八族是指具体的18个部落;广义十八族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它源于吐蕃六大姓氏之一的"董氏族姓".元代十八族与岷州包家族有密切关系.岷州包家族原本是秦州近边的丁家族迁移而来,不大可能是董氏十八部族的后裔,但这并不妨碍进入元代以后一部分包家族已融入了洮、岷十八族,并成为洮、岷十八族的实际统治者.元朝末年包完卜癿任十八族元帅府元帅,以及洪武年间岷州卫属下十八族军民千户所之千户与大部分百户均由包家族后裔担任便是极好的证明.洪武初年,洮州十八族在明朝的打击下消失了,十八族军民千户所也被中左千户取代,其土官身份也随之成为流官,这在明初西北"土流参治"体制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吐蕃族源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931年英国人屋尔芬顿(s.N.WOlfenden)发表了《西夏文西藏译音说》,误把甲戎(嘉戎)语当作弭药语(西夏语);1882年英国人巴卜尔(E.C.Baber)在其《中国西南部旅行及考察》一书中,对雅垄江流域的弭药语作了一些考察,他把藏语安多方言当作弭药语;法国教授石泰安(R.A.Stein)长期研究西藏(唐称吐蕃)和西夏(党项拓拔氏建  相似文献   

3.
高兰,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民族,分成小聚落散居于宣光、安沛、太原、河北、富寿、永福等地,有2.3万多人,最大的聚居点在宣光。当高兰人刚刚移居到越南时,因必须在坡地生活,所以不得不经常移动,当原有土地地力耗尽时就去寻找新的坡地。他们渐渐集中到那些尚有许多荒地的地区,进行开垦,做成坡田。今天,几乎所有的高兰人都已过定居农耕生活。高兰人虽然移居到越南迄今已有300年上下,但他们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开垦不久的田地。他们的村寨与岱依人、侬人、越人的村庄交相错落。他们往往与山泽人、山由人毗邻而居,而后两个民族在文化、风俗习惯、故乡感情上都与高兰人颇为相近。在十八世纪黎贵惇的《见闻小录》中,曾把高兰人看作是宣光七种蛮人之一(第393页)。一  相似文献   

4.
北宋后期,在政府大力招抚的民族政策影响下,河湟陇右地区诸多吐蕃部族相继内附而变为熟户,纳入北宋王朝统治之下。还有一部分吐蕃部落族帐受抚绥优待政策之感化,自愿归顺北宋,接受其统治。吐蕃部落族帐的内附,促进了藏汉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北边疆的开发,在藏汉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昭武九姓族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昭武九姓历史、文化及其与月氏的关系后认为,昭武九姓是一支独立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并非月氏人后裔,并就历史文献中出现这一错误记载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高山族约四十万人,是台湾省最早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上。高山族内部由于居地和语言的不同,有一些不同的称呼,主要有泰雅、赛夏、布农、曹、排湾、阿美、雅美、卑南、鲁凯、平埔等。 关于高山族的民族来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一)土著居民说,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说:“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认为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二)南来说,主要根据高山族(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许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点,因而认为他们来自菲律宾、婆罗洲诸群岛的马来人。持此说者多为西方历史、语言学者  相似文献   

7.
吐蕃斥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吐蕃的军事力量中,有一支长期以来被诸多研究学者所忽视的力量,那就是吐蕃的斥候.吐蕃斥候为吐蕃政权的崛起,为吐蕃军事所取得的辉煌战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迄今为止,由于史料的缺乏,学术界对吐蕃斥候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本文根据一些零散的古藏文资料对斥候作一初步的考证,希望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聚居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倒淌河乡蒙古村的蒙古族 ,在这一藏族聚居区域内的蒙古族村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本文试从民族学、历史学角度对该村蒙古族族源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9.
10.
吐蕃节度使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军事发展进程中设置于占领区的军事建制。其中,中节度是吐蕃王朝针对西洱河地区诸蛮部落的军事战略而部署的军事单位,有独立的军事建制体系和攻防区域。以传世汉藏文史籍、碑铭及敦煌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吐蕃在西川、西洱河地区军事战略部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节度的形成可追溯到吐蕃部落制时期对外军事部署形式中的三大勇部;管辖区域随着吐蕃与当地诸部关系的变化而有所伸缩;由于吐蕃对西洱河地区攻略中军事地理交通的特殊性,吐蕃中节度亦被称作铁桥节度。  相似文献   

11.
“吐蕃”考     
一、问题的提出 “吐蕃”是唐朝时期汉文史志中对藏族的称谓。至今国外仍沿用“吐蕃”一词的译音tibet。关于“吐蕃”一词是怎么来的?有人说可能来源于藏语,有人说来源于汉语,有人说来源于突厥语。已故学者牙含章先生说:“唐朝人在‘蕃’字前为什么又加了一个‘吐’字,到现在还弄不清楚。因为从藏文的古今史书中,查不出在‘蕃’字前加‘吐’音的任何  相似文献   

12.
对尤卡吉尔人的先世俞■、于厥里、郁羽陵、■夷、于夷的综合研究表明:乐北亚土著民族之源在中国。  相似文献   

13.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联姻,是继文成公主之后唐蕃第二次联姻,是汉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史书所载有限,此次吐蕃为迎公主所遣使臣,众说纷纭,不能终一。笔者以所见资料,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一考订出吐蕃迎婚使,以彰其功。  相似文献   

14.
民和三川土族邓氏家族族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和三川土族中的邓氏家族聚居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克什曼、邓岭两个自然村,现有I30户,600余人口。据传,该家族系由川、甘入青海定居三川,融为当地土族,至今已200余年。现根据其族人留传的说法和《邓氏族谱》记载,对该家族的祖源做一考证。官亭镇克什曼村小学教师邓西银家藏有《邓氏族谱》一册,系其祖父邓海山先生手抄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秋,时任九世班排代理驻川办公处处长的邓海山(家名邓藏吾,又名洛桑拉吉)在成都陪同当时来川宣教的西康巴塘八间活佛拜访驻军某旅邓蟠村旅长时,论及邓氏祖源,该旅长出示家藏《邓氏族谱…  相似文献   

15.
苏利国 《西藏研究》2023,(5):88-96+162
学界目前对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馆驿“吐蕃别馆”之地理位置基本确定,但对其确切名称尚未深入探究。通过对比解读吕温不同版本出使吐蕃期间的诗文,辨析唐蕃古道赤岭西南道诸驿词汇之特点、考察唐使入蕃事件中关于“列驿”之记载,以及探讨吕温诗作之内在思理等,可以确定“吐蕃别馆”本名为“吐蕃列馆”,即唐蕃古道之“列驿”,而吕温诗文中的“吐蕃别馆”实为“吐蕃列馆”之讹误。  相似文献   

16.
吐善与于闽之间存在着的特殊关系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从考古与文献资料看,二者在古代的交往显然非常密切。公元1世纪以后,吐着在其发展和扩张过程中曾与周边很多地区和民族有过交往,为什么这个西域小国会给吐善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吐善与于闯关系的起止及来龙去脉,吐着与于闽在宗教文化上的联系及特点等尚待研究的课题不少。本文旨在通过对吐着时期及西藏“后弘期”早期的一些美术作品的分析考证,进而讨论吐着与于闻之间的关系,并对早期藏族美术体系的形成做一剖析。藏史典籍中涉及手间的条款,除了专门的文献资料以外(按…  相似文献   

17.
达磨赞普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也是吐蕃历史文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文章分析了史料记载中达磨赞普的不同名号,将其归纳为继位前的名字、继位后的尊号和后人添造的绰号三类,进而对各种名号的缘由、含义及时代背景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唐宋以来 ,青海湖湖区和湟水流域一直是吐蕃部族的聚居地带。迨明代中期 ,环绕着青海湖搭起的吐蕃族帐 ,星罗棋布 ,生齿日繁 ,“素号乐土”。湟水流域是北宋时期吐蕃口角厮口罗地方政权的腹里之地 ,这里川谷肥沃 ,河溪纵横 ,傍河两岸的吐蕃农舍连带密集 ,人丁繁夥。明初青海地区基本上是以招抚方式纳入大明版图的 ,故免受战争的破坏 ,农业、畜牧业持续发展。青海吐蕃经济的繁荣与富庶 ,引起西北诸番的垂涎。正德四年 (15 0 9年 ) ,蒙古鞑靼部自河套侵入青海湖区 ,并以此为据点 ,不断掠夺邻境诸番部。鞑靼部轮番占据青海时愈 80年 ,这期…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孙灭国后,其族南迁帕米尔高原,因此,哈萨克族中的主要部落乌孙,不是2000 多年前立国于西域的乌孙,而是10-12世纪游牧于蒙古高原的兀孙,该部多数人后随术赤和拔都迁居金帐汗国;哈萨克族的族源也不是2000多年前的乌孙,而是汉朝的奄蔡、南北朝的曷截及他们的后裔──唐朝的可萨突厥。  相似文献   

20.
达斡尔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达斡尔” (Daur)是达斡尔族人的自称。“达”为“从前”或“原来”之意,“斡尔”为“住处”之意,“达斡尔”含意为“原来住处的人”。达斡尔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过去由于音译不同,在一些汉文的记载中,曾有达古尔、达呼尔、达瑚尔、达胡尔、达呼尔、打虎儿、打虎里、打虎力、达虎里、达瑚里、达呼里、达乌里、达古里、达乌尔等二十多种写法。“达斡尔”这一族称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