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著名被行家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是中外史学界向来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曾根据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进行过研究,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马可·波罗没有到过浙江、福建地区。近来又初步研究了福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第六十四至七十四章,即《游记》对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地区的记载,并对第  相似文献   

2.
怎样正确认识和看待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特别是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对马可·波罗学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了.而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交通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曾广泛游历,到过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中国的西藏地区他是否也去过呢?从《马可·波罗游记》的有关内容看,他并没有到过。 马可·波罗有可能进入西藏地区的机会只有一次,即他奉命出使哈喇章(云南)时。在各种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叙述马可·波罗前往哈喇章的路线时,均是抵成都后,又从成都出发,经“Tibet”到“建都”,再渡过“不鲁郁思河”,然后进入“哈喇章”。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一年中,由前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弗郎西丝·伍德博士(汉名吴芳思)所撰著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中文版的出版发行在国内学界引起一定的兴趣与关注。这本1995年问世以来已引发不少争论的书以其大胆的猜测与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的传统印象发起挑战,此番经妙笔生花的洪允息先生介绍而登陆中国史界。其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而持的否定态度及其为此所做的多方面考证也同她论战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均给人一种清新的印象。对于这新一轮“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质疑,以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先生为代表的国内学者…  相似文献   

5.
我要评论的这本书是对马可·波罗可信性提出质疑的一个最新尝试。马可·波罗宣称他在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度过17年,并亲身了解这个国家的事件和情况,而这些内容都详尽地写在他的《寰宇记》一书中。弗朗西丝·伍德博士(以下简称伍德———译者)用15章的篇幅详述这个论题,最后她写道:“我倾向于认为马可·波罗可能从来没有到过比他家在黑海沿岸和君士坦丁堡的贸易站还要远得多的地方旅行。”(页150/198,前者是伍德英文原书页码,后者是洪允息汉译本页码。本段及以下出自伍德书中内容的译文,除有说明外,均采自汉译本———译者)这个相当温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马可.波罗成为元代中国与西方欧洲国家文化交流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人物,一是因为长期以来东西双方强烈的了解对方的迫切感,为马可.波罗的成名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机遇;二是强大、辽阔的元帝国使得中国与西方欧洲国家长期以来要求直接接触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三是马可.波罗以一个世俗的普通人的亲历,满足了西方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好奇心,第一次让西方欧洲国家有机会了解到真正的东方中国;四是欧洲人长期视《马可.波罗游记》为怪诞神话并肆意增删其内容,反使得马可.波罗的名气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四、马可·波罗及其遗产我们知道,上述意大利人和其他一些意大利人能有效地将担任经常性的官职或完成蒙古统治者交给的某些任务同他们在蒙古封地的商业活动结合起来,这自然便扩大了向西方提供信息的渠道。但是,这类信息在多数场合下受到一定的限制,内容多半只涉及蒙古大帝国外围地区——旭烈兀王朝、术赤王朝等国的状况。只有威尼斯商业世家波罗家族后裔、有名的商人兼旅游家马可·波罗才有幸为欧洲和全世界提供了有关整个蒙古帝国特别是元代(1271  相似文献   

8.
日本圆仁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入唐》)和唐代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元朝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行记》被人们称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它不仅是中、日文化邦交史上一部闪灼着耀眼光芒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关系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不朽丰碑。深入地对它进行研究不仅能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唐代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情况,而且对中、日文化的友好邦交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 ,马可·波罗骑着骆驼 ,从遥远的威尼斯来到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耸立的沙丘上……作为一个参观者 ,马可·波罗在中国待了 17年。当他返回西方的时候 ,他带回去的故事让西方世界大吃一惊……无论是拥有的人力、土地还是珠宝 ,这个伟大的可汗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冉冉升起的太阳 ,曾经吸引着马可向东而来 ,他和他的父亲、叔父 ,还有两个商人。穿过了嘉峪关———一个 14世纪时的城堡 ,长城的起点 ,进入中国的传统的入口……在中国西部遥远的塔什库尔干河 (TAXKORGAN)流域 ,穆比比的家建在地下 ,在寒冷的冬季快要…  相似文献   

10.
1988年9月12日至15日,CATO学会和复旦大学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前景与问题”学术讨论会。美方参加会议的除CATO学会的学者外,还有“货币主义”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米德尔·弗里德曼;美国美中关系学会主席戴维·兰普顿;美国著名作家、《富裕与贫困》的作者乔治·吉尔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政策科学研究员、《谁掌管美国》的作者托马斯·R·戴伊等二十多人。中方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政府机关和工商企业代表等四十多人。  相似文献   

11.
中外公共关系的学术交流,若从1987年我和居易等人一起主编的《公共关系译文集》(国内最早的公关译著)的问世算起,迄今已有近20年。将其粗略分为两段,前10年,对中国公关界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学者萨姆·布莱克教授和弗兰克·杰夫金斯,以及美国学者斯各特·卡特里普等所著的《有效公共关系》(1988年中译本);后10年,影响最大的当数美国当代著名公关学者、马里兰大学教授詹姆斯·格鲁尼格。国际公关界比较公认的格鲁尼格教授的研究成果,按时间顺序主要有:公众的情境理论、公共关系的实践模式、卓越公共关系的特征、关系测定与信誉管理。卓越公共关…  相似文献   

12.
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研究表明,马可·波罗确有其人,但他在42岁以前的行踪,除了《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以外,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马可.波罗身在何处。杨志玖先生发现的那条材料,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条间接材料而已,不能够成为确凿证据。而怀疑论派的观点和看法又不是没有道理的。怀疑论派与肯定论派双方都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一关键性的问题。而《马可·波罗游记》本身的内容确实有许多出自传闻,更严重的问题是,《马可·波罗游记》中存在着大量漏写、错误和混乱的地方,这又再一次证明《马可·波罗游记》对于中国的事情只是传闻而已。因此,对于马可·波罗的研究问题,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以前,在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以前,任何单方面做出的结论,都是有不负责任甚至草率之嫌疑。  相似文献   

13.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但是,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700多年来,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辩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那么,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下面,就让我和你们一起循着历史的足迹,辩论的声音去寻访一番……  相似文献   

14.
关于繁荣人文科学的几点想法……………………………··。……。……··王佐良(1.1)关于知识分子的特点……………………………………………………··唐 孜(13)神州智能与科技古籍………………色·回…………凸…………·回……………胡道静(1.4)试论高校青年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李寿福 黄清华(2.135)“汉籍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陈东辉(4.148)政治学研究试论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唐建文(2.13)社会主义规律体系初探………………………  相似文献   

15.
西班牙塞维利亚哥伦布图书馆中,保存着一本哥伦布写过批注的《马可·波罗游记》。新的研究表明,哥伦布是在1497年之后才获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的,因此,这本《马可·波罗游记》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无关。在1492年首航美洲之前,哥伦布只是通过其他著作以及地图等资料,间接地了解到《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内容。虽然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没有直接阅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原书,但他知道《马可·波罗游记》中讲到过的“刺桐”“行在”“契丹”“日本国”等东亚地名,并于1492年10月12日到达美洲后,不断地寻找这些地方。这一事实不仅反映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哥伦布的间接影响,而且还说明,东亚元素是引发欧洲人进行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安贝托从马可·波罗的故 乡来;安贝托的眼眸神秘 如他家门前的海水;安贝 托用"吉利"连接北京和意 大利;2005年安贝托最大 的愿望是所有的中国人都 能跟着他,探访畅游美丽 的西西里岛。  相似文献   

17.
张星火良( 1 888- 1 951 ) ,字亮尘 ,江苏泗阳人。著名历史学家。 1 92 6年 9月至 1 92 7年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 ,曾担任国学研究院代主任和国学系主任。张星火良1 90 6年出国留美 ,就读于哈佛大学化学系 ,毕业后转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 91 2年辍学归国 ,从事化工工作 ,同时研究历史和地理 ,并着手翻译英国学者玉尔译注的《马可·波罗游记》 ,后又广泛搜集中西交通史料。 1 91 7- 1 91 9年受蔡元培的聘请 ,与其父、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一起任北洋政府国务院附设在北京大学的国史编纂处纂辑员。 1 92 4年 ,他译注的《〈马可…  相似文献   

18.
在水溶液体系中合成了镧、镨、钐和钆四种稀土硝酸盐与甘氨酸的固态配合物,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化学组成分别是L_0(NO_3)_3·(Gly)_3·H_2O,Pr(NO_3)_3·(Gly)_3·H_2O,Sm(NO_3)_3·(Gly)_3·3H_2O和Gd(NO_3)_3·(Gly)_3·3H_2O,用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特征,表明它们是一类完全不同于稀土硝酸盐和甘氨酸的新化合物,同时考察了配合物在几种常见溶剂中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19.
1988年4月1日至5日,湖北大学召开了一次以人的主体性原则为主题的国际哲学学术研讨会,共有11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6篇(其中国外专家提供13篇)。9位来自联邦德国、法国、瑞士、美国、日本、民主德国的外国学者与10位国内学者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开得紧凑、热烈,充满着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的学术气氛。与会中外学者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议,为今后中外学者进一步的学术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早在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欧洲人便获得了一些关于中国的零星知识。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使欧洲人对中国心驰神往,并推动了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进入16世纪,大量到过东方(少数到过中国)的商贾、军人、外交使节和传教士等,以不同的方式,将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传递给西方,由此形成了耶稣会士大规模入华前欧洲人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