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比较文学与美国的比较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生气勃勃,并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中国的比较文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它迅速地进入了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并参与了理论争鸣,且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一个重要成员。既然比较文学早在80年代的中国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它既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同时也具有跨越学科和学术领域之特征,目前它的一个重点就是中西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即使在全球化的时代,当整个人文学科都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有着相当的活力,并与世界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在近几年里在学科建制上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此外,国际学术界的一些前沿理论课题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和拓展,从而使得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完全有能力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参与国际性的理论争鸣和对话,并发出日益强劲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正>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文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今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可是,国内外学术界,对比较文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发展变化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门学科的理论建设是个薄弱环节。有人主张不必在理论概念上争论不休,重要的是“去比较文学”,作出实迹,创出比较文学的中国特色来。这种主张自有一定道理,但也表现出片面性。纵观世界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凡对比较文学学科作出自己贡献的国家和学派,无不都有自己独特的比较文学理论和设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同样  相似文献   

3.
方顾玮 《江淮论坛》2013,(6):157-162,177
回顾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正在批判、吸收、继承中进行整合与超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形态,这就是走向文化诗学视野的比较文学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而从比较、对话到融汇则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是20世纪新生的一种跨越民族、语言、国家和文化边界的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史上,“跨越”是比较文学学科扩张的一个显著标签,既包括比较文学发展早期对于语言、民族、国家边界的跨越,也包括其后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学边界的跨越.与之伴生的是比较文学的“危机”,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定位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解决比较文学的危机之道,则是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及发展方向的“转向”,其中两次重大的转向就是从早先的文学史研究转向诗学研究,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由比较文学研究转向比较文化研究.“跨越”一“危机”一“转向”构成了比较文学百年学科发展的中心线索,其揭示的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移动性质,在给我们当下判断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激烈论争带来了困难的同时,也无疑为我们理性地看待比较文学未来学科发展走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在国外并不是一门新学科。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到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一股主流,登上了高等、大专院校的文学课堂,形成了若干学派,组建了包括“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内的若干学术机构和团体,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专门刊物,出版了大量的比较文学著作,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但在我国,比较文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从本世纪20年代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著作算  相似文献   

6.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学科,围绕这一学科的定位引发的争论中反映了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冲突.作者认为必须以尊重中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规律来定位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科定位的关键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只有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与其相关的外国文学与国别文学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作者近年来所提出的新辩证论是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化的一种方案,有助于学科定位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系谱学建构的基本宗旨,就是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加以系统的评述与研究,寻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对中国比较文学加以定性和定位。在本文的比较文学系谱学体系建构中,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文学比较"、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现代由"文学批评"转换为"文学研究"并走向学科化;学科化之后又形成了三种学术形态: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形态,美国与苏联学派以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为宗旨的"文艺学"形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则超越学派畛域,形成"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从构建中国特色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比较文学的定义问题,需要为比较文学寻找到一个基本共识。跨国别的文学研究,便是这种基本共识,而且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他的如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只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必要条件,是以跨国别文学研究为前提的。比较文学不能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它还理应是一种文学形态,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本体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界定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翻译文学作为链接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就是一种文学形态,即比较的文学形态。在跨国别的前提下,翻译文学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重申跨国别的文学研究,可以使比较文学的定义明晰化,并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神话、超越中西二元论模式,有助于解决中国文学“走出去”所涉及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的跨界视野,不足以构成学科存在的理由。比较文学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仅仅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文学对话意识。但由于它缺少特定的研究对象,所以仅仅方法论上的区别不能构成独立的学科。中国的比较文学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既不能理解为比较文学学科,也不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并列的学科,而是世界文学学科,它意味着,要总结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与本质,必须要有跨界视野与文学对话意识。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其产生有赖于“人类意识”和“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但全球化会使“人类”和“世界”都染上西方色彩。中国比较文学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新的养分,却失去了较多自身特有的一些东西,失去了自己原创的民族化的声音。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都是建立在西式背景上的,当比较文学研究在整个知识质态、谱系上都是西方的时,中国比较文学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面对比较文学的无边与无根,寻根就是寻找存在的家园。跨文明研究,着眼于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研究,这将是比较文学从危机走向转机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全球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学意识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世界文学视野又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在美国建国之后,以朗费罗为首的新英格兰文学团队直接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接受异国文学影响,形成自己的文学特色,这些都是美国文学200年来繁荣发展的前提。朗费罗的世界文学视野与比较文学意识为美国比较文学萌芽发展夯实了基础,强化了美国知识分子对文学的世界性的认识,促进美国比较文学学科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比较文学已走过世纪的历程,它随着中外文学与文化对话的开始而启始,随着中外文学与文化对话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初,鲁迅以其《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开拓了国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先例,并首次确立了‘有在审己,亦必知人”的对话原则。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中外文化和文学对话的风气,造就了中国比较文学勃兴的土壤。切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便在中国兴起了。1921年,“中国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吴便先生从美国哈佛学成归来,在南京原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第一门比较文学的课程“中西诗…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研究因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文本或文学现象,这就需要立足于文学现象或事实的文学性,不能脱离语言艺术层面或诗学,把审美现象替代为历史、哲学、宗教等。而比较文学研究的这类困难,是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自然结果,要解决这些苦难,须自觉克服比较文学研究过程中的民族主义动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该是现代文学理论发达或传统文化悠久之国度的学者,用来计算本国文学财富及其影响世界的手段,更不是用来区分文学发展中的债务人和债权人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历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与中国学派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变异学研究的学科方法。国内学者多从纵向的角度考察这些学派与学科方法的更迭变化,忽视了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凸显的是比较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性,这是对学科发展过程的深一层把握。从横向看,中西方比较文学在建构学科理论时存在着两个误区:过分注重学派建构与文学真理的诉求;学派固守疆域,文学真理压制了文学他化的灵性。中国学派提出了变异学研究,虽然也有学派疆域与真理残留的尾巴,但它突破了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局限,是国内比较文学有代表性的学科理论之一,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比较文学的危机反思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简单否定、决然断裂;二是合理继承、融合沟通。我们应对比较文学的反思保持经常的反思,继承学科建设已有的合理内核,即比较文学既要“比较”,又要“文学”,它们密不可分。这是支撑学科大厦的必要基石。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视野中 ,比较文学不应画地为牢 ,把自己局限于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的狭窄领域 ,更不能拘囿于某一封闭的文明圈内进行研究 ,而应以跨文明研究为其焦点与核心。这种跨文明研究和以往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的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法、美学派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均奠基在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学的土壤之中 ,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 ,实际上是被法、美学派所忽略或有意无意地规避的问题 ,由此也造成了其研究陷入“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泥淖的后果。如果说法、美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以欧美同质文化与…  相似文献   

17.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宁 《江苏社会科学》2002,1(6):161-166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开放的国际性学科,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尤其来自指向大众文化乃至消费文化的文化研究。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者以民族主义的意识来对抗比较文学的全球化,或者以返回文学本真性策略来阻止比较文学研究的“泛文化”倾向。作者认为这些均不足为取,因为它们有可能会导致比较文学陷入新的危机。从一个国际的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应当以开放的胸襟吸纳各种新的研究方法,正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课题,通过与国际学术界的直接对话达到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精神传播到全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兴盛,既有世界文化发展的原因,又有世界文学发展的根据。因此,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同时具备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眼光和胸怀,换句话说,比较文学研究在宏观上必须具有世界文化意识和世界文学意识。这既是比较文学研究应有的理论品格和思维特性,同时又是“比较文学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探讨与把握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形成、发展的基本特点,对于建立一种适应于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比较文学观,树立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在中文系合并后,可以通过比较文学课程整合传统中文系诸课程,使其完成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的时代任务。“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科合并方式,当是保持两个学科各自边界参与更大结构构造。古代汉语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经典阅读,这种双语、双文本是当下中文系学生应具有的基础。具有独立批判能力、世界眼光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是当下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文明交流中的异质性和变异性大于共同性,因此,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研究,异质性与变异性也是中国比较文学最为突出的表现形态。变异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它开启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变异学研究中的形象学与西方文论中国化研究更凸显其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发展。中国学者提倡变异学,希望在保持和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