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2000~2009年这10年之间,我国的出版史研究成果累累,学科体系和基本概念都在不断发展完善。这一阶段通史、地方志、断代史著述丰富;近现代出版研究成为热潮;学者们对出版史的学术研究逐步深入,并尝试以多学科、多种方法研究出版史,其中,以文化史视角研究出版历史的成果最为丰硕;西方书籍史从思路和方法上对我国的阅读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国外优秀学者的著述成果,使得中国出版史研究日益国际化;新中国出版史研究在2008年开始升温。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动向是出版史研究的国际化,不仅需要中西学术交流融汇,更需要我国学者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研究、推动中国出版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思想文化史上的近代出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社会转型中,新出版的主潮和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以及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是高度一致的。其因由在于有一群从事出版的有识之士应时代所需,以他们的出版活动在近代社会转型中发挥了有力的推动力量,这一部分近代出版从业者是一种新的社会角色,也是一代新型文化人,他们将出版作为开启民智改造社会的一种职业和一种职志。本文以思想史和出版史相结合的视野,从八个方面初步论述了由这一群新型文化人所推动的近代出版与近代思想文化的诸多关联,揭示近化出版对近代思想文化的走向所具有的相当影响,以及对新文化新变革的发生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媒介形态的嬗变,媒介形态的嬗变进而导致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即生产力的发展——媒介形态的变换——表达方式的解放——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传播的历史是一切历史的基础,传播方式的变换必然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当代社会已进入一种全新的现代信息时代,即以自媒体、自出版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信息传播时代。它的自主化、便捷化、普泛化和平民化特征给当今的社会民主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同时,也必然给予公民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化史为诗是历史小说创作应追求的一种高层次的美学境界 ,进而提出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 :一是以现实时代精神激活历史 ;二是抉发历史生活的内在精神 ;三是将历史生活素材转化成生动可感、饱含诗情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出版史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中国出版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完成其古今之变,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形成具有近代形态的新式出版。变革与转型的因素贯穿和渗透于晚清出版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从宏观上看,印刷技术、出版物形制、出版物内容、出版物类型、出版机构、出版观念、出版管理体制、著作群体、出版交流、出版社会作用等10方面的变革能够充分反映和印证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大学无不有自己特色的校报校刊,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的沪江大学,自不例外。在介绍沪江大学出版的校报校刊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从主办者——如学校或院系、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社团——的视角分析这些出版物的主要特征、文献价值,指出沪江大学校报校刊的出版史与沪江大学的历史命运和发展轨迹紧密相联,这些出版物不仅可作为研究沪江大学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和沪江大学师生精英学术思想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对当今的大学生也具有精神层面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编辑史、出版史的研究不仅能给中国今天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以多方面的启示,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国际意义.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历史课题,要大中小并举.要积极做好史料的收集、发掘、整理工作.研究工作者要持之以恒,排除困难,开拓前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中,高度重视文化出版工作,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活动从整体性观照、区域性探讨、报刊史重点突破、其他专题史广泛研究、出版史料的搜集整理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全面梳理和总结三十年的相关成果,对推动中国共产党出版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校哲学系叶汝贤副教授撰写的《唯物史观发展史》最近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展史》是一部系统地阐述唯物史观的孕育、产生和发展历史的专著。它的出版,是我国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发展史》全书共三十八万字。它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唯物史观发展的列宁阶段》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等三篇为基本线索,向读者完整地展示了唯物史观从创立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史。这本专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06-2010年,台港澳地区、内部出版物、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学位论文、重要学术会议等对中国出版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丰富和完善了出版史的研究内容,推动了出版史探讨的深化。上述五个维度的出版史研究成果在以往的学术综述与研究中重视不够。其实它们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并不亚于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机构正式刊行的专著。至于港台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其独有的特点和价值也是不应忽略的。  相似文献   

11.
陈宝良先生的《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中的一种,该书通过多维宏观视野的全方观照,用纯熟的极其生动的描述文笔,将一个个明代生活的历史细节细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藉此我们对明代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将随之加深。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太平天国史专家郭毅生教授主编的《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和《太平天国历史与地理》两部专著,已在89年联袂出版。两书是由全国四十多位专家、教授和中青年学者,经过近八年的通力合作共同编撰而成的。我校历史系吴竞副教授等参加了编著。两书均全面体现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地理的重要专著。两书均适合于广大史学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社会读者的需要,是太平天国史科研、教学的必备参考书。  相似文献   

13.
章宏伟先生的大著《出版文化史论》,学界专家,视为佳作。中国出版文化,历史十分悠久。蔡伦造纸与印刷技术,在世界文明史上,独着先鞭,影响深远。中国的书籍,竹简帛书,敦煌文书,唐人卷轴,两宋刻本,都是历史的灿烂,也都是文明的辉煌。中国文化传统,一向重视历史。左史记言,右史书事,周秦宝笈,屡见载记。编年、纪传、纪事、典志、章节,诸种体裁,记载历史。出版文化史之编著,出版历史之撰著,此前有杨寿清《中国出版界简史》(3万字)于1947年出版。自张召奎《中国出版史概要》于1985年问世后,中国出版史论著近年来时有新作出版。章宏伟先生《出…  相似文献   

14.
顾颉刚的通俗读物出版活动,对传播历史知识、发扬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颉刚的历史知识普及思想,是与其通俗读物出版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大众知识》杂志是历史知识普及比较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1986年底,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杜荣坤,白翠琴合著的《西蒙古史研究》一书。共收入有关元、明、清时期西蒙古史专题研究论文18篇,重点为斡亦刺和瓦刺的研究。全书内容涉及卫拉特蒙古的族源、地理沿革、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重大历史事件、人物评价、与中原地区及周邻诸族关系等等。各篇虽独立成章,但又有内在联系,上下相维,较为系统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方针,出版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主要含义是:出版经营者管理者要制定以人为目的的发展目标,实施人本管理;以读者和作者为中心,通过出版精品图书服务社会,提高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献资料库,蕴藏着极其丰富而宝贵的中国历代地方社会的佛教和道教历史信息,展示了较佛教《大藏经》和《道藏》及各种"正史"文献更加真实、生动和具体的佛教史和道教史。《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的推出,必将促使国内外的中国佛教和道教史研究从以人物和思想为中心的线性史研究走向以道场(寺观)为中心的立体史研究,从以往的单线条静态史研究走向多维时空的动态史研究,并将改变过去在三教关系、政教关系等重大问题上以意识形态和政治为中心的思想史和政治史解释模式而趋向以民众现实需要及其生活方式为中心的社会史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院中文系杨东甫副教授、卢斯飞教授合著的《后妃之祸》一书 ,1 999年 3月由台湾牧村图书有限公司出版。此书以文学笔法为中国历史上十五名著名后妃如吕雉、王政君、赵飞燕、贾南风、武则天、韦氏、叶赫那拉氏等作传 ,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 ,描写了这些曾经权倾天下的女性的生活和命运 ,落笔重点则在她们的祸国乱政之上。每篇传记实际上亦可视为各后妃所在时代朝政历史之简编。该书文字生动 ,可读性强 ;而立论则力求客观 ,既注意避免“红颜祸水”式的陈腐之说 ,亦不强作翻案之论以媚俗。如对武则天其人 ,就既不抹杀她的才干 ,又细写了她的残…  相似文献   

19.
论编辑的出版意识张秀英作为出版业的编辑,要想跟上历史的车轮,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引导人们的生活,除了必须具备的编辑基本业务能力以外,还应具有现代出版意识,即情报信息意识、改革创新意识、选题超前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一、情报信息意识情...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朝代,而城市史则是近2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唐代城市是近几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但至今还尚未见到对唐代城市发展原因全面论及的文章.历史上看,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转移、农村社会结构的破坏、工商业互动及市民阶层社会生活的影响五个方面成为唐代城市发展的推动因素,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