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振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34-37
长期以来,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管理的难题之一,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从经济伦理核心价值理念的确证与认同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管理的理论难题;从管理人性预设与人性的演变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管理的现实的人性张力;从中国现状与发展实践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管理在时空错位与理论超越方面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冯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1):65-68
管理活动以管理关系存在为基本前提,管理具有合规律性;同时,由于管理的价值和伦理性质以及伦理的管理本质,管理又具有合目的性[1]。根据管理的这一基本原理,本文重点研究了现代管理中的经济管理关系,以及经济管理关系中的伦理意义、伦理向度和超越其经济目的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3.
古小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
在哈耶克的学术研究中,经济学问题往往通过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理论得以解决.本人认为,至少可在三个维度探讨哈耶克经济伦理维度下的自由理念:第一,经济与政治互作用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的维度.第二,市场秩序语境中的自由涵蕴.第三,市场经济结果的自由意义. 相似文献
4.
管理价值选择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冯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2):6-10
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此,管理一方面具有实现人性、维护秩序、争取效益、协调社会等方面的社会伦理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伦理也必须依赖于管理理念的提升和管理思想的推行而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伦理条件下管理理念中道德化和科学化的局限与困境的反思与批判,明确强调无论何种管理都应永远被视为实现人性的方法及工具,必须接受人性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引。文章强调,我们必须站在人性的基点上,确立一种后现代社会的管理理念,以归正管理的价值方向,并为最终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观念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性主义渗透在他的相关研究著作中,其所强调的人的理性在人类诸文明发展中起到的决定作用更是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然而西方经济伦理中的个人主义至上的本质以及弊端在成就资本主义兴起的同时,也为其衰亡埋下了祸根。与此相对,中国传统伦理所倡导的是个人与群体相统一的群体主义理性,通过内化成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维系着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在21世纪的今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式为世界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论生产和消费领域中的经济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光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一定的生产伦理和消费伦理精神都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与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由于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伦理观。考察中西方生产伦理和消费伦理的形成发展及其精神内涵,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经济伦理遗产,借鉴西方经济伦理中的积极成分,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伦理观。 相似文献
7.
关怀伦理视野下的环境伦理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互动问题,是当今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重大热点问题.环境伦理是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环境伦理的核心是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关怀伦理学在反对以人类为中心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结构中也对环境伦理投入了较多的关注.所以.女性与环境发展息息相关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女性与自然被逐渐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市场经济主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其经济行为和扭曲了的特质日益受到伦理的审视和批判。对经济主体的自利经济动机和道德公益动机都有充分考量的经济伦理,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社会经济伦理,它为陷入困惑的经济主体寻求解脱指引了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经济伦理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炎国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62-68
经济伦理是经济生活领域中固有的伦理道德现象,它形式上是社会伦理要求与经济运行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本质上则是由经济必然性所派生的伦理应然性,具体表现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方式以及经济活动主体间的伦理关系。经济伦理的公正守信原则就在于能够从经济交往的最一般规则出发来维护经济主体的人性,进而可以在最低限度上避免破坏经济效率的人性异化现象的孳生蔓延。经济伦理唯有在获得外在权力(首先是政治权力)的明确支持时,方能够对经济生活发挥广泛的影响,并成为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维持经济生活秩序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张鹏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39-43
儒家伦理存在普适性和特殊性的论争所隐藏的意义是儒家伦理具有丰富多彩的样态。以伦理人类学为视角并通过"意义—实践"、"理一—分殊"的文化意义考察表明,儒家伦理之所以成为伦理传统是中国伦理型文化的必然,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的解释力和价值只有在文化形态之中才具有可信性,儒家伦理只有在文化形态中才能展现其现代合理性,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康琼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109-113
中国神话包括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本神话与口头神话,呈现出从古朴稚拙到发达成熟多种样态兼具的特点。但繁杂多样的中国神话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同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可以说,它们是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形象、直观的符号与材料,来表达对人与自然秩序的阐释,这便是神话生态伦理意象。重述中国神话生态伦理意象必须对文字文本传承的物质媒介予以重视,对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歌曲、祭词等语言媒介高度关注,并推崇雕塑、绘画、建筑等实物材料和图像材料的作用,从而避免现代思想与范畴介入所带来的矫揉造作和扭曲变形。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新经济伦理道德规范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芙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1):59-62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的“越轨”和“失范”现象日渐突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新经济伦理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性、必然性;其建构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三个有利于”的评价尺度,承前启后的传统要求;其具体内容包括共同富裕、自立自主、互利互惠、劳动责任感、开拓进取等8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从《资本论》的人道观看,低碳经济是人类应然且必然的选择,但是经济活动的碳放量并非越低越好,更不是无碳最好,而且低碳经济未必就是人道的经济。从《资本论》的自由观看,经济活动碳放量的高低变化反映了人类自由不断实现的过程,发展现代社会的低碳经济,科技发展是关键,量力而行是基本原则。从《资本论》的正义论看,资本主义制度下高碳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根本上讲不是源于其制度的正义性而是源于其制度的不正义性。《资本论》对高碳经济的正义审视仍未过时,对建设我国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也不乏现实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4.
略论荀子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忠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18-21
先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其诸子百家关于经济管理思想的论述一直被我国封建社会奉为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荀子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其中独树一帜,他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以“性恶论”为基点,提出了“明分”“赏罚”的管理原则,并进而指出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根本目标是“富国富民”,而管理国民经济的基本方法是:明分;轻徭薄赋;适时;有限地发展工商业。其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思想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董小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1):45-48
在对中国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义利观"给予重点剖析,并对儒家经济伦理的典型:徽商和现代儒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郑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12-14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7.
楚丽霞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199-202
和谐的经济伦理不仅是滨海新区经济运营过程中的润滑剂和企业赢得公众认可的重要资本,也是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开放的精神支柱。和谐的滨海新区经济伦理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等。和谐的经济伦理发展模式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人们在滨海新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促进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和谐运营和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资源,对此进行挖掘梳理将有助于我们解决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在价值理念上的重建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出"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道法自然"、"寡欲节用"等古代朴素观念中体现的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通过对上述思想的梳理,文章指出我国在解决现代环境问题时所存在的环境伦理上的偏失,继而就重新解读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提出了看法,以期能对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论述了公共行政中蕴含的伦理学意义及价值追求,权力的两重性和权力的道德约束,以及构建道德体制的实现途径等若干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试图对解决目前中国面临的公共管理危机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