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某市举办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据了解,与会的5000多名各种应聘人才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海归”人员,但是这些“海归”们实际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的并不多,一些“海归”明确表示自己找工作的期望值最少在年薪30万元左右,而不少用人单位对此高标准打了退堂鼓,更有单位对高薪”海归”是否“物有所值”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甚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习惯上把留学归国人员称作“海归派”。最近,“海归派”找工作已不如以前容易,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外留学人员基本不再优先。 前些年,由于出国留学的人数少,因此当他们一回国,就能比较轻松地找到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但随着大批留学人员回国,这一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不仅北京是这样,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去年,上海就有7000多名“海归”人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前些年,“海归”炙手可热,似乎只要到国外“镀”上一层金, 回来就可以“卖”出个天价。而如今,在国内人才市场上,部分被 称为“海归”人才的留学归国人员开始体会到就业的艰难,面对四 处碰壁的求职遭遇,“海归”们不得不选择暂时“待业”……  相似文献   

4.
正人才是否真正达到了国际化的目标,重要的是看职场上是否能获得成功。四位嘉宾分别从政府、国企、私企和外企角度,就海归国际化人才和本土国际化人才如何适应职场发展的需要发表观点。选才标准大不同徐皓庆(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越来越多留学人才选择了回国发展,回国就业的海归如何选择工作,从企业或单位来说,又如何选择海归人才呢?李斌(神华集团监事会主席、资深人力资源专  相似文献   

5.
入世后,我国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是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上海、广州等开放度比较高的城市早已加入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他们纷纷承诺给高薪,投资建立创业园,为精英们搭建施展身手的舞台。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的天地越来越宽阔,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新热潮正在到来。 但与此同时,随着大量留学人员回国,往日笼罩在“海归”头顶的神话光环却在逐渐失去色彩。近期信息表明,“海归”人才在国内水土不服,更有甚者在国内面临失业。  相似文献   

6.
海归人才是国际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归人才的开发和管理是中国参与人才竞争的重要环节之一.海归人才具有技术、语言、管理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回国创业、工作、生活中仍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针对海归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管理体系和措施,以更好地利用海归人才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世界著名企业,日本的松下公司对某一岗位的人员选择,或选择某一产品开发人员。一般不用“顶尖”人才,而是取中等的,可以打“70分”的人才。他们认为,“顶尖”人才中,有些人自负感很强,他们往往容易抱怨环境影响自己的发挥,抱怨职务、待遇与自己的才能不相称。而聘用能力仅及他们70%的人才,他们往往没有一流人才的傲气,有一股子偏要与“一流”人才较较劲,比一比谁干得好的劲头。他们重视公司给予的职位,珍惜有可能脱颖而出的机遇,渴盼干出实绩显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上司和同仁的认可和赏识。  相似文献   

8.
世界著名企业,日本的松下公司对某一岗位的人员选择,或选择某一产品开发人员,一般不用“顶尖”人才,而是取中等的,可以打“70分”的人才。他们认为,“顶尖”人才中,有些人自负感很强,他们往往容易抱怨环境影响自己的发挥,抱怨职务、待遇与自己的才能不相称。而聘用能力仅及他们70%的人才,他们往往没有一流人才的傲气,有一股子偏要与“一流”人才较较劲,比一比谁干得好的劲头。他们重视公司给予的职位。珍惜有可能脱颖而出的机遇,渴盼干出实绩显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上司和同仁的认可和赏识。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或一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虽然也多次往返于各个人才市场,也许参加过无数的招聘会,或许还参加过一些单位的面试,但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合适满意的职位,于是,有些人只好先在某个单位“干着”,等有机会再寻求新的职位。也有些人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缺乏正确的求职方式。要成功择业,首先要了解用人单位究竟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从报刊上刊登的招聘启事和笔者接触的一些单位来看,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一般都表现为三类:一是经营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0.
报告显示,近七成企业管理人士不会优待"海归",67.2%的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年薪起薪不足6万元。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海归就业报告》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国内企业雇主对留学生的选择也逐步趋于理性。《海归就业报告》显示,近七成的企业管理人士不会优待"海归",甚至7.97%的人力资源专家表示不爱雇用"海归"。"唯海归论"  相似文献   

11.
海外过大年     
随着海外华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春节俨然成为各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机会。他们不仅享受着中华文化集体绽放带来的视觉盛宴和味觉盛宴,也体味着中国古老的民俗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根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3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2003年,我国年度留学回国人数首次突破两万人,为2.01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12.3%,其中自费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15%,公派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7.4%.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出国(境)培训经过30多年的开拓,累计选派培训学员约77万人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出色的服务,彰显出迷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将"大学体制创新"推进了舆论的旋涡。大学应该如何创新发展呢?我们不妨听一听世界知名大学校长、教授们的观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助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援外工作核心之一,中国60年来,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培训了12万管理和技术骨干。  相似文献   

16.
1911年2月,清政府负责派遣赴美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和筹建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同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清华以4月最后一个周日作为校庆纪念日的缘由即为此。  相似文献   

17.
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隧道,人们发现,1978年是中国留学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将中国带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学先进之科技,汲文明之成果,顿成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鼓励支持下,留学工作渐成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渠道。从1978年到2002年底,我国共有58万人出国留学,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出国留学人员的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也在不断增加。截至目前,累计回国留学人员已逾15万,并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敢立潮头唱大风瞩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人才交流》2010,(7):63-63
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海外人才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壮大本国人才队伍的通行做法,也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一条宝贵经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各方面优秀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广阔舞台,吸引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时机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9.
法国不会根据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等标准选择移民,不会按国家分配名额,筛选移民最主要的标准是法国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20.
爱尔兰是欧洲最有代表性的新兴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已经由人才外流国变成了每年净流入超过2万的人才流入国,其中,该国培养与吸引人才的战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