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时期。灾害以水灾、旱灾、地震为主 ,以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安徽、山西、河北为高发区 ,具有多发性、群发性、间隔性、不规则周期性等显著特点。总结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 ,有助于现代人认识汉代自然灾害的总体情况 ,为现代自然灾害的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黄河由浑变清听起来似难以置信,但这一自然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据《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58记载,清雍正四(1726)年十二月,河道总督齐苏勒、副总河嵇曾筠、漕运总督张大有、河南巡抚田文镜、山东巡抚塞楞额、陕西巡抚法敏先后驰秦,黄河自陕西府谷县历山西、河南、山东以至江南之桃源(今江苏泗阳县),冰开水清,湛然澄澈。其在陕西、山西,始于雍正四年十二月八日,迄于翌年正月十三日,共三十六日;其在河南、山东,始见于十二月九日,迄于次年正月十日,共三十一日;其在江南,则始于十二月  相似文献   

3.
一、形成黄河中游经济区问题的提出 按照我国原有的经济布局及原大行政区,我国的大经济区也被划分为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北、西南六大区域。在经济日益市场化,冲破原有行政藩蓠时,六大区域由所处地理位置,产业布局的差异,原有的经济区划已名存实亡,各省、市、自治区以经济联系为核心正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经济区域。例如,原西北经济区域中,新疆独树一帜,搞边贸,开发资源,发展农垦事业,与其他四省区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少。中南区的河南、湖南省与广东的经济联系减少,差异增大。湖北向长江中游的湖南安微接近,而河南与黄河中游的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关系愈来愈紧密。而划在华东经济区的福建省却与广东省日渐靠近。 陕、晋、豫、蒙西的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相同,同属国家能源、重化互为特色的经济发展类型。 秦、晋、豫、蒙西的概况是:面积112.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6%;人口1.616亿人,占全国总  相似文献   

4.
河北地处华北,按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而言,应以旱灾为主.但是民国38年间,河北的水灾竟超过旱灾,打破了传统"南涝北旱"的说法,成为对河北危害最大的灾种.文章通过对民国38年河北水灾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发现:民国时期河北水灾的发生多是由于连降大雨、河流溃堤决口造成,这除了与河北的地形条件、季风气候特点、河流的分布状况等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外,主要还与民国时期政府不重水利、战乱年代对水利设施和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社会因素有重要关系.所以,预防灾害并非难事,只要国家稳定,注重水利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很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全国出土商代有铭铜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利娟 《殷都学刊》2009,30(3):28-36
据截至2008年12月底前已发表的商代铭文材料,全国共出土商代有铭铜器6000余件,其中有确切出土地的不过2000余件,以河南出土数量最多,有近1400件,其次分别为陕西、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湖北、辽宁、湖南、甘肃、四川、广西、浙江、天津、江苏、北京、内蒙古、江西、广东等省市.  相似文献   

6.
第六次全国回族史讨论会于1990年10月8日至1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云南、广西、浙江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干部,国家机关及其他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和部分老干部,共91人。代表包括回族、汉族、黎族、蒙古族4  相似文献   

7.
自1128年黄河南徙夺淮始,到1546年,黄河以多股并流的形式在徐淮地区频繁泛滥游荡.1546年以后,经过王以旗、朱衡、潘季驯等人的持续治理,黄河基本稳定于现今黄河故道一线.黄河南徙对徐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深刻,首先改变了徐州地区的水系格局,进而由沂、沭、泗等河流塑造的冲积倾斜平原与波状剥夷平原被黄河泛滥冲积物所淹没;其次黄河南徙改变了徐州地区土壤发育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降低了徐州地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再次黄河南徙也造成徐州地区孕灾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徐州地区逐渐成为水旱灾害频发、盐碱化发育、中低产田广布的自然环境脆弱区域.  相似文献   

8.
明代流民与豫西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两次大规模从山西移徙人口牵涉面很广。山西洪洞县志办公室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集明代迁民史料,竟收到全国二十一省市数百个县的大量资料,迁民涉及范围之大可见一斑。洪洞县广济寺内的“古槐迁民纪略碑”载,明初移徙人口迁往地为河南、河北、山东数省。当时的河南府和南阳府三州二十四县接纳山西百姓的数量,仅次于豫北和豫东。明代的河南、南阳二府大致相当于今日豫西地区。从文献资料看,首先形成的是豫北方言,豫西方言步其后。但豫西方言形成的原因与豫北方言并不尽同。本文就豫西方言的形成原因、时间及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基于SSM的环渤海经济区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环渤海经济区的33个制造行业为分析对象的基础上选取了10个主要行业,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2001-2008年区域内各省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旨在为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分析表明,北京和天津应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河北、辽宁和山东需发挥后发优势。此外,可通过区域协作进一步提高环渤海经济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社科联第五次协作会议,于1991年9月21日至25日在河北省承德市举行。“三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社联的代表应邀参加。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28个省、市、自治区社科联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宣部理论  相似文献   

11.
提起黄河,人人都知道它在解放以前是一条灾害性很严重的河流,经常闹漫溢、决口、改道。这是历史事实。但从整个历史时期看来,黄河水灾的频率与严重性并不是前后一律的。我在1955年5月为中国地理学会所作的一次题为“黄河与运河的变迁”的讲演词里,已着重指出了这一点。在那篇讲演词里,我把从有历史记载以来直到解放为止全部黄河历史,分成唐以前和五代以后前后二期,指出黄河在前期决徙次数并不很多,基本上利多害少,只是到了后期,才变成决徙频仍,有害无利,  相似文献   

12.
《四川社科界》2003,(5):50-55
2003年9月15日至16日,全国第六次社科联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有黑龙江、天津、山东、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河北、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甘肃、新疆、江西、广东、四川、重庆和云南共19个省市区社科联的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云南省社科联副主  相似文献   

13.
第五次全国回族史讨论会于1989年9月18日至20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北京、上海、天津、宁夏、去南、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湖北、陕西、青海、内蒙古、河南等1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等单位代表共66人参加会议,共提供论文和专著40篇(本)。史学界老前辈白寿彝先生送来录音讲话,向大会祝贺。回族史讨论会已经进行四次,探讨历史政治问题多,涉及经济问题较少。由于过去统治阶级的歧视,很少记载回族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中等发达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间位置的地区,主要包括河北、黑龙江、山西、吉林、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鉴于陕西省位于全国的中西部过渡区,就经济发展水平言,其关中大致属于中等发达地区,陕北、陕南属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本文在具体分析时,把关中作为中等发达地区处理。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古代山东漆器手工业的发展问题,由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不多,很少有人研究。建国初期,山东古代漆器始有发现;七十年代后,又陆续出土了几批漆器。本文根据现有的资料,仅就两汉时期山东漆器手工业的发展问题,试作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一、汉代山东漆器制地问题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两汉时期,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川,湖北、湖南、广东、贵州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漆器。漆器的制造地点,有成都、扬州、长沙、广州等地,都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那末,处于黄河下游的山东是否也有漆器制造业呢?  相似文献   

16.
我国稳步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理论均表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依托区域内重点地区和重点城市,走一体化发展道路。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基础上,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框架,深入分析山东、河南、河北尤其是冀中南地区实施一体化发展的协同优势,提出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建议,即构建冀鲁豫大三角,实施“东飞西展”战略,在泛黄河流域下游打通东西经济共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关东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鉴于历史渊源、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及风俗、语言诸方面差异,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不仅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也积蓄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文化,诸如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州文化、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以四川为中心的蜀文化、以山西为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历史上水旱灾害非常严重,如1876~1879年的“丁戊奇荒”、1917年以京畿为主的水旱灾、1920年的华北五省旱灾、1924年以直隶为主的水灾、1928~1930年的西北、华北大旱。1931年后直至1935年本区域又是连年水灾。灾荒年份,受害最深的是老弱妇孺,尤其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妇女与贫苦儿童。在此期间,官方救济机构和民间慈善机构均致力于对妇女儿童的救助。一、官方和民间的临时留养首先,官方严禁拐卖妇女儿童。1917年京畿水灾督办处先是发布告示,严禁出卖幼孩,并要求直隶各县官署先行垫款免费收养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俟后由督…  相似文献   

19.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侵,约在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为决河,“自泗入淮”。从此“河流不复”故道,不再“北流”入渤海。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其下段夺淮河入黄海的局面,直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改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之前,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下游上段的河道,即自阳武(今河南原阳)以下至入淮的河道,在金代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可能是史料缺乏,至今未见专门论述这段河道的文章。为此,本文就金代黄河下游上段的河道变迁,作粗浅的阐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包括宁夏、山西、山东三省、区和青海、甘肃、内蒙、陕西、河南部分地区,共辖66个地区(市、州)。土地总面积108.4万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18 985万,工农业总产值2 015亿元,分别占全国相应指标的11.3%、18.2%和16.6%。流域内煤炭、石油和水电等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开发基础。发挥流域能源资源的独特优势,尽早建成黄河流域能源产业密集带,不仅关系到黄河流域本身的经济振兴,而且对缓解全国能源、电力紧缺的局面,实现宏观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就建立黄河流域能源产业密集带的资源与基础、依据与意义、思路与布局以及问题与对策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