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古代文论是彝族古代文论家对彝族当时文学现象的总结,涉及当时文学创作中的各种文学体裁、作家应具备的修养、彝诗的格律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彝族特色的文论概念.在论及彝族诗歌格律中的"音律"时,指出这种音律为"押音".翻译整理者在注释中说原文为音而无韵字,所谓押音就是押韵.笔者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受汉语诗歌押韵的影响,不符合彝族诗歌音律的实际情况.从译文和注释看,彝族诗歌格律中的"音律",就是押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在内的"音节".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弗罗斯特认为<割草>是他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愿>中最好的一首诗歌,评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出色的十四行诗",但是弗罗斯特诗评家马克森(H.A.Maxson)认为它离经叛道,不像一首十四行诗,因为"它并没有提出一个观点、拓展一个观点、曲折一个观点……[而且]诗中没有一个清晰而又关键的转折".笔者对这首诗歌进行了格律分析,不仅发现弗罗斯特驾驭十四行诗这种格律最严谨的英语诗歌体裁的娴熟技艺,而且证明了这首十四行诗并没有"离经叛道",而仍然是"一首最先进、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4.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提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涉及诗,画二艺,再来论诗,论文者少有提及引用,而且画史,画论称引频繁,并且均有各是其说之嫌.这种情形在画论中尤为突出.我认为,作为一种艺术观点,且是苏轼在其个人之艺术立场思想上对王雏的诗,及画所作的评述.只有在这一视角上,诗、画才能互"有".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创作于1896至1897年间的"新学诗",原称"新诗",又名"新学之诗".他们不仅首次提出了"新诗"这一诗歌史上具有变革语言和解放诗体内涵的诗学概念,而且还进行了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新诗"创作实践,成为诗体探索、新诗尝试的肇始和走出传统、面向世界的起点,并由此构成了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的第一阶段."新学诗"不等同于"诗界革命",它是"诗界革命"的先声,同时也对20世纪初年南社青年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概念、理念到创作,"新学诗"的出现,都意味着新诗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寄主体的隐在性,使此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而令人费解。关于此诗的解读,把《夜雨寄北》视为爱情诗的观点一直占上风,甚至断言"寄北"就是"寄内",即"寄妻"。新批评学派认为,诗人正是通过文字的选用、取舍来表达其情感寄寓和创作意图。细读诗中的"北"、"君"和"西窗",就诗而解诗,我的观点是:此诗非寄妻诗,也非一般性的思友诗,李商隐将渴念知遇之心托以相思之情,《夜雨寄北》是一首行卷性质的象喻之作,具有知音渴望的价值期待。  相似文献   

7.
从柏拉图到华兹华斯,西方诗论历经两千多年.在其漫长的建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诗"这一命题展开的讨论从未停止.柏拉图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把诗界定为"模仿的模仿",华兹华斯以情感立论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外溢".然而,无论诗的源头是出自"眼睛"还是出自"心灵",对"什么是诗"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变换喻体的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五彩滨纷的诗论背后隐伏着的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创作对象、创作原则及创作主体必备条件三个方面,对汉族诗学家刘熙载与彝族诗学家举奢哲、阿买妮的诗歌创作观进行比较.刘熙载认为"无一意一事不可入诗";诗"不可一作不真"、"往活处炼";"诗品出于人品".举奢哲、阿买妮则提出诗要"浓墨描事象,重彩绘心谱";"要把人写活"、"主脑要抓准";"学识是主骨".双方的诗学观点既有相同又有相异之处,而不同之处恰是汉族抒情诗学繁盛,彝族叙事诗学发达的客观表现.  相似文献   

9.
孟棨首先提出杜甫诗歌是"诗史"的观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全面反映杜甫此时的生活,也表现了杜甫的感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诗史".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杜甫诗歌"诗史"观在北宋中期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10.
小玉 《人生与伴侣》2022,(44):78-80
<正>你可能没听说过西海固,但你一定听说过这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朝诗人王维在出使河西途中目睹的塞上风光,此后便成为描写西北边塞景致的千年绝唱。至于我们的主角西海固,就隐藏在这句绝唱的下一句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所谓萧关,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自古以来便以“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  相似文献   

11.
针对墐钱木偶盛行的诗坛现状,清初遗民诗人接续前人的求索精神,重提"真诗".真诗的要义,从诗人主观方面来说,就是诗要有"真性情",要"有诸己而后出",在这方面,他们不仅继承明末公安、竞陵派的合理成分,也弥补二者的严重不足,不仅正确地找到真性情之源,也辨证地提出既发愤抒情又苦吟锤炼的性情表现观;从客观方面来说,就是诗要发挥和承担当代史的功能和责任,在传统的"以诗证史"之外,创造性地提出"以诗补史"、"以诗正史"、"以心为史"等新说.清初明遗民诗论多方面发展前人,扳正时弊,突破官方诗教的羁縻,既是解读曾经极盛的遗民诗的一个内在因素,自身也是一笔重要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命题的含义,历来诠释不一.文章试图对各家之论进行一些探讨.文章既不赞同班固的"遭忧说",也不赞同王逸的"别愁说";既不同意游国恩先生的"乐曲名称说",也不同意龙海清、龙文玉中先生的"苗族语言说".文章认为,"离骚"就是"离忧",也就是"无限忧伤"或"痛忧"的意思.<国语*楚语>云"德义不行,迩者骚离."骚离"就是"离骚".屈原用此楚语命其诗篇名,也正含有"亲者痛、爱国情"之意.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教育目的是由人类意志主观外在地决定的.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论".杜威的这一观点可以从哈耶克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生秩序"的理论中获得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墨学与儒学曾并称于世,但后来却命运迥异,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墨学中的思想,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认知,尤其对墨学理论"大道",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的理解,更是出现了几大派观点.但综合研究分析墨子的生平资料及《墨子》一书就会发现,墨子不是在用一些固定不变的观点来建构自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开放的思维来思考现实问题,依现实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学说.可以说,墨学"大道"即在于"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墨子常提的"义".而"义"又等同于"利",这"利",依胡适的观点,不是物利,是在人生行为方面.人生行为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利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能被实际应用的"利"才是墨子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利".所以,研究墨子的思想,就不能用静止的观点,把墨子"十论"静态化来比附现实,并在此种意义上来评说墨学.  相似文献   

15.
《诗经》属于"3+1"结构的共有4首,且其中两首前人多有疑为"错简".通过对《诗经》结构及其成因的分析,"3+1"的结构并非"错简",当为"诗中有诗"现象,"3+1"结构其实是"诗+乱"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苏轼极为推崇屈原、贾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青年时期即创作有《屈原塔》《屈原庙赋》等诗赋书写屈原之死的生命主题,赞颂屈原的精神人格,又"好贾谊"之书,撰写《贾谊论》评论贾谊;中晚年更对屈、贾辞赋推崇备至,以为"楚辞前无古,后无今","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可以说屈、贾的影响贯穿了苏轼的人生旅程.但他对屈原特立独行、绝不妥协的人生态度,对于贾谊"纡郁愤懑,至于夭绝"的处世方式,并不以为然.他认为屈原之道独为其难而"不适中",批评贾谊志大量小而"不善处穷".而所谓"适中"与"处穷",正是苏轼所践行的人生哲学和处世策略,这也是他与屈、贾的不同之处.苏轼随遇而安,身处逆境也不失乐观旷达,"休对故人思故国""共将诗酒趁流年",永葆一份充满诗意与希望的理性情怀.  相似文献   

17.
周公"制礼作乐",以文艺作治国宝具,为关中文化的"诗意"提供了"基因".<诗>泰半为陕诗,雄豪、昂扬为其风骨.关中人秦始皇焚<诗>,从反面催生了唐诗.后者是中国南北文化长期融混后,在唐代政治体制改革实施、知识分子积极性空前抬升的条件下,产生的青春中国之歌.其结构为"李杜互补"和"朝野互补".它"定格"为长安及中国文化的"诗意"殿堂.海德格尔"诗意栖居"论,迫使我们重申长安"诗意",以应对市场异化和科技霸局,挺建新世纪的西安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8.
自然科学在学科上的分化,西方近代哲学隐含着一个哲学与全部科学之间的论题,它表现为哲学面对科学的自我思考,这种思考在近代之末使哲学成了"科学之科学".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只是哲学."无定性"的哲学使其关于自身的观点处于恒久的变化中,并与科学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哲学使命不在于使哲学站在科学面前为自己的当代生存权辩护,而在于通过对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世界的反思,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9.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现代主义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诗人群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们不满足于新月派那样缺乏灵魂上的大起大落的后浪漫主义,在以艾略特、瓦雷里、里尔克、奥登等为代表的西方20世纪现代派诗歌那里,找到了与他们内在生命要求相适应的诗的观点与形式,由生命的"沉潜"进入了艺术的"沉潜"状态,完成了诗的观念的转变--由单纯的情感的宣泄到经验的传达.  相似文献   

20.
"作文生活",对此我们有必要弄清如下概念:1".作文":撰写文章,主要指学生的写作练习。2".生活":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指生活景况,生计活儿,工作等。在此泛指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