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坤的知识分子小说以幽默的语言、游戏的方式剥离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可笑而又可悲的面具,讽刺他们的生活方式,颠覆了精英神话。徐坤在对知识分子进行解构的同时,通过极为冷静而睿智的调侃和讽刺,对他们进行了人格还原。其小说的突出意义是通过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理状态和生态窘境的艺术表现,引起读者的问题意识,考问在文化思潮的重大转型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工业化的非常时期,美国知识分子充当了社会改革的谋士和牛虻。这一时期,大垄断阶层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引发了贫富分化、劳资对立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在美国掀起了一场“地位革命”,导致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边缘化,使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被挫败,同时,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以及劳资冲突愈演愈烈的局面也震撼着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与社会安全意识,促使他们产生了有所作为的内在冲动,他们率而改革,匡扶正义、革除社会弊端,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改革行为与其渴求成功、追求正义、求稳怕乱的心态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学者型作家索尔·贝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开端之作,这部作品以富于张力的文字引领读者走进叙述的迷宫,去探测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心灵状态。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赫索格的解读,从知识分子的无根基的生存困境中的迷惘和困惑、知识分子的边缘性地位、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批判性良知以及知识分子作为理想主义的化身等方面来凸显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颜伟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工业化的非常时期,美国知识分子充当了社会改革的谋士和牛虻。这一时期,大垄断阶层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引发了贫富分化、劳资对立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在美国掀起了一场“地位革命”,导致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边缘化,使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被挫败,同时,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以及劳资冲突愈演愈烈的局面也震撼着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与社会安全意识,促使他们产生了有所作为的内在冲动,他们率而改革,匡扶正义、革除社会弊端,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5.
对美国图书馆收藏小说《狼图腾》的情况和读者对该小说的评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可知,《狼图腾》是在美国传播范围最广和接受程度很高的中国当代小说。美国读者通过该小说了解中国社会,唤起对环境生态平衡问题的更大关注,激发读者对小说故事的兴趣,并把对《狼图腾》的理解和接受置于心灵生态来考虑。该小说中“大命”和“小命”的叠加意义,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的共同表达,使美国读者增加心理见识度,拓宽了观察人与动物、与环境生态平衡的视角,并把生态理念和民族性特点体现到理性思维和认知现实的维度上,满足了美国读者爱护自然、尊重生命、注重生态平衡的心理需求,这些正是促使《狼图腾》在美国传播范围最广和接受程度很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孤独的阐释--《红字》主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十九世纪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内容丰富,主题深刻,不同的读者,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它可以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也可以是一部关于罪恶的小说。常耀信先生认为这本小说主要是关于“罪恶对于一般人,以及犯了罪的人在道德,情感,和心理上的影响。”Charles Leavitt列举了《红字》所涉及到的几个主题:对清教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知识分子的骄傲,以及被隐瞒的罪恶。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作品《赫索格》为研究对象,从读者心理空间构建的视角分析作品所运用的叙事艺术。笔者认为作品中的非线性叙事、空间并置和视角转换等叙事技巧有助于激发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读者凭借自己的回溯、归纳、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参与到作品情节的创作中,从而构建起客观立体的读者心理空间。读者心理空间构建的叙事手法,凸显了作品思想的博大深邃,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志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制度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环境促生了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而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则是意境发生、形成主体基础。用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结构和意境的特征进行相互分析,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意境的发生原因和意境的文化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
着眼长篇小说《情断美国》主人公陈毅明的内心世界,挖掘其心理特质,从而展现一代中年知识分子具有的开放、恋根、勇于拼搏的思想实质,再现他们向往自由、情恋祖国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诺曼·N·霍兰德(Norman N Holland)是美国杰出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家,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指导,借助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和接受美学文学接受理论,建构了完整而系统的文学反应动力学,将作者、文本、读者作为一个整体,细致剖析了读者阅读文本时的心理机制,揭示了文学快感和文本意义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试图在文本的艺术形式和读者的心理反应之间建立一个科学的模型,力求将模糊的心理问题科学化,对艺术形式、语言、情感、风格、艺术真实、心理防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解释,分析了读者如何将文本"外在于彼"转化为"内在于此"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