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体间性突破了认识论哲学的主体—客体的二分困境,强调了主体—主体之间在实践基础上的交互相关性。主体间性具有平等性、对话性、交往性的本质特征,其对政府主体—行政相对体主体之间所生发的行政关系具有启示意义,开启了行政关系的民主维度、开放维度、和谐维度。  相似文献   

2.
把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相关的权力进行分类,提出权力时空尺度的概念,并把权力的时空尺度具体化为权力主体与客体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从时空的角度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对公共资源配置影响的解释框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理论进行验证,可知在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中,权力主体与客体的时空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权力的尺度重组分别实现事权、财权、行政首长任免权和监督权主、客体时空尺度的匹配,有助于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我国目前应进一步完善基层人大制度,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地方政府与当地公众的激励相容;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合法性监督。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行政信访制度所遭遇的实践诘难应归因于它所涵摄的协商理性未获得法治化表彰。因此,将行政信访建构为彰显行政协商的制度平台,应当成为现代行政法治环境下我国行政信访制度改革的目标导向。唯有通过强化行政协商才能促使我国行政信访价值的回归和制度理性的彰显,让行政信访在凸显行政主体与公民间协商理性、促进主体双方良性互动、理性合作上发挥积极作用,进而推进我国行政法治、善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普法教育主客体关系是解决普法教育固有难题——实效性问题的关键.中国普法教育的主体分为导向性主体和主体性主体两类,而主体性主体在普法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维护司法公信力和司法领域中的“公平性”的重要作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客体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发展的倾向,因此,普法教育必须注重对客体的研究,只有在尊重客体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提高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属交往范畴。在全球经济交往中 ,主体间关系呈现主体—主体、互为主客体、主体—客体的多样性 ,其实质是主体—客体关系。把握经济全球交往的主体间关系的本质 ,在经济全球交往中争取和保持自身的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改革的冲突并非当前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短期讲,二者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长期看,法治是改革的目标,改革是法治的动力.在此前提下,当前法治与改革间的张力直接反映在如何协调法律本身的稳定性与变动上.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可以选择运用授权规则规范与引导改革的地方试验,将其纳入法治轨道,从而协调法治与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行政主体义务本应是行政法学理论和行政法治实践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被虚化,被忽略,以致变得朦胧模糊。界定行政主体义务,厘清行政主体义务与行政职权、行政职责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行政主体义务是行政法上的义务,它主要是行政主体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所应承担的义务。行政主体义务不同于行政职权,也并非等同于行政职责。虽然在传统的立法模式下,从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中可以推导出行政主体义务,但从逻辑而言,行政主体义务应是两者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海上行政执法存在如下主体困境:海监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缺失,海上行政执法力量分散,海上行政执法主体间行政职能重叠或界分不明。"统一模式论"和"现状维持论"均非当前解决海上行政执法主体困境的适宜对策。出路在于在"分散模式"下,赋予海监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明确划分海上行政执法主体间的执法边界,在中央一级海上行政执法主体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地方一级通过行政机构归并实现地方海上行政执法力量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转型期,在行政法治理念的要求下,妇联组织的组织创新和功能定位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妇联组织的法律地位的模棱两可,使妇联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在行政主体多元化的今天,有必要从行政主体的角度重新界定妇联的法律地位,以理顺妇联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系,为妇联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具有交互主体性的主体和主体共同面对特定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成为某种共同主体。与这种共同主体相对而言的是某种共同客体。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同主体性 ,这是一种内含着交互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行政指导是一种新型的、柔性的行政行为,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分析其运行过程发现,行政指导在自由、效率和正义等方面极有可能发生背离其既定价值的倾向。确定行政指导双向维度的理论基础可以指引行政相对人趋利避害,而通过法治对其进行控制可以保证行政指导有效实施、运行和发挥应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12.
行政权推定行使,已成为行政权越权、滥用的基本口实。本文从权力不得推定出发,阐明了行政权不得推定的理由依据,指出其现象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政权法定,为行政权的行使设定了基本界域。  相似文献   

13.
在依法行政、服务行政和参与型行政的背景下,以契约手段达成行政目的已成为我国实现行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我国法学界虽然在理论上认可了行政契约的存在,并开始对行政契约进行研究,实践中行政主体也大量运用缔结行政契约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但学界对于行政契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关于行政主体在行政契约中意思表示等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立法上亦缺少专门的规定。实际上,行政主体在行政契约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在行政契约的缔结、履行等环节中,行政主体不是机械的法律执行者,而是存在着独立的意思表示,并在相当范围内享有意思表示的自由空间,同时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与相对人互为意思表示。  相似文献   

14.
行政道德教育关系到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的效率和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道德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明确行政道德教育的内容,推进行政道德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确立科学的行政道德教育考评、监督、环境机制,是建立和完善行政道德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领导人行政责任的准确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领导责任是领导人实施领导行为时应当承担责任形式的总称,在具体认定时可细分为非法律责任(即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可划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就行政领导人而言,是否要承担行政责任的关键在于有无实施违反行政领导职责的行为.行政领导职责的表现形式虽然纷繁复杂,却总以利益的妥善衡量、资源的合理分配、程序的适当关注和组织的正常运作等为依托,其实质是行政裁量权的运作.因此,对行政领导人行政责任的认定,必须以违反行政领导职责的责任行为为标准,正确划分合理裁量行为与违法行为的界限,依此方能作出准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行政指导存在侵犯相对方合法权益的可能性,应允许提起行政诉讼。行政指导侵权主要由于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个别行政人员素质低、观念陈旧、责任不明确以及救济制度缺陷等。该类诉讼可以分为撤销之诉、确认之诉和给付之诉等类型。行政相对方提起该类诉讼,宪法及有关法律存在根据。应当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完善有关制度,各级法院应当积极履行审判职责,切实负起保护公民权利职责。  相似文献   

17.
行政理念是行政组织成员在管理社会事务与组织内部事务所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行政理念由观念性与规范性的两大结构层次组成:前者包括行政的心理、意识、思想、价值、理想、道德、后者包括行政的传统、习惯、原则。行政理念结构层次之间稳定的条件取决于各层次的吻合性,行政理念具有外在适应与内在整合功能。行政理念与行政组织间的最重要关系则表现为:行政改革必须通过行政理念转变的先行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公共利益是行政契约得以缔结和履行的重要基础,行政契约的公法属性也决定了行政主体需要享有单方变更权等特权。为了使行政契约的目的得以更好实现,应当承认行政主体为了避免公益之重大损害,有权对行政契约予以单方变更。单方变更权的行使不以合意为前提,但应当受到公共利益需要和比例原则的限制。同时,还需强化对该特权行使的程序控制,完善告知和听取意见、协商等程序性制度,并依据信赖保护原则对相对人的损失予以充分补偿。  相似文献   

19.
行政承诺不作为属于行政不作为,具有天然的违法性,严重损害了行政主体的威信与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承诺不作为有诸多表现形式,其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期待,违反了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承诺不作为行为在中国现行的立法框架下是可诉的,对行政承诺不作为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行政诉讼的相关立法也为行政承诺不作为的司法判决提供了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20.
行政分权与行政主体多元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行政权是行政法学中的核心概念,它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其他行政法范畴的内容。行政分权化是现代各国行政的发展趋势,与此相适应,行政主体也随之呈现多元化趋势。文章在分析行政权之发展及行政分权之兴起的基础上,对行政主体多元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