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中国官办法律教育人才培养经历了一个从英美模式到德日模式,再到美国模式的变革。在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作为发展主体的官办法律教育。该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澎湃的时代浪潮冲击下,形成了鲜明的特征。该模式对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体系建立进行的探索,也给当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留下了一些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长达10年的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是各项改革中进行的最广泛深入的一项,它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因素的增长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反映。1906年9月清政府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法律学堂——京师法律学堂,中国近代的专门法学教育开始了新的阶段。本文主要论述了京师法律学堂的创办背景;体制、学制与课程设置;教员与教学内容等。同时论及了清末教育改革中的日本留学简况。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传统法律教育在向现代法律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教会大学法律教育的某些方面起着一定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它虽然与宗教及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势力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但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法文化的衔接,顺应了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法律教育也与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大学法律教育构筑起了一个新式法律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法律教育系统和法制变革中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19世纪60年代初,以曾国藩为首的"中兴名臣"集团开展了一场旨在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自强"运动。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即是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之先河,派遣赴欧美官办留学生,发展近代新式教育。作为近代中国与欧美世界交往前沿平台的晚清海关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发展关系密切,同时,其在客观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轫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加快了法制建设的步伐,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法律职业的范围更加广阔,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法律教育的主要方向.从中国法律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作为"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硕士教育的缺憾,提出应将"双学位"教育作为"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6.
书法在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舞台上,它被赋予传承传统文化,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及个人修养等多重历史使命.近代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书法教育”走向“近代书法习字教育”.与此同时,一批有识之士也积极参与到这项教育中来,极大地推动了师范学校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向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代美国教会大学在中美教育交流中的意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创办和发展,既是一种文化渗透和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又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保守落后的中国教育输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美国教会大学对中国的留学运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人才培养,对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开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英国法律教育从传统到变革,在继承中创新,初步实现了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分工与合作,建立起与现代社会要求相统一的新型法律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与传统学徒制法律教育相比较,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土壤上走过了一条曲折而亢奋的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制度主义"谬误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虽不自觉地引发了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向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但也不可避免地使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发展之路遭遇颇多坎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建立在文化误读基础上的"制度主义"谬误,在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变革中的影响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立法与法制变革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私立法律教育在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中,发挥了作为新法律文明强有力杠杆的作用.私立法律教育由于附丽于种种现实的政治功利目的之下,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积极效果与负面效应是兼而有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