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督宗教的中国化问题近年来引起热议,探讨这个问题应当以文化传播理论为前提,要在中国语境中具体考察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基督宗教的各个派别在不同历史时期传入中国以后,已经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已经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已经中国化。中国政府坚定地认为,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以后已经是中国的宗教,天主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已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认中国天主教和中国基督教从总体上已经完成了本土化或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天主教和中国基督教是中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内的中国宗教应当为中华文化建设出大力,但中国基督宗教仍旧需要进一步中国化,需要深度中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宗教一定能够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深度融合,实现深度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时下进行的文化重建中,必须特别注意宗教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位置,看到以佛教、道教等为内容的宗教因素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其次,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关于宗教批判的论述,因为只有当理论上认识清楚以后,才能科学地分析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文化体系中也有宗教的正常位置。第三,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中国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局面,所以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必须遵循“积极引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宗教家、政治家。他自幼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天主教文化的良好教育,这两种原本异质的文化结合在马相伯一人身上。这两种文化之间无疑是具有张力的,而马相伯的一生便是这种张力的充分映照。如何消除这种张力,如何从异质对立的结合体转变为相成相济的和合体,这也便是天主教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教工作要在新世纪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要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适应、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天主教侧重于改造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福音",进而使整个中国基督教化;伊斯兰教侧重于适应儒家思想文化,"附儒而行",加速了与儒学调和及中国化的进程.两种宗教不同态度的表现和结局,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它对宗教如何在中国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在香港,孔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六大宗教长期以来和而不同,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和谐共处,为人类处理复杂难缠的宗教冲突问题树立了榜样,为香港的和平稳定及实现一国两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中国的建构框架。建设美丽中国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更在于人文生态的建设。在建构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人文生态建设是其应有之义,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乃是人文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掘我国宗教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弘扬宗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重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四百多年,至“梵二”大会议后,天主教在尽力适应各国具体情况方面进行改革努力,但时至今日,仍步履维艰。文章认为:天主教中国化不应仅仅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还应表现在文化上,使做为一种西方外来文化的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达到相互协调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清代中,叶天主教在华传播的社会处境发生重要变化.这一时期,清政府严厉禁教政策正式确立,而儒学知识界也从总体上批判、否定天主教,由此影响了天主教在华的本土化取向,促使在华天主教走向一条与民间小传统相结合的本土化道路.天主教本土化三个基本特征:传教的底层性、习教的自立性与仪式的民间性.清代中叶天主教在华的这种本土化深刻地影响了天主教在近世中国社会的发展,天主教在深植中国社会、成为中国宗教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与其他民间宗教的界限,染上民间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时下进行的文化重建中,必须特别注意宗教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位置,看到以佛教、道教等为内容的宗教因素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其次,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关于宗教批判的论述,因为只有当理论上认识清楚以后,才能科学地分析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文化体系中也有宗教的正常位置。第三,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中国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局面,所以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必须遵循"积极引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08年度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民族信仰文化综论》(以下简称《综论》),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白城师范学院中国东北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东北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中的一部。作者为白城师范学院副院长、中国东北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树青教授。全书43万字,分别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四章,下篇四章。如果说上篇的民族信仰文化综论是本书一个序曲的话,那么下篇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信仰则是作者多年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的实践研究成果。上篇作者用了两章的篇幅论述了东北民族、草原民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与人生的信仰。后两章则着重介绍了中国佛教、道教问题及宗教文化与外来宗教。《综论》主要以民族信仰为经,以传统文化为纬。详尽地阐述了文化绚丽多姿、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在宗教研究方面,作者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揭示了我国现存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的本质、作用及影响。对传统宗教思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以学者的胆识和理论勇气,作出了的大胆的突破。具体表现在:1·对长期困惑宗教研究的“宗教是鸦片”、是“劣质酒”的经典结论提出质疑,明...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天主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刚恒毅是一个重要的人物。1922年,他作为罗马教廷的宗座代表来到中国,标志着法国对中国教会保教权的终止,揭开了20世纪中国天主教本土化的序幕。刚恒毅在华期间,提倡利玛窦“文化适应”的传教方式,促进了天主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和沟通。特别是作为一个扬名意大利的艺术家和雕塑家,主张用本土民族的哲学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天主教的信仰,把中国的艺术引入到天主教会,无疑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颇具意义。推举中国神职人员担任主教职务刚恒毅原名C…  相似文献   

13.
一、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 的成就与问题 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以其特有的内涵和方式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佛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的长期存在、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成了宗教学理论研究的客观基础。宗教研究是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宗教研究领域中,佛教研究起步最早,研究人员最多,研究热度最高,研究范围最广,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硕。 我国历来具有重视撰写僧传教史的传统,当代学术界承此…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当代世界动荡中的民族和军事冲突,隐含着深刻的宗教背景。从历史上看,宗教既有与社会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世界各国处理宗教问题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王芳恒博士《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工程》一文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相信关注这一领域学术动态的读者不会放过。在本期“民族学研究”栏目中,石开忠博士《宗教象征的来源、形…  相似文献   

15.
试论西方宗教对西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西方宗教对西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影响李世平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于明清时期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朝末年,天主教传入广西壮族地区,这是已知最早传入西南民族地区的西方宗教。清雍正年间,天主教又从四川传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6.
武云 《东方论坛》2014,(6):71-74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存在"信仰缺乏症",带有宗教特征的巫文化与主流文化结合,部分地满足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需求,表现出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占位效应。在当下中国,由于大量具有宗教情结人口的存在,宗教信仰作为一项次好的选择,能够发挥对邪教的文化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宗教因对世俗社会及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使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都无法忽视它。而无神论的意识形态与有神论的宗教如何和谐相处,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尤其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明晰宗教在我国意识形态圈层结构中的位置、明晰宗教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和政教关系的本质是我国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问题。淡化宗教身份,强化中国公民意识;固本培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积极引导,理性信仰,化外驱邪;界分政教权限,严格依法治教等方略亦重要。  相似文献   

18.
耶稣会是天主教改革中出现的一个宗教会众。耶稣会士本质上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本土化是耶稣会士,从圣方济沙忽略、范礼安、罗明坚到利玛窦等传教士们在中国进行传教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试着从历史、文化、思想与宗教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圣母崇拜在中国近代天主教民中的兴起与扩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在华天主教会的宣教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两个方面,探讨中国近代乡土社会天主教民圣母崇拜的形成过程。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这种热情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中西宗教文化的交融由此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情况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不少民族信仰宗教。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萨满教、东巴教、道教、东正教等。其中佛教在我国已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