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荫祖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6,(2)
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展开和具体化,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发展。“三个有利于”标准扩大了生产力标准的外延,注入了新的更大的思想和理论容量,而且把生产力标准由比较抽象的理论形态变成更能为广大实际工作者把握和操作的实践形态,因而必将成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税利理论武器和强大推动力.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过程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马克… 相似文献
2.
王金鑫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之我见王金鑫自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之后,理论界讨论颇为热烈。有的认为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有的觉得应当是“姓资姓杜的判断标准”;有的认为“既是检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又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有的则... 相似文献
3.
汪建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深入探讨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历史背景、理论底蕴、科学内涵及实践价值。文章认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强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而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的重要思想武器,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封来贵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客观尺度。真理的证实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实现过程。实事求是内涵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化和逻辑展开,体现着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行程和价值要求。因而应当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上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一方面要继续打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走出姓“公”姓“私”的困惑;另一方面要反对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庸俗化、抽象化,防止淡化或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沈顺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1)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形成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和具体化。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主旨之一是纪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20周年,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切实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确保“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陈耀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论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解决了实践标准中被人们忽略的价值和价值取向问题;指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性质判断,而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是价值评价标准;其中突出论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内涵意蕴,并说明它为我们评价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敬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检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非成败的综合性科学标准,蕴含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的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是对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包桂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71-73
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性、全面性出发来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绝不能把"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变成不顾具体条件,适用于任何情况的绝对的理论信条.坚持真理的辩证性、实践性,就要实践地、历史地对待"三个有利于"标准,以现代的人本理念和科学精神辩证地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揭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内涵,既有经济标准,又有政治标准,也体现了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蕴含了阶级观点和群众观点。接着分析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同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联系和区别,指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海英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4(2):1-4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有一定的着眼点,通过分析"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的特征,从生产力的内部矛盾联系揭示来"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价值观,一是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价值观;二是社会整体长远利益的自然价值观,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片面歪曲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不良影响,及正确把握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袁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299-301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理论中具有根本性的观点.从人权建设的角度看,"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邓小平把生存权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发展权以及"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人权观,对我国当前的人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蒋冬梅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一段时间以来 ,少数人从“利”字出发 ,误以为追逐短期功利、私利也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际上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科学内涵”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标准 ,其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 ,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3.
14.
刘小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26-30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它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的基础理论,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在理论上、价值观上解决了多年来使人困惑的问题."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赋予我们一定的哲学思考:它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底蕴,是对实践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它彻底突破了姓"社"姓"资"的唯一价值标准论,并深化了人们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必将对现实产生重大及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梁超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41-43
邓小平是把党和政府自身的工作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检验对象的。“三个有利于”是作为判断我们搞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即姓“资”姓“社”的标准提出来的。党的十四大以来概括的“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的提法是对“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的合理扩展 ,而不是否定。 相似文献
16.
张立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又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改革开放的强大武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准确运用这一标准,必须深刻认识它的丰富内涵,明确它的检验对象,它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三个有利于”标准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徐仲伟一九九二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石作斌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第一,社会价值评判标准以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为基础,而新的社会价值6标和价值取向的确立离不开对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历史使命的本质把握,以及对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第二,“三个有利于”是一种社会价值评判体系,它是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物质利益标准,是以增强综合国力为标志的国家整体利益标准,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的人民根本利益标准;第三,运用“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价值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价值实现的目的和方式、价值功能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关系。 相似文献
19.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社会长期形成并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就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去求真、求实 ;价值原则就是在意识和行为中追求效益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真”的东西不一定是“善”的 ,更不一定是“美”的。只有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即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真理标准问题由认识论走向价值论的过程 ,同时也是认识论、价值论拓展到历史唯物论的过程 ;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叔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5)
本文认为,党的十五大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作者对这一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析,指出:为了正确理解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努力完善和发展这项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三个有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