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中共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权力寻租呈现出新载体、新形式和宽领域的特点.从权力寻租的概念人手,即政府部门或个人以公共权力为筹码获取自身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结合权力寻租异化引发的社会热点,如“神木房姐”“学术腐败”“教育腐败”,深刻剖析权力寻租异化的原因,如制度建设缺失、公共资源垄断、社会监督乏力和文化建设滞后等原因,期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预防、治理权力腐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基建项目建设其实施过程中,代表国家行使项目建设相关权力部门和官员不可避免地受到寻租活动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国家、项目主管部门或官员、项目建设权力寻求者三方之间的博弈关系。利用寻租经济理论,探讨了基建项目中寻租行为存在的条件,分析了三者构成的博弈均衡解,根据均衡解给出了解决寻租活动的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寻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过程中政府传统行政权力的分解过程也是固有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重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追求有利产权安排的经济主体还是致力于谋求体制转轨期个人利益补偿的政府官员都有极强的寻租和设租动机,而政府在推进社会产权结构重组过程中所大量采用的行政"试错"方式客观上为寻租活动提供了一个宽泛的制度空间.遏制寻租要求政府将社会利益关系的重组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法制"并不等于"法治",只有当政府"生产制度的权力"被具有更高权能的制度(严格的立法程序和执法规则)所约束,非生产性寻租活动才可能得到彻底地根除.  相似文献   

4.
权力具有公共性,但公权力的运行往往会偏离公共利益这个目标,演变成权力行使主体谋取私利的工具,导致寻租性腐败的产生。按照现代的寻租理论,通过对警察权力1寻租实例的解析发现,只要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政府干预存在,就会有经济租金的产生;只要有经济租金的存在,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就不可避免。因此,对权力寻租的防治应当从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控制租金的产生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政府官员权力寻租行为的内涵进行探讨,认为权力寻租的本质是追求实现各种权力和制度的价格。然后对权力寻租的根源从思想、机制和现实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应对的办法:通过教化,弘扬人性善的一面,从思想深处根除权力寻租;推进改革,完善制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提高政府官员收入,增加权力寻租成本等,以寻求解决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权力与非权力寻租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寻租活动的数学模型表明,在决策主体希望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廉政建设的一个有效措施是应建立一种约束机制,使权力执掌者利用权力进行寻租时付出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腐败现象的存在,其根由是权力寻租导致的,而权力寻租与租金的存在,其根由是政府强制性权力微观干预体制导致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发展期,政府强制性权力微观干预过多,这是导致大量权力性寻租腐败现象的根由。解决之道是:深化政治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权力管理机制建设并严格实施,提高权力寻租者的机会成本,构筑权力者的道德约束与心理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权力"寻租"的本质、主客观根源及其危害,可以启示我们更好地探索杜绝权力"寻租"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有企业权力寻租在行为主体、覆盖范围和寻租手段上,显露出一些新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把手"权大位重,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管理体制不完善,给权力寻租留下可乘之机;惩罚力度疲软,降低了寻租行为的风险成本。防治国有企业改革中权力寻租行为应从几方面着手,即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免疫力",自戴"紧箍咒",使领导干部不想腐;注重制度建设,架起"高压线",筑牢"防火墙",使领导干部不能腐;注重监督查处,设置"警报器",亮起"红灯区",使领导干部不敢腐。  相似文献   

10.
寻租与腐败:理论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寻租和腐败是许多经济领域比较普遍的现象.本文探讨了寻租和腐败活动的实质、分类及其对市场秩序、经济增长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本文构造了以内生关税为代表的关于寻租和腐败活动的一般均衡模式,比较了在权利分散和权利集中的政治制度下,寻租和腐败活动不同的内生作用机制,提出了惩治寻租和腐败活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是西方社会中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建立在产权清晰基础上责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国有企业改革关键的问题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而不仅仅是由"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或"厂长负责制"转化为"公司制"。所以有必要对国有企业进行重新定位,以防止借改革之名行权力寻租之实。  相似文献   

12.
    
地方国有企业投资决策容易受到地方官员更替与企业高管变更的影响,以2005-2014年沪深上市的地方国有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剖析地方官员更替、高管变更与地方国企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官员更替能够提高地方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缓解投资不足;地方官员更替会提高地方国有企业高管变更的概率,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性;同时,地方国企高管变更在地方官员更替与投资效率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地方官员更替通过影响地方国有企业高管的决策,更容易干预地方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对投资效率的促进效应进一步增强.整体而言,地方官员更替对地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高管变更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应完善中央对地方的政绩考核体系,推动地方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3.
国有股权的信托行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份制改造是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由于国有控股公司等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私法利益主体,导致改造后的股份公司的国有股权现行行使方式缺乏内在的利益驱动,也无法完全摆脱行政权力的制约;并且由于在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国有股的控股地位,吸收非国有资本受到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的限制,国有股"一股独大"等问题长期困挠着我国的国有公司.通过适当构造,国有股权的信托行使可以克服现有行使方式的弊端,可以为我国以至于其他国家的国企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营运主体 ,是建立市场化投资体制的关键。国有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导力量 ,因此 ,如何把国有企业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投资主体 ,使之具有完整的投资功能 ,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盲目对外投资,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浪费,本文通过对一些企业投资失败的分析与一些企业投资成功的比较,阐述了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投资的民主化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标志,这个过程是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实现的,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庸,国有资本的经营是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没有按照市场的规则进行。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首先是引入法人制度,继而实施政府和其下属国有企业的分权,然后又引入承包和租赁制度,最后采纳公司股份化改造,与此相配套,我国相继出台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此时,至少从理论上实现了国有资本和行政权力的分离——实现国有资本经营的民主化,它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相连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使政治体制改革更加紧迫,因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和目标——公权力的获得和行使的民主化是经济民主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政府投资公司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国家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国有资本的投资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实施的改革措施。政府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资本代表行使国有资产运营权。但政府投资公司在行使国有资产运营权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公益性与盈利性相矛盾;二是产权关系不清;三是融资力量明显不足;四是自我循环发展能力不强。因此,政府投资公司应以公益性投资为主,在行使国有资产投资权时,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明确投资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采取企业投资和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来激活政府投资公司的投融资渠道,提升政府投资公司的经营运行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与国有资产流失存在耦合性。国企改革不同阶段表现出国有资产治理不同层面的缺陷,3类国有资产流失行为因此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点。起步阶段和过渡阶段以投资流失型为主,攻坚阶段以管理流失型为主,规范阶段以交易流失型为主,在调整阶段,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有很大收敛,数量减少,但国企改革在这阶段也渐趋中止。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国企改革新时期,应以过往改革与风险的耦合性对未来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进行预评估。在资产流转前,须建立大宗国有资产转让公示制度;在资产流转过程中,须明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权力的责任机关与具体职责;在资产流转完成后,须以公益诉讼制度实现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只有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运用《公司法》对国有企业改革全过程进行引导和规范,才能保障和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公司法》,坚持《公司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真正做到依法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海外投资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开始了向海外大规模扩张。在此扩张中,国有企业是重要的中坚力量。但在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种种困难,国有企业只有以一种长期战略眼光进行海外投资,同时增强其背后的制度支撑,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海外投资的成功率和投资收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