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生活发生转变与个体的独立化相伴互动 ,构成了中国今天向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的两个侧面。由于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品性是市场经济社会所迫切要求的 ,而且有道德价值目标引导的生活才是合乎人性本质的生活 ,我们就必须关注这一转型时期的个体道德价值面貌 ,并研究、解决个体发展道德价值的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辩证看待“道德失范”问题, 指出道德建设需要有效制度的供给, 道德规范确立的标准, 并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不足, 由此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其实质是传统道德范式向现代道德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断层所导致的道德信念危机。一方面,基于现代主体理性自律的现代道德在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社会根基和文化根基,并受到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扭曲与消解;另一方面,依赖于各种他律形式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冲击着现代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确立。厘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危机的实质并分析其社会和文化根源,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和应对当前的道德危机,为长期的道德建设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其实质是传统道德范式向现代道德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断层所导致的道德信念危机.一方面,基于现代主体理性自律的现代道德在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社会根基和文化根基,并受到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扭曲与消解;另一方面,依赖于各种他律形式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冲击着现代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确立.厘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危机的实质并分析其社会和文化根源,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和应对当前的道德危机,为长期的道德建设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在加强意识形态道德建设的同时 ,也应重视日常生活道德的建设。后者因其日常性、无意识性、相对稳定性和保守性等特征而显得更为关键。本文以为应从制订规范、加强教育和营造生活环境等方面来建设日常生活道德。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领域发生诸多变化,如新旧道德观念交错并存,道德标准和评价的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等.道德领域的新变化,势必会影响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加大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难度,据此我们必须建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提高个体的道德自主选择能力,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个体的理性判断能力,以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凸现,出现了道德信仰的缺失。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结构,道德信仰缺失会造成潜在的社会危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信仰重建的原则是内外结合,双管齐下。重建的途径是以内在的道德信仰为支撑,以外在的善恶因果律实现为核心,以法制的强制为保障。  相似文献   

8.
浅议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经济体制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历史特殊性,强调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演进的制度学视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开放过程(模式),必然伴随着代价、痛苦、适应与重建。尤其在道德观念的混活冲突、社会行为的片面功利、道德普遍约束力的弱化等问题上,既无法躲避,更须直面正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习惯性的非正式制度,其主要性质是:个人自愿提供相互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生存的意义在于其经济效率与伦理正义获得社会的双重证明与赞同;成为经济过程各环节间的有效过虑器。相应的经济功能便是:规范约束市场运行;降低人们交易费用;塑造市场参与者未来的行为模式。因而,道德演进的趋势必然制度化:与基本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具有可操作性。也必须遵循义利统一、效率公平结合、经济与人的发展一致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道德文化建设.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众多,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矛盾、多元价值观导致的矛盾、民众的民主诉求、参政议政需求与制度的矛盾等.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个体价值多元化、道德失范成本太小、道德行为缺乏共识等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政府、企业和媒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应通过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其原因有:我国市场经济不成熟带来的负效应,分配机制不完善及法治不力的负面效应,缺乏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机制使道德失去感召力,高新科技革命、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传统道德自身的失落,道德教育偏重抽象的道德原则,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体系尚不成熟,道德主体的错误选择.  相似文献   

12.
谈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西方社会的信仰缺失从“上帝的死亡”开始,象征宗教信念的式微;东方社会的信仰缺失自“社会转型”开始,表征依附退出人生舞台的恐慌。国人信仰危机的历史、现实原因,主要源于文革时期信仰神化的沉重代价,还有喜唱高调的传统国民性,更有道德教育要求过高而不切实际的欠缺;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信仰“真空”、信仰“乏力”、信仰多元化、信仰功利化。摆脱危机而实现信仰升华,包含“对科学的信仰”和“科学的对待信仰”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3.
信仰缺失是转型时期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信仰缺失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更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核心是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迷惘。因此,重建价值观体系,提升科学理性,丰富个体的应付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一系列社会现象或事件引起的广泛道德争议,凸显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价值冲突及其认同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道德失范、道德冷漠等道德困境。重建道德价值认同、走出道德困境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强制性地划清个体情感、意义价值与社会规范价值的边界,建立规范价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形成社会规范性价值共识,为个体生活提供公正的社会秩序;二是个体保持清醒的价值理性,依靠文化自觉,为自我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生信仰以人生观为基础并通过人生观体现出来,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道德信仰是对道德价值目标的认定,而其认定过程就是人生价值的体悟和思考过程;人生信仰的确立、人生观的形成、人生价值的体悟和道德信仰的产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德育工作也由此需要确立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方法,包括确立"社会—个人"相协调、"适应—超越"相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和谐共进、"德—智—体—美"诸育互渗的新理念,采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双向交流、个别讨论,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寓教于管、教管结合,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等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的有效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冲击,然而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又显得严重滞后,本文从解放思想、更新德育观念、构建德育“五大课堂”、建立学校德育整体运行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缺失。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