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农村现代化刻不容缓,世人注目。然而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衡量指标及发展模式等问题,却很少有人分析和讨论,更没有达成共识,远不能适应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一、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涵义1.农业现代化还是农村现代化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农业现代化,而不是农村现代化。其实,这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或者说是从不同角度研究的结果。其一,是从农业生产及其发展变化的不同角度理解的农业现代化。把农业当作一个部门或产业,从农业自身发展出发对于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说明。其二,是从…  相似文献   

2.
史晋川教授的《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一文,尽管没有就浙江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作更多的讲述,但在这方面给人的启迪是值得重视的。鉴此,我想从加快浙江现代化建设实践角度谈点读后感想。一、浙江未来发展,要求加强现代化理论研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无论是一...  相似文献   

3.
牛蕊  吴施忆 《学术探索》2023,(11):17-3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出发,基于5个维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改进TOPSIS法测算省级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指标。在此基础上,将BP神经网络融入DEMATEL模型,识别影响省域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程度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城镇现代化程度、创新驱动发展程度与农业现代化程度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不同省份的现代化发展驱动因素具有显著差别,其中强现代化水平地区的创新发展与粮食能源安全是重要驱动因素,现代化程度较强地区各因素影响较为均衡,而现代化程度一般地区的驱动因素则以人民生活与对外交流的影响更突出。  相似文献   

4.
人的现代化,指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一个国家,人的现代化程度或其综合素质发展的程度与其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符与否,直接决定国家的现代化能否实现。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正在来临,与“劳力-资源”型经济不同,它的发展对人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发展中的我国,回应知识经济的强力挑战,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提高我国社会公众的现代化水平。一、人是否现代化直接决定知识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和飞跃“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化理论以欧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为实践样本,本质是普遍论视野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面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探索,西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适应性遭到质疑,现代化理论需要在相对主义范式下进行研究。比较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可以发现,拉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一直在依附与自主、威权与民主之间摇摆;而东亚国家和地区则走向了一条“强政府”策略下的压缩式现代化道路。各种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表明,基于不同的发展背景,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多元的,而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国家主导的内生性发展是一种高效的发展模式,而中国正是依靠这一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延续、更新,也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模式、类型。它关涉古今之变、中外交往,具有传统、世界两个维度。它的发展过程是对传统的否定、反叛、利用,它与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与之相伴,交流的渠道增多、借鉴的资源更为丰富。与此相适应,文艺现代性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过程,传统和世界两个维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研究这两个维度的状况,能够从变化中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文艺现代性的变迁和特征以及二者的互动,进而加深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并推动当代文艺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之一,也是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任务。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发展战略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发展战略也不尽相同。我国在吸取现代化建设中正反两方……  相似文献   

8.
试述科技文化的静态特征──对科技现代化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含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等等。然而,在当今世界,人们已普遍公认:在现代化当中,科技现代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靠科技寻求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立国”已成为不同民族、国家的共同选择。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当今时代,科技技术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基础研究,包括从哲学、文化学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本质进行把握。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随着科技技术对人类物质生活、制度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强力渗透和升华,科技技…  相似文献   

9.
列宁发展理论与邓小平发展理论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但是它们担负着相同的历史使命,即如何使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列宁和邓小平在解决东方社会现代化问题时,都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列宁发展理论与邓小平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或曰同质性,主要体现在它们都具有务实性、辩证性和人民性的特点。一、务实性:立足于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确定现代化的道路和策略列宁在俄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中,反复强调必须认清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1918年春,俄国的苏维埃政…  相似文献   

10.
《大庆社会科学》2012,(4):110-110
阮成武撰文指出,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既有超越不同国家和社会情境而殊途同归的趋同性一面,又表现出对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体结构的依附性一面。如何在这种趋同性与依附性之间寻找一种张力平衡,作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积极探寻的。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要求实现人的现代化,同时现代化进程的一定阶段创造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为现代人提供了独特的生活方式。然而大众文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发展之间又存在某种不完全相关、甚至是负相关的关系。这一矛盾的出现提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和人的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完成社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大众文化的兴起,继而成为市场与文化、人与社会相沟通的一个交汇点,把我们带进了现代性不同展示方式的发展和对立中。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和弊端,既为人的现代性的发展创造了条…  相似文献   

12.
代云 《理论界》2007,(10):16-17
根据马克思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和落后国家发展道路及工业化问题的论述,不同国家都将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现代化造就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外部障碍的排除(即反对帝国主义)提供了理论和策略的支持,对中国现代化带来的弊病也做出了反应,但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邓小平理论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这两大理论成果对现代化弊病的回应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口规模巨大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张力,具体而言:一是先富与后富的张力,表现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二是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的张力,表现为自然资源禀赋导致的区域不均衡发展以及政策驱动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三是城乡分割与城乡融合的张力,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分立导致的城乡发展失衡,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断裂与弥合;四是现代化发展的渐进型与加速型之间的张力,表现为社会政策的激进型调整与渐进型调整的分歧。四重张力及其内在矛盾,共同形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要破解的现实困境。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治理主体与发展动力的关系,收入分配与发展秩序的关系,公共服务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只有在社会整合的基础上,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才能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教育现代化,就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开拓型、创造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它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制度、体制现代化,等等。一、实现过有现代化足大庆新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教育现代化,应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到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现状。大庆之所以提出到本世纪末,在城市范围内推进教育现代化,并纳入基础教育“九五”…  相似文献   

15.
词汇现代化是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希伯来语复兴过程中词汇现代化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变化范围与方式,也涉及到起不同作用的各种参与者,在其复兴进程中面临了各种问题并且分别进行了解决。希伯来语的复兴过程与词汇现代化的经验和得失,对现阶段各国语言的词汇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当是整体推进还是局部突破?这是人们讨论较多的问题。许多人认为社会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应当是整体推进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目标价值相容的基本前提上的。然而,我们认为,社会发展目标不具有相容性。社会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当是局部突破的,而不可能是整体推进的。社会发展目标的不相容性人们对社会发展目标作了不同的规定,例如,西尔斯认为,减少贫困、失业和不平等应当是基本的发展目标。亨廷顿在《社会发展的目标》一文中提出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现代化浪潮由西欧、北美向亚洲扩散,是全球性的历史进程。在这一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中,世界现代化运动呈现为多元化的发展态式。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现代化运动,沿着不同的发展方向,经受着历史的检验。邓小平同志坚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以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邹玉 《学术探索》2023,(4):9-16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爱国主义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发展道路同质同向,前者是后者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后者是推动前者的精神动力。爱国实践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不断丰富完善。“救国”主题下确立“工业化”发展目标,“兴国”主题下现代化目标从“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富国”主题下明确“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强国”主题下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展望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两个结合”原则,兼顾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依据实践发展新情况,适时调整现代化中的阶段目标;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为实现中心任务奠定物质基础;注重物质与精神协调,为达成强国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现代化的“新发”国家,已经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而指导这一历史进程的是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道路等基本原则和战略方针,初步解决广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双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价值取向。一、中国发展目标;走向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只能走向现代化现代经济和科技的突飞猛进,交通和现代化通讯的发达,使当代世界已是一个充分国际化的世界,任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要发展──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关生产力发展的论述武文军邓小平著作中的一条红线就是论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为标准,推动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他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