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21世纪,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正在将人类社会导向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大众传播语境中发端于文艺审美与生态文化建构相互诉求关系的生态文艺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深化、形式创新及受众接受等三个层面探查生态文化大众传播"议程设置"下生态文艺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学的视域出发,可以发现与其他类型的文学相比,海洋文学发展中人文观念的演进,渐次经历了敬畏与征服、审美与对立、平等与和谐的过程.在当今情况下,用生态学的理念及时调整人与海的关系,促进人类精神的再生与丰富,无疑将成为海洋文学的新主题.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生态存在论的视域中考察卢梭的"回归自然"思想,可以发掘其中普遍联系的生态整体主义、共生共存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及平衡和谐的生态人文智慧等,这场在人类生存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上掀起的"绿色革命",既是对那个时代的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启蒙运动的深刻反思,也为目前我们建构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以及理想健全的审美人格等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文化资源,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红旗歌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要的主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主旋律。由此,我们通过文学追究到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并反思在面临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今天文学应当发出怎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人与海》作为最能体现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力作,其主题繁复多样。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作品,进而发现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一方面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张扬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的"硬汉"精神;另一方面却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以狂妄自大的态度对待自然必然招致失败。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表现了现代人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中国,多元文化语境的叠合与杂糅共生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表征。就中国社会语境而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文化与审美表征并存。从前现代的理论视域看,艺术、审美与文化启蒙密切相连;从现代主义美学视域看,当前依然要发挥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以批判、抵抗大众审美中的物质主义;从后现代美学的视域看,审美资本主义不仅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审美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因和文化创意的驱动。就中国现实而言,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的美学难题主要有:要处理好审美无功利与功利性的关系、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关系、推进审美创新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突破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治实践方式,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和谐思想又是对现代主体性美学内在逻辑的背弃与超越,指向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生存之境,所以生态中心主义又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审美观。因此,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精神建构而成的生态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8.
"视域融合"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最终意义的形成是原作者"初始视域"与欣赏者"现今视域"相互碰撞并融合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歌剧《图兰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孕生的艺术文本进行解读,说明任何音乐文本中都并不存在一个确定无疑的内涵,音乐审美欣赏的过程是多元文化音乐审美视域不断碰撞的过程,只有注重对多元文化场域中形成的音乐审美视域进行文化特质辨析,才能探寻到音乐文本意义增繁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从广义修辞学的视角分析了王蒙小说《坚硬的稀粥》篇名的修辞策略,认为"坚硬"与"稀粥"在文本语境中的语义变异不仅支撑篇名符号从语义层面的矛盾搭配转变为审美层面的合理表达,还在推动语篇建构、揭示作品文化主题中承担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29—2009年长篇小说《倪焕之》的接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视野:扛鼎之作、教育—革命小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现代人状态。由于接受的标尺不一,"扛鼎之作"仅成为文本时代性的一个表称尴尬地存在于《倪焕之》的接受视域中,是否具有这一特性至今悬而未决;"教育小说"则多着眼于文本所展示的教育内涵,不免偏离文学的审美轨道";革命小说"又将文本的审美意涵维系在革命的意义上且过于理念与主观;"教育—革命小说"时过境迁视野不再。顾彬的"现代人状态"视野将小说放入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语境中,从现代性的视域审视中国人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下产生的现代人状态,使《倪焕之》获得了全新的解读,为《倪焕之》的接受打开了新疆域。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与伦理的互动,并非仅仅是审美、美学的问题,也并非仅仅是审美与伦理、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如何生存、人类自我如何建构的问题.审美与伦理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不同语境下,呈现出统一于实存领域、分化以及统一于虚拟领域等复杂的变动情况.三种不同的互动关系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重新统一于实存领域也许是审美和伦理克服各自的困境、人类走出后现代困境的一条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生态写作主要通过两种话语系统演绎现代生态理念:西方生态科学影响下的自然科学话语,以及与本土资源对接产生的诗性话语系统。诗性话语的建构,是新时期生态写作在审美层面的本土化生成,并以此形成与世界生态写作的对话。其话语体系体现为:故事层面,"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产生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与时间哲学;话语层面,"立象尽意"的话语建构方式,在勾通自然万物的内在关联中呈现文本形态层面的生态伦理精神;思维层面,对"人道"的认知与对"天道"的认知相通,一方面通过"推己及人"获取对待万物之理,在人际伦理的基础上衍生出生态伦理立场,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实现对人类自身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建构其艺术生命.在小说阅读中,一方面,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着眼于文本的整体语境,通过辨识叙述者的可靠性而完成对隐合作者的审美建构.另一方面,由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时空的艺术,空间对电影的意义至关重要。电影中丰富多元的空间结构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以其幽微精深的意指深化了叙事效果。电影《过界男女》正是借助空间叙事策略以完成电影艺术的叙事目的,影片不仅围绕"过界"主题建构起二元空间结构的叙事框架,还以空间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与线索,而且通过具有丰富意指的空间意象展现影片的审美意蕴,传达对现代人类生存的反思与关怀。  相似文献   

16.
《圣经》承载的基督教思想,作为西方文明重要思想源头和精神基础之一,蕴涵了征服、统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掠夺自然的重要思想和伦理依据。而在当今生态危机的大语境下,从新型生态观的角度来看,《圣经》蕴含了复杂而丰富生态思想,诸"如托管"和安息日生态原则、尊重动物权利等思想,这对于当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为唯一尺度的文化观念。在生态批评视野下,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正蕴含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而且是两种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主人公圣地亚哥所持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把人类当作一切价值判断的依据,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企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而海明威本人,则信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他能够认识并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反对征服和奴役自然,提倡有节制、有理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两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话,《老人与海》号召读者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采纳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何美的界说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然而传统美学却几乎没有给语境留下立足之地。现代语境理论的成熟为反思美学史上各种美的定义找到了新方法,为建立美的动态界说开辟了新思路。与崛起中的生态文明相呼应,现代西方美学中的许多重要流派从不同侧面推动了美学理论的生态转型。日渐发达的生态文明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规定了生态美学的任务和使命。生态美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美,生态美是人类在劳动、技术和艺术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实践中创造的美,是一种闪耀着自然主义光辉和人类和谐生存理想的诗意栖居之美,而美则是在实践中生成和显现的和谐的生态存在关系。生态美学的使命是使生态美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生态文明时代引领人类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一个叫亨利的名人>中,主人翁亨利·斯玛特的身份建构是作品的主题之一.亨利的爱尔兰人身份建构经历了从个体身份建构到文化身份建构的过程.个人姓名、爱尔兰地理、风俗、社会生活、宗教、爱尔兰语言以及亨利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经历都是亨利身份建构中所涉及的诸要素.这些要素在后殖民语境中的身份建构过程里突显张力.在特殊的语境中,亨利的身份建构呈现出否定性和经历式的构建特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特性,也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和完善人类自身的能动过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了实证的基础,消解了西方理论视野中美学只存在于精神世界的虚幻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类学材料的支撑。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相互交融,为研究中国多重语境叠合下的审美、艺术活动提供了切合的框架,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