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营情结     
有一天我栏出租车,一辆亮着“空车”红灯的夏利向我靠过来,待靠到我近改时车主却又想离开。但车身已经离我太近,突然加速很容易将我挂倒,只好犹犹豫豫地停下了。我拉开车门,禁不住笑了,司机原来是我朋友的弟弟。我问他:“是不是到跟前一看是我就又想跑啊?怕我不给车钱?”他显得很不好意思:“我怕您笑话。”“为什么?”“干这个太丢人!”他是当真的,我也不再笑了:“你不偷不抢,别人羡慕还来不及呐,怎么会丢人呢?有时连我都想干这一行,离地三尺,高人一等,自由自在,不少挣钱。”“得了,您别拿我找乐儿啦。”“这怎么是找…  相似文献   

2.
秦兴玲 《科学咨询》2007,(14):31-31
“老师,我不是不懂那些道理。可我妈妈一天到晚唠口刀,我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她越说做不得的我就越要去做。”这是一个离家出走被找回来的女孩对我说的话。家长会上,家长们也满肚子委屈:“现在的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他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可他怎么还是要跟我们对着干呢?”“我们骂也骂了,打也打了,道理也讲了,可他就是听不进去。”……  相似文献   

3.
张贤亮 《领导文萃》2008,(21):132-135
国文兄打来长途,说他有两位朋友办了一份杂志.请他约些名人写点有关廉政建设的文章,并说张洁、叶楠、晓声等都写了。有了那些名家谈廉政,我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因为我肯定同意他们的意见。不过.由于我呆在远离北京的“老少边穷”地区,倒经常能接触到许多最普通的老百姓,不知怎的,也许我是井底之蛙,一提起“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仿佛他们比东南沿海及中原大城市的人更能代表“国情”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姚耀富 《领导广角》2000,(12):42-42
“你们这些人,什么事也干不成!”“我说行就行,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你早就该提拔了,我多次给你说了话。”在南京扬子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热电厂,从厂部到车间的领导干部中,已经听不到类似这样的话。作为“领导忌语”,它们被明确列入该厂的“职工基本行为规范”中,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  相似文献   

5.
一、“爸爸教我学游泳”还是“我落水了,工作人员在救我”?
  教学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四幅图,以激起他们对暑假生活的回忆,激发口语交际的欲望。当观察到第三幅图的时候,有学生说:“这幅图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在游泳池教我学游泳。”有孩子说:“在暑假里,叔叔带我去游泳。”我正准备指导学生观察下一幅图时,一个孩子把手举得高高的,好像有非常急的问题要问。我叫了他的名字,他说:“这幅图还可以想象成‘我在游泳时不小心落水了,工作人员在救我。’”我心里很不以为然,心想:这幅图不是明摆着“爸爸在教我学游泳”吗?可是为了不打击这个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能够让他正确理解图画,我马上问全班同学:“可以这样想像吗?”立马有人举手持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6.
有一句话我等了30年,现在终于可以说了:“老爸,我总是跟你说,我会回来拿到我的学位的!”果然,哈佛大学今天发给了我学位证书,我毕业了。  相似文献   

7.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就记住了一个学生的名字,他叫冉讯,是七年级20班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学生,上课特别不安分,时而左转时而右转,时而手里玩着东西时而两腿不停摇晃,眼睛左顾右盼,其间偶尔看一眼老师,一节课下来我至少得提醒他5次。课后我找班主任了解情况,原来他在小学时就自由散漫惯了,家长也将他无可奈何。有一天,我路过20班教室,正好碰到冉讯,我便友好地跟他聊了聊:“冉讯,你的家长是不是经常不在家?没人管你?”,他说“我爸妈都在家”,我笑着说“那就可能是他们管不住你,冉讯,其实你很聪明的,上课时只要认真听讲,你不比其他同学差!”。从那过后,课堂上的冉讯明显规矩多了,可是好景不长,这天我提前3分钟走到教室门口,便发现冉讯手里拿着手机正和一个同学玩得起劲,我顺便说了句“学校不让带手机进校园,快收好!”,冉讯连忙把手机揣进兜里进了教室。我这节课讲练习题,别的同学都在边听边写,就他像个没事人一样,于是我走到他旁边提醒他快写作业,他没理我,我再次提醒他并用手敲了敲他的桌面,这下他急了,眼睛瞪着我,脖子一伸,冲我吼了一声“做哪样吗!”(酉阳方言,意为“干什么!”),我说“你快做作业”,他又吼“做哪样吗!”,脖子上的筋还一鼓一鼓的。他的吼声把班上所有学生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紧接着他把桌上的书本全部推到了地上,气愤地坐在那里,我一改往日的恼怒说了一句“如果你把手机也扔掉,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后便离开了冉讯的座位。随着我的声音“同学们,我们接着看下一道题”,课堂马上恢复正常,我讲着,同学们写着,我偶尔用余光瞄了瞄冉讯,我发现他也跟着同学们在写,心里暗自高兴。我没有骂他,更没有狠狠地批评他,但我用宽容告诉了他“男子汉就要学会担当”。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他没有在课堂上表现异常,倒是非常认真地听讲,也不时做着笔记。  相似文献   

8.
我已经任了六届高三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心谈心中,常常有学生告诉我说:“我现在一无是处,学习不好,关系不好,一切都不好,压力太大,快崩溃了!”。确实,就比较而言,当代青年最苦的人生历程莫过于高三阶段。在高一,好比走进“电影院”,学生感到新奇而被动;在高二,好比走进“大商场”,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取所需,心态平和;而到了高三,每一位学生就像亲临“大战场”,一个个绷紧了神经,担心一旦高考败北,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达到了历史巅峰,随着高考的临近而与日俱增。为此,作为高三年级的班主任,我很注重帮助学生心理解压,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凡搞文字材料的人对“狠抓”一词再熟悉不过了我刚参加工作,写材料用“很抓落实”,领导阅后,将“很”改为“狠”,当时我很纳闷,是我错了?经查阅《新华字典》,发现“狠”除有“凶恶”、“严厉”之意外,还有“全力’’之意,才知在此用“狠”恰到好处,深感领导的水平还是高..后来,慢慢发现所有的文件、材料都用的是“狠抓”,而且使用频率相当高  相似文献   

10.
放下     
张哲嘉 《领导文萃》2007,(2):156-156
最近我与一位美国籍的出家师父相约茶馆,用英文谈论心经。师父听完我的烦恼,要我一边提起他刚买的3罐番茄汁,一边跟他说话。随着时间流逝,我受不了酸痛,放下了手。师父却说:“提起来,继续谈。”又过了15分钟,我实在承受不住了,师父说:“现在可以放下了。”看着我狐疑的脸,师父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3月1日以来,白坪公司青年以“志愿者在我身边”为主题开展了志愿者活动,结合近期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响亮地喊出了“企业文化建设我先行”的口号,  相似文献   

12.
黎冲森 《经理人》2008,(5):46-47
“但我不是圈养的,我属于从圈里跑出来的。我从小想法就比较独立。我是一个没有压力的人,除非明天要枪毙了。但从长期来看,要把公司做大做强就有压力。”生于1983年的非常在线CEO赵宁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把大家当员工来看,而是当合作伙伴看。我比较佩服牛根生,希望能带领中高层共同致富。不过,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了,做成什么结果我都能接受。”  相似文献   

13.
沉思录     
丢开你的意见,那么你就丢开了这种抱怨:“我受到了伤害。”而丢开“我受到了伤害”的抱怨,这伤害也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感触良多,他说道:“当我以为我什么都懂的时候,学校颁给我学士学位;当我觉得自己一知半解的时候,学校颁给我硕士学位:当我发现自己竟是如此孤陋寡闻的时候,学校颁给了我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5.
傅小平 《决策》2010,(2):24-25
经过十几年的历练,我逐渐变得不说话了。在政府办我与另一个当秘书的同事被人家用三个字概括,他是“说不死”,我是“死不说”。  相似文献   

16.
《经理人》2011,(9):126-127
“我在想是不是应该在浦江论坛微博上发一个寻人启事,寻马云。”朱岩梅想请马云参加今年的浦江创新论坛,并在大会上发表演讲。“我已经跟马云的秘书在联系了,我问他在哪,只要在国内,我说我要当面跟他讲,写在纸上就没有意思了。用五分钟跟他讲这个问题,我相信他很难拒绝我。或者直接把寻人信息发到马云微博上去。”  相似文献   

17.
时不乖兮运不蹇,尽管文章写了不少,可还是无缘秘书梦。秘书做不成,素喜写写画画的我照旧“日出而读,日落而写”,我行我素,人们便赠我一顶“候补秘书”的桂冠。“候补秘书”,好歹也是个秘书,“近水楼台先得月”,说不定哪一天,登堂入室,由“候”而“补”。于我那未圆的秘书梦,多少也是一点慰藉。未解其中味,秘书的“荣耀”还未沾边,谁知,苦恼就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18.
“这朵花我是代表大家戴的。如果没有电网发展,没有山东电力彩虹工程,没有即墨供电公司这个团结务实、勇于开拓的集体,我就戴不上这朵花。我所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而已。”“奖章,给了我压力;也给了我动力,我将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即墨,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谈到自己刚刚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即墨供电公司经理孙立山,没有丝毫的自得。在他坦诚平静的话语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屡屡说到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看到的是一份令人敬佩而厚重的社会责任报告。  相似文献   

19.
心声     
要说对《秘书之友》,我可是个老“粉丝”了,少说也有10年的“粉龄”了。说实话,我欣赏《秘书之友》,不仅仅因为她独树一帜的办刊风格。  相似文献   

20.
第十六届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于一个鞋匠家庭,当时美国社会很看中门第,林肯竞选前在参议院演说,一位参议员说:“在你演讲前,你要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